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7年9月20日,由中國旅游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等機構共同主辦,執惠承辦的《中國極地旅游論壇暨高端旅游資源洽談會》在北京天倫王朝酒店隆重舉辦,左馭執行董事韓澤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本次活動以“探索與責任”為主題,由會議和展覽兩部分構成,邀請了國內外極地旅游專家、極地旅游目的地、旅游局、高端旅游運營商、極地旅游頂級供應商、戶外品牌裝備商等數百家機構參與,圍繞產業、學界及社會普遍關注的極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資源整合、產業創新發展等問題展開充分交流,是我國首次基于極地旅游產業生態系統化梳理的權威論壇,旨在為我國極地旅游的快速發展探路敲石、指明方向。
以下為演講內容:
謝謝主辦方,謝謝執惠的邀請,今天我在這里分享一下左馭對于極地旅游的看法和觀點;極地旅游是一個非常新的領域,極地旅游投資更是一個新話題。
我的分享會跟前面幾位嘉賓分享有一些差異,因為我更多是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講一些相對“冰冷”的內容,在核心觀點拋出之前,先界定下極地旅游的定義。
一、極地旅游的廣義和狹義理解
首先,解讀一下極地旅游的概念。上午分享嘉賓也在講“極”這個字會有不同的含義,除了極致體驗、地域本身概念,還有極限的意思。我對于“極地旅游”的理解更多地是從極致體驗和地域概念兩個維度出發,即極地旅游可以解讀為以極地為代表的特定地域和特定自然環境下的極致體驗活動。
之前分享的專家也提到了極地旅游市場增長迅速,10年前中國每年僅99人去南極旅游,現在增長到每年有4000多人,客單價也保持在人均10-20萬人民幣。雖然市場增長快、客單價高,但我們要看到整體市場的天花板比較低,還屬于非常細分、小眾的市場。除了極地產品之外,是否還有類似品類的產品可以歸入這個類別?我們先就狹義和廣義概念的“極地旅游”概念進行探討。
狹義的極地旅游被限定為南北極旅行,具備時間、空間以及專業服務三個特征。具體來說,時間上,北極旅行只能在6月到7月份,北半球的夏季才可行。南極旅行最好的季節是11月到12月份、1月到2月;空間上,地域限制在南北極;專業服務上,體現在行程設計、活動安排,以及了解極地成因、物種生態等知識和在環保要求、旅行安全等方面。
廣義上的“極地旅游”是由狹義的“南北極旅游”延伸至的“極地、海洋、沙漠、山地”等稀缺自然環境下的旅游形態,強調極致體驗性以及精神層面的自我認知,是對于原有特種旅游產品內容的升級。
從場景上來說擴展到極地之外的海洋、沙漠、山地等稀缺資源;內容也從單純的觀光、度假到輕探險、研學、徒步、露營等等,同時呈現出了更強烈的精神需求,即自我認知和敬畏自然重視環境的理念;因為客單價高,極地旅游目前來講屬于輕奢屬性產品;優質的極地旅游產品非常稀缺,處于供不應求階段。 從上述分析可知,極地旅游不單純是去南北極旅游。為了區別廣義的極地旅游和狹義的極地旅游,下午將廣義的極地旅游稱為“極旅游”。
極旅游:場景即內容
今年旅游投資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些內容玩法在反哺一些目的地,海灘、草原、沙漠、賽事、景區一些傳統目的地需要優質內容幫助他們做升級,例如輕探險、騎馬、漂流、篝火晚會、皮劃艇、潛水等體驗式活動,以及基于體驗式活動之上的新玩法,比如說COSPLAY、撕名牌、轟趴。
但是極旅游卻呈現出相反特點,極旅游場景就是內容,因為本身資源非常稀缺,景觀差異性巨大,極旅游從資源本身來看很難找到替代性資源、類似資源稟賦的目的地。那么從極地旅游場景當中衍生的系列活動,例如南極的登島探險、極地徒步、船上BBQ都是基于這個環境下特殊的體驗,都無法代替。
二、極旅游與常規旅游對比
在服務性消費的領域,左馭關注的四個細分賽道是旅游、體育、教育、文娛,并會把每個領域的產業鏈切分成資源、產品、渠道、營銷四個環節。比如:旅游產業鏈在頂端資源上有酒店、航空公司、景區、主題樂園等;產品上有自由行、跟團游、半自助游等形態;渠道上有OTA、旅行社;營銷包括平面媒體、電視媒介等。
基于以上的邏輯,我們從產業鏈的維度將極旅游和常規旅行做一個對比分析。
從資源端來看,極旅游資源具備稀缺性、不可替代、開發程度低等特點,很多地區受到嚴格的環境保護法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非常欠缺,甚至不允許有任何的開發和建設;而常規旅游資源具有可替代性,開發程度高,度假基礎設施齊全的特點。
從產品維度來看,極旅游產品場景即是內容,所以差異化巨大,個性化、定制化屬性強,正是由于資源端稀缺、不可替代、開發程度又低,所以能夠實現高體驗性的產品形式一定是定制旅游;而常規旅游產品因為資源的相似性,一定程度的同質屬性使旅游產品可替代性強。常規旅游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雖然旅游供應鏈比較長,很難標準化),所以相對來說易于平臺化。
從渠道端來看,極旅游有自己特定的營銷渠道,像高端俱樂部、品牌自身的號召力,包括通過KOL的影響力等等。例如南北極知名探險家身邊的朋友愿意跟隨他們去探險;常規旅游產品的流量當下主要以OTA為主,其次是旅行社同行分發。
從營銷層面來看,極旅游更多重視圈層營銷和內容營銷,通過獨特的產品特性來打動人,但因為客單價高、預訂周期長、專業性要求高,所以消費者購買決策較為謹慎,決策時間較長;而常規旅游產品的營銷手段目前以價格為杠桿的促銷為主,且產品較標準化,所以消費者決策相對容易。
在從產業鏈角度看下2017年的旅游市場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從資源端來看,優質的旅游資產持續帶來高毛利,但成長性處于較低水平,因為基本上收益模型固化了,因此資源端對于內容非常饑渴。
從產品端來看,旅游產品形態從觀光過度到度假旅游再到生活方式的消費。旅游產品標品數據化程度在2017年有了進一步飛躍。例如酒店、機票、門票逐漸完成全球化采購和數據化打通;體驗式產品大行其道,例如:潛水、滑雪、戶外;旅游產品當中開始滲透更多人的因素,很多KOL的服務和分享成為了產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戶從原來關注到哪去玩,到現在關注該怎么玩,隨之旅游產品目錄也從以目的地的維度遷移到了場景的維度。
從渠道端來看,區別于傳統OTA渠道,生活服務類平臺崛起。新生代們把旅游等同于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類平臺給OTA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另外流量平臺比如微信、微博等都有非常好的引流效果。行業內傳統的B2B分銷,如果客群不精準,效果會大打折扣,反觀在覆蓋精準人群的公眾號上面的廣告投放轉化率卻非常高;線下渠道價值被重視,線下渠道包括線下俱樂部、分享會、沙龍甚至一些咖啡館都成為有效的分銷渠道。
從營銷層面看,回歸商業本質,更重視口碑傳播;基于產品內容本身的營銷;一些創業者基于微信平臺做了營銷小程序,嘗試利用代理營銷;KOL圈層營銷。在營銷層面,有一個現象就是產品生產者借助自媒體營銷,跨過原有渠道直接抵達用戶。這里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跨越渠道貌似會節省成本,但渠道本身會起到中間篩選和效率優化作用,所以創業者業者們要正確評估渠道的成本。
了解了市場的一些新情況,再看極旅游怎么破局?
從資源端來講,在運營維度上,獲取獨占資源,例如目的地的民宿、營地、人造熱點、小交通資源;簽訂一些獨家合作權益,優惠采購條款等;在技術的維度上,完善自有采購平臺,打通重要的數據接口。
從產品端來看,在運營的維度上,首先要豐富SKU,不光是做極地產品,要拓展到海洋、沙漠、徒步等等給旅游者帶來極致體驗的一系列產品;其次,體驗為王,形式多樣。跟團游還是自助游,形式上不拘一格,要因地制宜,核心還是強調極致體驗;再次,充分利用KOL的能量,提升產品專業性以及服務水平;最后,要保證產品的高毛利,極旅游的產品,毛利正常水平應該在40%以上。在技術維度上,打造維度完善、清晰的產品數據庫,并且結構化、模塊化產品信息,另外建立CRM數據庫,用戶特征、偏好標簽化,根據提煉的維度在后臺做分析,做產品匹配。
從渠道上來看,在運營的維度上,重視社群、用戶運營,重視線下分享會等活動,開展準確的跨界品牌合作;在技術的維度上,打通必要的渠道數據接口;確保流量平臺中的報名入口。
最后營銷層面,以內容營銷為主導,重視視頻運營,尤其是體現產品的特質PGC短視頻,或優質的UGC視頻。重視自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的圈層營銷。
三、投資極旅行項目的判斷維度
最后分享一下從投資角度來看待極旅行類公司的一些維度。
第一,合理的股權結構和明確的激勵方案。合理的股權比例以及清晰的股權/期權激勵方案非常重要。極旅游公司很多都是傳統旅行社轉型,所以內部股權設計可能存在一些歷史問題,所以在這里提一下。
第二,商業模式分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商業模式的壁壘在哪里?極旅行項目需要資源和服務兩手抓,包括在產品、運營、渠道等方面核心的優勢在哪里?是不是有足夠的行業積累和經驗?
第三,成長性分析。投資還是要看增長,不能以某一時刻的靜態數據去做投資判斷,尤其是極旅游這個相對小眾的領域,到底公司可以成長到多大體量?天花板在哪里?什么時間點可以形成退出的可能性?這是投資方非常看重的。
第四,財務指標。財務數據非常關鍵,客單價、毛利率這是非常硬的指標,相較營收而言,凈利潤更值得關注。復購率在極旅游公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本身旅游就是相對低頻的活動,極旅游又是低頻中的低頻,如果沒有好的復購率,和相應的購買頻次做支撐,極旅游公司是很難走出來的,這和商業模式與成長性也息息相關。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