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馬拉松旺季的幾乎每一個周末,上海資深跑者劉帆(化名)都飛奔在馬拉松的賽道上,迄今他已完成了60多場全程馬拉松。
9月8日太原、9月29日柏林、10月6日布魯塞爾、10月13日鄭州、10月27日成都、11月3日紐約、11月16日天門、11月17日上海、11月23日嘉興、12月1日千島湖,以及接下來12月8日廣州、12月15日深圳、12月22日東莞……
第一財經記者感嘆于他的繁忙。“每年都會有這么‘神經質’的一段時間”,劉帆說,其實像他這樣馬不停蹄的跑者在跑步圈里還不少。
算上即將到來的三場,今年劉帆將完成23場全馬。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年跑步總支出約12萬元,其中4場國外賽事總開銷(吃住行等)約8萬元。
正是許許多多跟劉帆一樣跑者的熱情參與,催生了一個上千億元的大市場。一些三四線城市也加入到這一風潮中。
快速發展的馬拉松產業
從1981年北京馬拉松開始,經過39年的發展,中國馬拉松產業日益壯大,尤其是2014年之后,更是進入快速擴張階段。
2019國際田聯路跑會議上發布的《中國路跑運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境內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賽事、300人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583萬。
上千場賽事、幾百萬人次的參與者,贊助商投資、報名費等收入,基于比賽所產生的主場館租賃和酒店住宿,出售賽事轉播權所帶來的媒體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文旅消費,拉動了數百億元的馬拉松經濟。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消費總額達178億元,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到288億元,年度產業總產出達746億元。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時,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201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2018年人均GDP已超過9500美元,而2011年之后也正是中國馬拉松賽事從一年只有幾十場到上千場迅速增長的時期。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7中國高凈值人群健康指數白皮書》顯示,超六成富豪有“亞健康”癥狀,而64%的高凈值人群,選擇將“跑步”作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馬拉松賽事過熱了嗎?溫州大學教授、知名體育學者易劍東說,整體上不存在過熱,美國一年舉辦3000場以上。
已完成84場全馬的資深跑者、黑子馬拉松訓練營創始人張連云的看法有些不一樣,他認為確實存在過熱的現象,因為有的城市,地域比較小、交通不便,并不具備舉辦馬拉松的條件,可是,看著周邊的城市都在舉辦,不乏跟風的舉動。相信馬拉松之風也會優勝劣汰,相當一部分賽事會被淘汰。
馬拉松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政府都很重視,是否“過熱”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特色(比如旅游資源)息息相關。
劉帆的看法是,馬拉松真正熱起來不過四年光陰,過熱還談不上,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大型精品賽事一票難求,僧多粥少。一線城市爆滿,部分三四線城市門庭冷落車馬稀。
城市因“馬”而更精彩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12月1日這一天,中國從南到北就有多場馬拉松同時在舉行,包括澳門、深圳寶安、廣西南寧、云南昆明、浙江桐鄉、湖北鄂州、江蘇丹陽、浙江千島湖等。吸引更多愛好者來跑馬,擴大城市影響力,帶動相關消費,這無疑是相當多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城市孜孜以求的。
《報告》稱,伴隨路跑運動的推廣和普及,賽事的城市覆蓋率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有285個地級城市舉辦了規模路跑賽事,路跑運動在中國城市的覆蓋率達到85.33%。
湖北咸寧市也是一座地級市,距離武漢約100公里,乘高鐵只需24分鐘。咸寧馬拉松今年已經是第四屆,咸寧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孫金波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在首屆馬拉松籌辦之時,就志在打造以溫泉為主題的特色賽事,希望以舉辦馬拉松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咸寧,展示咸寧綠色經濟發展成果,通過這個窗口展示咸寧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孫金波表示,由于賽事的口碑,每年參與咸寧馬拉松的運動員逐漸增加,從第一屆的1萬人(包括全馬、半馬、微馬),到今年的1.66萬人,已成為了咸寧市市民的一個重要節日,給咸寧這座城市帶來了健康運動的元素,每當清晨和晚上參加運動鍛煉的人變得更多了,很好地推動了全民健身的熱潮。
11月24日,上海跑者常婧在咸寧賽道上獲得了自己的PB(PersonalBest,個人最佳成績)3小時51分29秒,名列全馬女子組第33名,人生中首次因為跑馬拉松獲得300元獎金。她開心地說:“最初因為咸寧籍校友的熱情推薦才報名咸馬,沒想到咸寧是我的福地,明年還會再去。”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詩人屈原途經咸寧曾寫下“奠桂酒兮椒漿”“沛吾乘兮桂舟”的美妙詩句。咸寧的桂花資源全國第一,咸馬改期錯失了“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花期,雖說有些許小失望,但轉念一想,這也是來年的動力和希望。
跑馬旺季,撞車的賽事不勝枚舉,究竟選擇哪個城市參加呢?張連云說,在報名前,通常會看賽事的執行公司和賽事所在的城市。
“好的執行公司,比如匯跑、中奧、穹景體育等會充分考慮到跑者的利益,而一些我曾經生活過或者想要去探訪的城市,也是我的選擇點之一。”他說,印象最好的必須是武漢,一是在那里上了四年大學,二是武漢馬拉松是好的執行公司與鼎力支持的政府的完美結合,已經連續跑了四屆,希望能夠連續跑十年。
跟很多跑者的想法一樣,劉帆會以跑步的名義去不同的城市旅游。賽事選擇主要以賽事口碑、組織規模、城市情懷等為標準。
會不會因為一場馬,愛上一座城?劉帆稱,當然會,比如波士頓、廈門。他說,城市人文、美食美景、與友同樂等,都可以成為你喜歡一座城市的理由。
廈門馬拉松良好的口碑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18年廈馬為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總計1.16億元,帶動經濟效益約為1.7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為2.91億元。
孫金波也告訴第一財經,咸馬賽事舉辦的周末,市區內的酒店房間早早地都預訂完了,溫泉景區也都爆滿,很好地刺激了咸寧旅游行業的消費。據不完全統計,舉辦咸馬賽事的周末,直接拉動咸寧市的經濟消費約2000萬元。
奔跑經濟不停息
如何更好地發展馬拉松經濟?國家體育總局去年聯合多個部委出臺《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鼓勵馬拉松產業的消費創新、賽事特色和產業融合。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出現具有相當實力和影響力的十大品牌賽事運營公司和10家品牌馬拉松運動產業技術服務裝備商;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800人以上規模)達到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路跑賽事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
易劍東也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去年4月揚州半馬以來,他已經跑了17場全馬、11場半馬,據他觀察,與國外頂級賽事相比,中國馬拉松賽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報名體系不科學、安保成本過高、賽道設計不合理、跑者服務不規范、酒店接待能力不足、城市服務不配套等。
劉帆認為,目前國內很多賽事在服務水平、補給、完賽服務等細節方面其實都優于國外賽事,但在跑步文化方面還有一定差距。比如,國外賽事特別是“六大”(即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馬拉松)嚴肅跑者居多,追求挑戰自我,賽事氛圍特別棒,商業市場化運作更明顯。
張連云則表示,國內很多賽事,比如武漢、北京、無錫等馬拉松,并不比波士頓馬拉松的組織差,甚至比它們更好。和六大比較明顯的差距是,我們的只有形式,展示的裝備數量少、款式少。作為管理者,不應該把金牌賽事等作為目標,而應該把馬拉松的宣傳普及、馬拉松帶給城市的收益以及普通人的改變等作為常年宣傳的目標,真正讓馬拉松成為城市的名片,而不是只在賽事前后熱那么幾天。
馬拉松跑者與日俱增,缺乏科學訓練、盲目追求成績等導致傷病的不在少數。張連云表示,馬拉松參與者的營養、恢復、訓練等,需要更多專業人員的參與,這一塊目前比較稀缺。他給新手們的忠告是:當世界都在追求PB和速度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想想自己出發的目標。
劉帆則建議跑者還是要以健康為目的,科學訓練,對42.195公里的全馬存有敬畏之心。鍛煉身體挑戰自我的同時,讓跑步成為生活的調味劑,而不是全部。
易劍東對第一財經表示,馬拉松產業規模會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線下生活門檻最低的就是馬拉松,而且中年中產人群提升健康質量的需求迫切,再加上城市提升品牌等需求,必定大力提高馬拉松賽事數量、逐步完賽賽事服務,從而帶來產業規模的持續增長。
張連云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馬拉松產業目前還在摸索階段,很多方面的管理還不是很規范,還需要引導和驅動,未來的市場很大,也很有潛力。“紐約馬拉松,一周就能凈掙一億美元,相信國內的北馬和上馬,在三五年的時間內,也能迎頭趕上。國內的馬拉松產業,不缺錢,缺的是策劃和營銷策略。”
“未來中國馬拉松經濟大有可為,但會高度分化。”劉帆說。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作者:任紹敏,原標題:《爭搶千億馬拉松經濟:一年上千場賽事,三四線城市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