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由于在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前期數量貪多、規劃求大、進度求快等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為“湊特色”呈現出一系列怪現象。不僅制約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發展,也潛藏生態環保、政府債務、文化傳承等多重風險。
產品不夠,“吃喝”來湊
由于旅游產品缺乏或特色不明顯,一些地方數量眾多、一哄而上的“旅游特色小鎮”最終建成了“小吃一條街”。
在西部某地,《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這一帶爭搭一部熱播影視劇“便車”,先后建起了5家風格類似的小鎮。盡管名稱各不相同,但餐飲美食都成為這幾個小鎮的“主打產品”。其中一個小鎮,主要的建筑風格并非當地風格,反倒“復刻”了香港電影中的部分街頭場景。
開業前幾月紅紅火火,新鮮勁過后門可羅雀。各地以小吃、餐飲為主的特色小鎮,幾乎在重復相同的命運。近日,記者來到號稱總投資2億元的一個民俗小鎮,街道上空無一人,商鋪都已經關門落鎖。文化村的入口附近,堆放著茅草,幾只羊在進出的主干道旁悠閑地走來走去。
記者調查了解到,東部某市提出要打造25個旅游特色小鎮。“旅游小鎮過多,形成同質化,大家都忙著搞吃喝,特色小鎮就失去‘特色’了?!币晃婚L期關注特色小鎮建設的專家說。
產業不夠,“房地產”來湊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好的產業支撐,房地產項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絕對主角。南方某地,打造了“歐洲文化風情小鎮”,總用地面積約1.2萬畝?!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開盤的地產大都售罄,但小鎮上冷冷清清,商鋪大門緊鎖,幾乎看不到車輛和行人。在中部某省,以康養、文化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小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一處被列為重點工程的建設項目現場,記者看到,規劃占地4600余畝,總投資約100億元。項目工程鳥瞰圖顯示,一棟棟地產大樓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有的特色小鎮以“別墅類”住宅為賣點,大肆宣傳。中國社科院環境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婁偉認為,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滿足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求。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小城鎮最后有可能會演變成“空心鎮”。
項目不夠,“農作物”來湊
部分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攤派”指標。有的地方在條件并不充分的情況下,為了戴上特色小鎮的“帽子”,把在田農作物或成規模傳統種植、養殖業作為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
在中部某省一個香菇小鎮,《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首期300多畝土地上棚架林立,活動板房、菌棒水池都已經建好。小鎮的總體規劃分為香菇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以及生態建設區三部分。其中,香菇產業基地由當地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皰煅蝾^賣狗肉。這哪里是什么特色小鎮?就是企業的一個大的香菇生產基地?!被馗浇娜罕娬f。
有的地方,甚至將水稻種植區列為“特色小鎮”來湊數。記者調研發現,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葡萄小鎮、蘿卜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不少地方的群眾反映,這樣的小鎮只是為了完成指標任務的“湊數工程”。
形象不夠,“穿衣戴帽”來湊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不知如何入手,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于形象改造,將大量建設資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被群眾稱為“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
“穿衣戴帽”工程僅僅提升了臨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形象,但給不少百姓添了麻煩?!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地看到,本是老百姓的商鋪門面房,門口卻被白色羅馬立柱阻擋;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屋外卻被“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筑“服裝”,“戴”上了灰瓦“帽子”。如此一番,一些原本具有紅色基因和歷史文化的小鎮,遭到“開發式”破壞,當地老百姓頗有怨言。
“有的鄉鎮光顧著改造外面,實際是豆腐渣工程,既浪費錢又不實用?!币患疑啼伒曛麋娤壬鸁o奈地說。
景色不夠,“挖湖造綠”來湊
建設特色小鎮,缺少風景怎么辦?一些地方打起了挖湖、造綠、擴建濕地的主意。中部某省一個特色小鎮,《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園區建設了湖泊、山水等人造景觀,一些配套景觀正在施工中,整個項目投資120億元、占地5300畝。
在挖湖造綠等“造景觀”的沖動之下,一些原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小鎮,文脈傳承被割斷。南方某鎮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是當地的突出特色。但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被定位為“花卉小鎮”。記者實地采訪未見花卉蹤跡,反倒看到一個地產項目正拔地而起。當地發改委一名工作人員透露,“發現當地的條件不太適合花卉種植,所以規劃調整了?!?/p> 數量不夠,“園區景區”來湊
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有的地方給予每鎮500萬元至2000萬元扶持資金,500畝至1000畝城鄉增減掛鉤建設用地指標等優惠政策。為了享受到特色小鎮的建設用地指標、配套資金政策,一些不具備特色小鎮建設條件的地區,想方設法擠進小鎮建設項目規劃。西部某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提出在一處濕地公園內打造占地約300畝的特色小鎮。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有的地方,把原有的產業集群,貼上特色小鎮標簽。比如東部某縣規劃打造“智能電網小鎮”“地板小鎮”“電梯小鎮”“燈具小鎮”“織造小鎮”“電機小鎮”“農機小鎮”“交通安全小鎮”等16個特色小鎮,幾乎全部是根據鄉鎮產業集群發展重點來確定的,產業園“搖身一變”成為“特色小鎮”。
資金不夠,“PPP項目”來湊
一些特色小鎮建設中,政府部門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選擇了通過PPP模式籌措資金,但前期對項目的規劃、收益測算并不明確,很容易帶來債務風險。
西部某省一個“功夫小鎮”核心區面積10.8平方公里,整體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設,預計總投資320億元。
中部某地與相關公司攜手,通過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鎮,多個小鎮規劃總投資超過20億元。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下,特色小鎮建設PPP模式發展迅速。東部沿海某省發改部門召開的2017年省級特色小鎮項目融資對接會,推出列入第一批創建名單的省級特色小鎮融資項目76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其中,推出PPP項目8個,總投資86.8億元。
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特色小鎮健康成長關鍵,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發現,一些特色小鎮在社會資本以PPP模式介入后,后期能否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存在不確定因素,部分建設項目易“虎頭蛇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張曉歡指出,有的投資主體對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存在借助“特色小鎮”概念“拿錢拿地”的傾向。尤其是一些房地產企業,并沒有打算對特色小鎮的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進行系統性的投資、運營。
活動不夠,“節慶會展”來湊
為了吸引人氣,一些特色小鎮在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的情況下,選擇了“造節會”,試圖通過舉辦節會招徠游客。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南方某省一個荔枝風情小鎮,群眾說起特色小鎮建設,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連續多年舉辦的荔枝節。當地發布的消息稱,要“把傳統的荔枝節變成嘉年華盛會”。荔枝種植戶告訴記者,“辦這樣娛樂化的節會作用不大,還不如實實在在舉辦一些產銷對接活動。”
從事荔枝種植10多年的種植戶劉女士介紹,2018年,荔枝大量上市,但是銷路沒有打開,“荔枝根本賣不上價?!?br/>
有的特色小鎮,節慶活動并沒有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西部某特色小鎮,記者看到“夏日狂歡節”的廣告隨處可見,主題是“打造音樂、美食嘉年華”,與小鎮所冠名的特色文化并沒有太大關系。
記者調研發現,特色小鎮建設中,節慶活動逐漸成為許多地方的“標配”。《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提出,“未經批準,黨政機關不得以公祭、歷史文化、特色物產、單位成立、行政區劃變更、工程奠基或者竣工等名義舉辦或者委托、指派其他單位舉辦各類節會、慶典活動,不得舉辦論壇、博覽會、展會活動”?;鶎尤罕姺从?,這樣的節會活動,不僅容易導致浪費問題,也有違規之嫌。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標題:《瞭望|特色小鎮“八大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