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歷史的真實
清澈溫馴的淮河,蜿蜒千里來到江蘇。淮河之畔,洪澤湖之首,有一座周長九里三十步(約4245米)、城墻高二丈五尺(8米多)、有5座城門的古老靜謐的城池——泗州城。隋煬帝開通濟渠修筑大運河,渠從泗州城中過,它又成了“水陸都會”,平添了三分喧鬧七分富裕。民謠云:“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便是這座古城的寫照。
然而淮河在公元1128年卻遭到了黃河的洗劫,也連累到泗州古城。
黃河在歷史上大致有三個變遷的時期。公元前2000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從河北、山東入渤海。公元1128年,南宋任命杜充為東京留守。這時金兵來犯。面對金兵的金戈鐵騎,杜充想到一個“水淹三軍”的辦法。他在滑州(今河南滑縣)挖開了黃河之堤。滾滾黃河水,從滑州李固渡噴涌而出。這黃河水,非旦沒有阻止住金兵進攻的步伐,反而一改由北入渤海的水道,轉而向南,搶奪淮河水道,由江蘇入了黃海。由此,歷時728年的“黃河奪淮”的災難史開始,人民吃盡了黃河泛濫的苦頭。此時期水利史稱黃河南流期。最后,清咸豐五年(1855年)至今,黃河再回到北邊,從今天的河道入渤海,是為再北流期。
黃河,每年帶著16億噸泥沙而來,以4億噸泥沙沉積于淮河,堵塞了大運河這條朝廷的經濟生命線。于是,明代總理河漕的潘季馴提出了“蓄清刷黃濟運”的方略,即在與淮河相接的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埝筑起大堤(即現在的洪澤湖大堤),提高淮河水位;使淮河的清水從清口處倒灌黃河,沖刷黃河帶給大運河等的泥沙。這樣,便可達到“濟運”——保證朝廷經濟大動脈大運河暢通無阻的目的。但在洪澤湖東岸筑堤,提高淮河水位,就決定了洪澤湖西岸的泗州古城被淹沒的命運。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靳輔出任河督,再行“蓄清刷黃”之策,不斷提高洪澤湖大堤,最終,洪澤湖成了懸湖。泗州城處在了洪澤湖正常水位之下。
1417年,當時的泗州太守王升帶領軍民運土填城,所填土方達45920方。他們墊高大街小巷21條及軍署民房院基,并助蓋民房2000余間。這是在泗州城被淹前人們最后一次大規模地與老天抗爭。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十月,大水先沖開了泗州城外東北處的石堤,決口七十余丈。接著,泗州城城墻西北角忽然崩塌,開口數十丈,大水沖入城中。頓時,泗州城沉沒了,遙遙望去,只有普照王寺的僧伽塔和明元大師塔的塔頂還露在水面上。人民或為魚蝦,或四處逃荒。面對著無法抗爭的命運,民間開始流傳起《水漫泗州》的傳說。
傳說的經典版本
水漫泗州的傳說有幾十個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被編成了淮劇《水漫泗州》。它后來還被改編成京劇、粵劇、昆曲等,名字叫《虹橋遺珠》。故事是這樣的:
洪澤湖里有一位年輕的水母娘娘,她掌管著淮河和洪澤湖水。她美麗善良,給泗州城地區帶來了十多年的風調雨順。泗州城的時太守也是個清官,愛民如子。這樣天上地下和諧,百姓生活安康。
這年又是豐收年,泗州城的百姓在元宵節掛起了花燈。水母與侍女珠兒偷偷來到泗州城里觀燈,與民同樂。這時,泗州城時太守的兒子時廷芳正要赴京趕考,但經不住僮兒勸說,將船開往洪澤湖邊停泊,也到城中看花燈。
花燈盞盞,激起才子無限感嘆,時廷芳不禁吟道:“十年風調十年春,全賴水母愛民情。湖波安瀾月明日,萬民口碑高香心。”忽聽得有人如此夸贊自己,水母娘娘不禁偷眼望去,頓時被時廷芳的英俊所吸引。再到湖邊,看到湖上漂著的小鵝燈,時廷芳又借景言志:“春好在新綠,鵝雛不懼涼。日上中天時,凌云少年郎。”由此,水母娘娘知道時廷芳是一個有志青年,頓起愛慕之心。她偷偷將一方絲帕扔在時廷芳的眼前,飄然而去。時廷芳拾到絲帕,想到一定是剛才那位小姐所丟,便去尋找。不一會兒,他看到了那位小姐,而此時,有一位道士正在糾纏著她。
這位道士就是泗州城里洪真道觀的洪真道人。他行騙江湖,自稱無所不能。但某次求雨,違背天規,水母娘娘不肯發雨,讓他無地自容。他便對水母恨之入骨。他掐算到水母娘娘元宵節要到城里來,便在半路攔截,要加害水母。
見有人欺負女子,時廷芳挺身而出,亮出太守之子身份,喝退洪真道人。他將絲帕還與水母娘娘。水母娘娘對他更加傾心,便將一顆夜明珠相贈,并囑他應試后回鄉,一定要到虹橋西邊巖石旁,敲石邊那棵紅石榴樹,到她家做客。時廷芳一口應承。
時廷芳見過水母后,水母的音容笑貌無時不在眼前浮現,他頓無外出做官之心,所以考試也名落孫山。但十年苦讀沒有收獲,他畢竟也十分惆悵。一路回來,到五月端陽節時,已近泗州,他想起了自己的承諾。雖覺無臉見水母,但還是信守承諾,來到虹橋西的巖石旁。他果然見到一棵紅石榴樹。他一拍樹桿,洪澤湖水頓時向兩邊分開,珠兒踏水而來,迎接時廷芳和僮兒到了水府。水母在水府的珊瑚閣盛情地接待他。
這時他才知道姑娘原來是水母。他更無地自容。水母并沒有看輕他的意思,而是十分理解他的重情重意的心情。她說,我倆何不將現在真實的心意各自寫在扇子上呢?于是兩人各執筆題字,再展開扇子一看,兩人都寫的是:“愿為比翼鳥,美煞并蒂蓮。”兩情一拍即合,當晚水宮中歌舞升平,二人結為夫妻。第二天是時太守六十壽誕,時廷芳必須趕回家去為父祝壽。臨別時,他對水母說,到家就稟明父母,三媒六證地來迎娶水母。
不料此時洪真道人又早早到了時府,對時太守夫婦說,這次你兒子并沒有高中,原因是因為迷上了一個水妖——洪澤湖的水母。聽了洪真道人的話,時太守大為驚訝,將信將疑。時廷芳回來,向父母實情稟告,說沒有考中的原因正是愛上了水母,請求父母同意他們的婚事。時太守聽罷大怒,責罵他既無大志,又私訂終身不守禮數。他讓衙役看住公子,又命人馬上去大戶人家劉家提親,馬上迎娶劉家小姐。這時僮兒見時廷芳沒法脫身,自告奮勇,拿了明珠,偷偷跑出時府,前去水府求救。
不料洪真道人早在半道上攔截。他不但搶去了明珠,還打昏了僮兒。僮兒醒來時,天色已黑,而且迷了路。他為救主人,拼死一躍跳入洪澤湖中。聽到湖中有好大響聲,一直坐立不安的水母馬上命珠兒去查看。結果珠兒扶進來濕漉漉的僮兒。
聽了僮兒的講述,珠兒大怒,要發兵泗州。但水母決心用真心去面對公婆。她只讓蝦兵發一些水阻住劉家小姐的花轎即可,自己帶著珠兒趕往時府。
聽說水母到了,要見老爺夫人,時太守夫婦心想見到還不知是一個什么樣的妖怪,連看都不敢看。待到水母施禮問安,太守夫人偷眼望去,才發現水母是那么一個端莊的大家閨秀。二人才敢回過身來講話。這時水母提出,夫君時郎病了,她帶了靈丹來,想見見時郎。但時太守以“人仙不同道,如何結得婚”為由,不同意相見。水母卻婉言解釋說:“牛郎織女人與仙,他們情義高于天。凡人向往神仙境,為何神仙不能嫁凡人?”時太守又以水母為妖精,時家為清官,人妖結親會壞了時家世代清譽作責難。水母則坦然舉例:“洪澤湖水三萬頃,風調雨順十年情。你在城中民擁戴,我與公爹同愛民。如果水母是妖精,哪得年年百姓花燈敬。”水母的話,打動了太守夫人,她認為水母是個好女孩,拉住太守耳語說,不如就讓兒子與她見一面,我們躲在屏風后面,看看情景再定奪。于是時太守讓人帶來時廷芳,自己與夫人躲在暗處偷聽偷看。看到兒子與水母一片深情,他們認清水母是一位好姑娘。
就在他們走出來要同意兒子與水母的婚事時,洪真道人手提金鈸來收水母。水母化作一道金光逃去。
隨后,水母率領水族眾兵將,來戰洪真道人。洪真道人做起法,假傳玉帝圣旨,召來二郎神、哪吒、四大天王等天兵天將。水母為愛擂起戰鼓,當即水漫泗州。天兵天將殺入陣中,雙方打成一團。水母、珠兒雖奮力拼戰,但因為沒有了明珠,刀槍劍戟中險象環生。這時,時廷芳趁雙方混戰潛入道觀,盜回明珠。他不顧自己不會武功,冒死硬闖戰陣。幾經周折,最后沖入戰陣中心,將明珠遞到水母手中。水母當即托起明珠,照耀四方。假圣旨即現原形,天兵天將紛紛撤陣收兵,洪真道人被珠兒擒住,正義昭顯。
時太守及全泗州城人民,為兒子時廷芳和水母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在婚禮中,洪澤湖大水漸漸上升,漫過泗州城。泗州城漸漸下沉,成了一個水國。泗州太守及人民,脫離紅塵苦海,在洪澤湖下享受著世代安樂的生活。
傳說的另外幾個重要版本
水漫泗州城的傳說還有另外幾個重要版本,流傳于盱眙一帶。
版本一:神妖誤,百姓苦。八仙之一張果老,一天騎毛驢經過泗州城。天氣干熱,毛驢干渴。張果老向水母娘娘要水飲驢。水母娘娘拎來一桶水給他,水母的水桶是連著整個洪澤湖的,本應當有喝不完的水。誰知張果老的小毛驢也是頭神驢,它一口氣幾乎要把水喝光了。水母娘娘怕水被喝光,魚、鱉、蝦、蟹無處存身,急忙去搶水桶,慌亂中碰翻了水桶,水桶里的剩水造成洪水泛濫,淹沒了古泗州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氣憤,派天神捉住了水母娘娘,將她鎮壓在了盱眙縣寶積山中的琉璃井里。
版本二:貪官黑,水母怒。水母巫支祁愛上趕考舉子劉公子,勸其留住水宮。但劉公子有志為民造福,且志在必得,水母挽留不住,只得與之虹橋分別。她臨別贈寶珠一顆,稱遇難時可向水母呼救。劉公子進入泗州城,連考三場,結果他的試卷竟被受了賄的考官偷換與他人,因而名落孫山。劉公子出城后,無顏回家,遂投淮河自盡,變成“苦娃”鳥,鳴叫不已(淮河、洪澤湖周邊有種水鳥整日“苦哇”“苦哇”鳴叫不停,人們稱此鳥為苦娃鳥)。水母聞訊,憤恨泗州城貪官,當即挑來一桶天水,要水漫泗州以示報復。上天急派張果老騎小黑驢前來阻止,未等張果老趕到,水母已將一擔水潑出,結果釀成特大洪災,使泗州沉沒,十萬生靈葬身水底。觀音怪水母因個人愛情傷及無辜,擒住水母,將其鎖押在盱眙境內的龜山山洞里,至今未予釋放。
版本三:母子情,深似海。水母娘娘原是小白龍的母親,因觸犯天條被打入淮河冷宮。小白龍長大后,歷經萬難,得知母親被囚在淮河。他當即攜來東海石欲填平淮河而救母。此舉當然違反天規。但他不畏天威,與天兵天將爭戰,鱗甲俱損,只是未能救出母親。敗陣的小白龍無奈,只好每年農歷六月初三前來探母一次。每次來時,他都滿懷悲憤,攜風帶雨,以致每年六月初三淮河都要泛濫成災……
水漫泗州城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故事大多講的都是百姓命苦。其中,有百姓對現實的嗟嘆,也有百姓對未來的期盼。個中滋味,值得細細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