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幾十年以前,航空旅行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吸引力和刺激的旅行方式,因為當時只有富人和精英階層能夠負擔得起。如今,飛機已經變得更加大眾化,價格也更優惠。然而,該行業調查卻顯示:公眾愈發不喜歡坐飛機了。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2015年發布的一份調查發現:通過安檢時,旅客不愿意排隊等待超過10分鐘。
超過半數的旅客,取行李的等待時間不想超過3分鐘。
但是,旅客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卻是:機內服務和座位尺寸問題,這兩點是旅客抱怨最多的方面。
那么,這些“不滿意”的根源是什么呢?
有觀點認為,旅客其實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受到的服務是在變好的。而大部分抱怨的旅客通常都是來自對該行業抱有較高期待的支持者,或者是行業分析專家,抑或經濟學人士。
自從四年前的全球航空業放松管制政策以來,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公眾的航旅花費大幅降低。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承擔得起航空旅行,并且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為什么價格降低了,旅客依舊抱怨不止呢?
較低的價格雖然創造了大量的航旅需求,但同時也導致了交通阻塞和大面積延誤問題——這就是航空業成功發展所產生的副產品。此外,還有一些厭惡安檢的旅客,這也是延誤問題的另一根源。
當然,這一點不在航空公司管轄范疇之內。但是,令旅客抱怨良多的主要原因還是“誤解”。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為數不多的航空旅行不足以讓他們感受到價格降低真正意味著什么。
舉例來講,過去的40年內,電腦價格大幅降低,大量購買電腦的消費者都注意到了這個變化,并且欣然接受。
但是,同樣是降價,發生在航旅業,卻未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究其根本,是由于航旅業普遍不如計算機產業更新換代的頻率之高。這種“特殊待遇”的缺少,卻反而更引人注目,而這種效應在行為經濟學中被稱作“凸顯性”。
當下,乘客作為空間愈發狹窄,雙腳擺放不便,靠背也無法調低滿足需求。
那么,難道我們要同情這些可憐的航空公司嗎?他們一面處在激烈的行業斗爭中,另一面還要應對難纏的旅客。
不過先別著急!首先要保證一點的是:旅客服務質量要與票價等值。
再舉“電腦”的例子:他們在降價的同時,服務質量也是只升不降,并且給顧客提供了更多的福利。相比之下,航空旅客卻不再享有免費的餐食和盥洗用品。不僅如此,旅客在座位上的伸展空間也愈發狹窄,座位尺寸變得更窄小,靠背也無法大幅度放平,以及登機服務和機上服務也普遍減少。
航空供應商不斷地采用初級樣板產品,例如不能使旅客完全就坐的座椅。同時,航空公司不斷試行新政策,例如機上衛生間收費使用。這些奇怪的改變都會讓更多的旅客有一次極不愉快的旅程。
如果人類真的像貨物一般,按里程計價必定是絕對的計量標準。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
航空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分類計費模式。
過去,乘客只需要支付一單,其中便包括了旅行、餐食、免費行李額度、機上娛樂等項目。但如今,幾乎每一項都要分開單獨收費。
航空公司運力逐漸緊縮,許多公司擁有了更大的定價權。航空公司也正在通過預定系統收集“大數據”,從而動態定價(或者動態收益)。通過乘客自愿支付的最高票價,或者誘導乘客購買即將售空的座位,使得航空公司能夠實現收益最大化。
但航空業專家稱,這一切都是有利于消費者的。從其定義來看,大數據等同于更多的信息,也同時意味著更高的透明度。
分類計費模式終結了用戶間的交叉補貼:只攜帶一件隨身行李的乘客,同有些攜帶一大整件托運行李的乘客,他們為什么要付同樣的費用?
這種片面的觀點再次出現。
消費者尤其不喜歡分類計費,因為這種方式太復雜,航空公司也容易在其中耍手段。此外,這種方式也經常導致登機前,產生意料之外的費用。
許多乘客都有在登機前被收取超額行李費的經歷,這種事往往不在預料之內。人們一般在登機前會迫于無奈支付此費用。
消費者喜歡清楚地了解他們需要支付的項目,而分類計費經常會演變成一種“風險性”收費,但只要消費者能夠在支付一定費用后,不超出某一限制范圍,就不需要多支付費用。
針對“大數據”,相較于消費者,航空公司能夠通過更多的手段從中獲益。
由于現如今行業競爭壓力巨大,我們也無法責備這些營利性企業,為了獲利而想從消費者身上“薅取更多羊毛”。
旅客依然乘坐飛機,旅行需求也在逐漸增長,這些都表明:盡管航空服務質量有所下降,消費者依然愿意選擇乘坐飛機,畢竟如今的單位距離定價也是史上最低。
但如果非要消費者去喜歡它的話,這就似乎有些不公平了。
(翻譯:劉亞舟)
來源:CNN
原標題:Angryairlinepassengersandhowtheygotsofedup(Opinion)
*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原標題:為什么飛機旅行的價格降低了旅客卻總是抱怨不斷,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