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作為英國最老牌的學府,牛津大學有一套獨特的運作系統——每位學生除了在某院系學習一門具體的學術科目以外,還隸屬于一所學院。
學院是牛津人的生活和社交之家,也是牛津人的“身份證”。每個學院聚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食宿,并組織晚宴等社交活動。畢業之后,校友聚會也以學院而非院系為單位。
牛津大學共有39個學院,6個學院最先接收中國學生:基督教堂學院、耶穌學院、新學院、林肯學院、埃克塞特學院和默頓學院。
其中坐落于牛津最中心的特爾街的埃克塞特學院,成立于1314年,已有700年歷史,是牛津第四古老的學院。這里培養過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的作者托爾金,藝術家威廉·莫里斯等。
1910年,這所學院接收了第一位中國學生梁聯朝。梁是廣州富商的長子,在當年入學新生的集體照里,他站在一群衣著光鮮的西方年輕人之中,神態自信。牛津就讀之后,他前往倫敦并考取了律師執照。
1935年,另一位中國年輕人帶著他的新婚妻子來到了埃克塞特學院。他叫錢鐘書,來自江南古城無錫,家族也許比不上梁氏富有,但世代書香。
錢鐘書的妻子楊絳多年以后在《我們仨》中曾如此回憶過夫婦二人前往牛津的未知旅程:“牛津大學的秋季始業在十月前后。當時還未開學。我們下船后曾在倫敦觀光小住,不等學期開始就到牛津了。鐘書已由官方為他安排停當,入埃克塞特學院,攻讀文學學士學位。”
不過,錢鐘書牛津檔案的兩位研究者——埃克塞特學院院長弗朗西絲·凱恩克勞斯和默頓學院中國訪問學者陳立都指出,楊絳關于錢鐘書攻讀“文學學士”的回憶不夠準確。錢鐘書修讀的是牛津Bachelor of Letter學位,簡稱B.Litt,雖然從英文字面上看是“學士”,實際上是牛津當年特有的學位用語,應為“文學碩士”。“牛津大學如今已經取消了這個學位用語,統一使用Master of Letter來稱呼‘文學碩士’。
甫抵英國最高學府的中國青年錢鐘書,還有諸多事務需要適應。楊絳記得,他“拙手笨腳”,初到牛津就從公共汽車上摔下來,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
磕掉門牙顯然還不是錢鐘書面對的唯一挑戰。他是清華大學畢業生中第一位去牛津讀書的。但牛津大學校規要求,入學的碩士候選人必須在被牛津大學委員會“認可”的大學獲得本科學位,而當時清華尚不在此列。為此,埃克塞特學院院長羅伯特·邁瑞特不得不請求學校先給予錢鐘書“高級學生”的身份,之后再“轉正”。
也因為這個小波折,一直到1935年11月1日,錢鐘書才正式被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錄取,11月5日注冊入學,從此才有資格穿上牛津研究生才能穿的那種背后垂著兩根飄帶的古怪黑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