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8月31日,由中國旅游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等機構聯合主辦,執惠承辦的以“敬畏與使命”為主題的《2018第二屆中國極地旅游論壇暨全球極致生活探索嘉年華》在京舉辦,50余位國內外極地專家、200余家高端旅行服務商、高端戶外裝備商/設備商等極地旅游相關機構齊聚一堂,探討未來國內極地旅游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野聲地球教育創始人、資深極地專家姚松喬出席本次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
姚松喬表示,極地旅游的核心就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每個極地的旅游從業者都應該變成一個環保主義者,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游客要進行改變,旅游行業本身要評估自己項目的影響,加強本身的知識和能力。
姚松喬認為,南北極面臨著非常大的環境挑戰,遇到脆弱生態時,我們必須要有教育屬性和明確的管理措施,各個決策者和利益相關方都應該更加關注脆弱的極地生態保護。
以下為姚松喬演講全文:
(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而來,未經當事人審核。執惠略做刪減)
很高興參加第二屆極地旅游論壇,我演講的主題主要是針對南北極,因為這里的生態環境比較極端,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研究和氣候變化影響表現更加顯著。
今天我想講的是極地旅游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交流。極地旅游本身有一個矛盾所在,之所以這些極致的目的地非常吸引人,就是因為它人跡罕至、荒野特征非常明顯,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本來的模樣,所以我們想去這里。
極地受到的最大影響就是人類的活動,不光是我們全球范圍的氣候變化,還有我們直接去到極地對當地產生的影響。旅游產業既想要把這些生態價值變現,但如果過程中對當地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又會直接影響到這個產業的發展。好幾位嘉賓都講到可持續發展和生態,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極地旅游的核心。
極地的價值所在
極地有什么價值呢?很多價值是沒有被物化的,旅行的價值變現有的時候我們要把經歷變成消費,比如去北京胡同可以買各種各樣的東西,通過消費進行變現,但在極地這種沒有商場的地方,唯一的變現就是精神體驗、生態價值。
南北極的冰蓋儲存著地球85%的淡水,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其實是海水,只有小部分的水是淡水,這些淡水的85%都儲存在南北極的冰蓋,還有一部分儲存在青藏高原,淡水資源本身非常有限。
前幾天北極圈高溫的新聞刷遍了朋友圈,很多人把南北極比喻為地球的空調,如果我們的空調調節溫度能力變弱,整個地球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南北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調節全球的氣候。
南北極都是很多獨特野生動物的家園,包括磷蝦、北極熊、企鵝、海豹、海象、鯨魚等等。南極和北極都是科研天然的實驗室,非常適合做天然的研究,比如南極有現在至少有兩座還會噴發的活火山,南極和北極在冬天都有極夜的現象,非常適合天文觀測和研究極光。
南北極面臨著環境挑戰
南北極都面臨著非常大的環境挑戰,這個挑戰分為全球的挑戰和本地的挑戰。全球的挑戰就是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南北極受到全球整個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本地的挑戰就是直接在南極和北極當地發生的問題。
全球問題比較大的是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有害物的污染,北極是原油泄漏和重金屬的污染,北極還有塑料垃圾的海洋污染,南極也有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沒有北極那樣嚴重。
本地的旅游影響是比較直接的,也包括科學研究,因為游客每年只來一次,但科研人員可能會常年駐扎在那里,會有更長期和持續的影響。本地還有一些來自礦產和資源開發的影響,北極可能會有原油開采,南極有磷蝦和漁業的開采。
全球挑戰之一是氣候變化,這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大的話題。南北極之所以是整個氣候變化的前線,是由于這里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高。根據美國航天局NASA的數據,2016年全球的平均氣溫相比工業革命之前的升溫額度是非常大的。上個星期,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洛杉磯舉行的氣候變化領袖培訓項目,專門提到了格陵蘭的氣候異常情況,況最近幾年達到最高。
英國南極調查署發布的報告顯示,大部分去過南極的人都在南極半島附近登陸,南極半島其實是整個南極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方,而且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方,也是冰蓋融化最顯著的地方。
冰蓋和海冰都有哪些改變?南北極都有發生冰蓋的減少,冰蓋是幾千萬年前的融雪形成的,冰蓋一旦損失是無法逆轉的,一年內可能會融化幾萬年積累下來的積雪。南極海冰每年都會凍結再融化,但海冰數量也在不斷減少,2016年達到了歷史新低。
海冰和冰蓋變化會有哪些直接影響?大家可能都記得北極熊在一張海冰上面的照片,十年前就已經映入了大家的腦海,但北極可不僅只有北極熊這一種動物,還有北極狐和海象。夏天的北極狐非常可愛,冬天都會變成白色,因為它們要適應棲息地,要在冰雪的環境當中生存,他們的棲息地不斷北移,也是往更冷的地方轉移。還有海象,海象體型非常大,體重可以達到3噸,也需要在浮冰上面休息。而在阿拉斯加海岸曾經出現由于浮冰減少,四萬五千頭海象聚集的場景。
南極就更不用說了,帝企鵝完全是依賴于海冰生存的,海冰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到棲息地的減少。有專家預測,2攝氏度的升溫可能會造成40%的帝企鵝數量下降和減少。
海洋酸化也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增多遇水形成碳酸會讓酸度升高,最主要影響的是磷蝦和浮游生物。這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因為在海洋食物鏈的最底端,無論是北極熊還是企鵝都要依靠磷蝦和浮游生物才能存活。
海洋污染和塑料污染是大家都不陌生的話題,這些影響還有累積的效應。比較大的問題是南極半島上面升溫有非常明顯的增加,游客的數量也會很明顯地增加。極地生態旅游和氣候變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極地非常獨特,它有旅游的價值、美學的價值和生態的價值,吸引游客數量日益增長。
但氣候變化帶來了安全和體驗的挑戰,以后登陸地點可能發生改變,天氣難以預測,而且有的野生動物越來越不斷往北,也會越來越難看到。極地旅游一方面要減少自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安全管理和可持續的環保運營,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遇到脆弱生態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教育屬性和明確的管理措施。北極旅游的數字大概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有的地方增長達到了8倍,比如冰島在2002年大概只有24萬游客,到了2016年有180萬,芬蘭的游客也是增長了1倍,芬蘭的拉普蘭可以看到北極光,也是最遠的北極地區,十年內從170萬增長到了320萬,阿拉斯加和冰島的增長數據是差不多的。
北極地區也有越來越多的亞洲和中國游客,亞洲游客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任何其它地區。南極地區旅游也有持續的增長,大家可能都在說去年的數據,2017年到2018年總的游客數量達到了51707名,那年之前是44367名,基本上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2016年以前產生的南極旅游人數最高是在2008年,因為2009年的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就一直在下滑,去年人數又一次超越了。在那之前,盡管我們說南極旅游的游客一直在增加,總數沒有超過歷史最高峰,去年總數其實是超過了歷史最高峰,各個決策者和利益相關方都更加關注這一事件。
極地旅游會帶來哪些問題?
北極地區包括冰島、格陵蘭都缺乏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沒有辦法去適應這么多游客的承載量。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有些地方是很一致的,比如脆弱的植被可能要花幾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成長,比如苔蘚被人一腳踩掉可能要花二百年的時間恢復,如果被一百個人踩過可能就永遠恢復不了了,也會對野生動物的生活產生干擾。
很多游輪到達特別小的城市,卸載垃圾會給當地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因為他們本身不會產生那么多的垃圾。北極有些原住的社區,旅游者和他們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針對他們產生的文化和社會影響也是極地旅游必須考慮的,不僅僅是生態的影響,還有對社會的影響。
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半島是大部分游客都要去的地方,升溫也是非常迅速的,2月到達南極可能是陽光明媚,積雪融化是非常快的,所以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以后登陸點的安排。是不是會有新的登陸點開放出來?因為有更多的冰化掉,這些都是不可知的,因為這些登陸點的安全情況如何,現在有很多的新船都要下水,究竟如何更好地協調也是一個問題。
但南極的旅游有國際南極旅游協會進行管理,會有比較嚴格的審查監督制度,而且有非常明確的對入侵物種、游客人數、游客教育的一系列規定,他們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家發現旅游并沒有相比科學考察帶來更差的影響。
國際南極旅游協會畢竟是行業協會,所以也有它的挑戰,如果不參加行業協會怎么辦?如果是探險旅游公司純粹為了去冒險,不是進行環保教育,還有一些非南極條約的公約國和旅游公司如何監管,這些不是在其體系當中的,有沒有辦法和南極條約的南極管理體系進行交流?
現在南極保護措施包括政策方面、國際方面、政府方面,就是不同的領域,漁業保護、礦產保護、整個南極的保護,旅游業主要靠這些組織進行協調。
極地旅游的一個重任是既讓大家欣賞這些地方,了解環境挑戰,同時要把來的游客變成環保的大使,能夠讓他們最終對極地作出貢獻。因為旅游本身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觀,如果去到北極的時候想到的都是怎么買當地的海參和海豹油,依舊是消費和掠奪的觀念。如果是講精神價值、文化價值,那么對整個人是更高的提升。極地旅游有著北極理事會和南極條約,這些都是政府層面的政策決策群體,AECO和IAATO是行業之間協作和管理的組織。
每個極地的旅游從業者都應該變成一個環保主義者。去年野聲和中國旅游論壇一起在南極峰會上征集了志愿者,進行環境環保行為的研究和調研,大家手冊當中的內容大部分是由我們機構撰寫的,但這個過程當中除了游客要進行改變,針對行業本身要評估自己項目的影響,加強本身的知識和能力,并且能夠致力于從源頭上改變游客本身的生活。不同的跨界、利益相關方和行業之間可以做一些事情。斯沃爾巴德要求每個來到這里的游客都要交環境稅,通過環境稅成立基金會,公開向全社會招募和環保有關的項目或者研究,調動多方的積極性一起保護脆弱的群島。
科學家需要游客游船搜集一些數據,因為科學家沒有辦法每天都在南極去看鯨魚,游客可以看到鯨魚的經緯度,拍攝鯨魚的照片,幫助科學家研究鯨魚洄游的路線。有研究企鵝的科學家放置延時攝像機以后,大量企鵝照片科學家數不過來,游客也可以協助。
再就是政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比如2016年通過的羅斯海的海洋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現在已經有幾家旅游公司正式出來說支持南極的海洋保護區,以后可以發展旅游而不是發展捕撈。
現在正在推動的是整個環南極的海洋保護區,如果只保護羅斯海,動物并不會聽話看得出哪里是保護區的界限,所以在羅斯海被保護,但等游到威德爾海,就會在這里被捕撈。海洋保護區只保護一小部分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要建立環南極的海洋保護區,現在已經有旅游公司出來聲明支持環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建立。
野聲圍繞生態系統設計課程,著力于青少年的環保教育,也會做關于環保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我們的目標是三十年以后還能去南極北極,看到和現在一樣的景色。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