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春節期間,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線短短十天內,用戶量就突破了百萬。“云游敦煌”覆蓋敦煌石窟豐富的壁畫、彩塑和石窟建筑,讓用戶在家即可感受敦煌文化的美妙。在微信、QQ雙平臺上,“云游敦煌”不僅發揮媒介和催化的作用,擴大對文旅資源的數字化供給,還會助推線下消費場景的創新,更大程度上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碎片性需求、互動性需求,重建實體的交易架構,變革景區的服務體系。今天,如何利用智慧導覽描述敦煌?怎樣打通文旅融合?
有一部華夏經典國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鐫刻于石窟之內,連載了千年。一副畫像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洞窟就是一段歷史。畫里有廣施仁政的尸毗王“割肉喂鷹”;也有不動凡心的沙彌“守戒自盡”;還有勇敢正直的九色鹿“神力化險”。
沒錯,這些故事都源自于一個偉大的文化遺產——“敦煌壁畫”。
79年前,張大千看到敦煌壁畫后感慨道“西洋畫不足以駭倒我們畫壇了”;而今天的人們,崇拜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卻淡忘了這個東方傳奇,以致明珠蒙塵。
“云游敦煌”的小程序正在試圖幫助我們重拾這份遺憾。2月20日,騰訊聯合敦煌研究院發布了這款線上智慧云端的搶先體驗版,覆蓋敦煌石窟中豐富的壁畫、彩塑、石窟建筑等。用戶可以選擇藝術類型、朝代、色彩等角度去了解壁畫背后的故事,還可以從線上講解、每日壁“話”、文物保護等板塊收獲更多的知識與儀式感。
因敦煌之名,先數字之思
“云游敦煌”的佛國狂想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又上新高度,但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其中,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的緊迫性與重大性尤為突出。BBC主講人安德魯·迪克森曾這樣惋惜:“西方人總以為東方是壓抑的、守舊的、無趣的,可進入敦煌,就會發現有上千個畢加索”。
該《意見》在“主要任務”一節中,重點提出要“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與“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并“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做到“深化‘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由此,“云游敦煌”為“我們如何描述敦煌”揭示了題中要義。
網絡與數字文化交互,絕不是簡單地意味著形式與內容的拼湊,而是一種再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是“科技+文化”的新思考,是人類創造力的延伸,是迅速達成人類與外界鏈接的基本交換方式,是新時代中國文化符號的IP思維。
與時俱進地,“云游敦煌”將石窟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呈現和深入的解讀,在感知敦煌壁畫中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充分感受其美學價值;還可以定制專屬的敦煌色彩、敦煌石窟主題內容;更有每日“私人定制”壁畫故事和與之契合的智慧妙語,賦予社交生活更多儀式感。
線上體驗融通線下服務,用戶對感興趣的圖片標記“想去”,未來實地參觀時就可以著重了解標記過的壁畫和彩塑,遇到線下游覽時的經典故事,也能“翻卡片”知識速成。“云游敦煌”還整合了預約購票、智慧景區導覽、傳統文化課程體驗等線下功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創新服務。
“云游敦煌”搭建網絡與數字傳播的快道,實現了智慧導覽由“有用”到“好用”的蛻變;賦予了千年佛國狂想以新的想象,基于微信、QQ兩大國民級社交平臺,讓敦煌文化沖破時空限制,將跨地域的人們連接在一起,形成更加深廣的“文化盈余”效應。
實踐表明,文物數字化是最有效的預防性保護措施。“云游敦煌”的問世,不僅進一步印證了數字化文創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活化傳統元素,增加公眾的認識度等領域里大有可為;也表明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有機融合,旅游服務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勢在必行。
智慧文旅初現,傳送滿壁風華
新模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世界任何傳說中神奇的地方,只要去過一次便不再神奇。但唯有敦煌,在你造訪之后,心里的感覺反倒更加神奇。”作家馮驥才如是寫道。今天,不虛此行的不再只有敦煌本身,“云游敦煌”也在幫助大家推開這扇通往奇跡土地的大門。
背靠騰訊,“云游敦煌”的價值點顯得創新且長效:
一方面,在文化共享的新邏輯下,敦煌文化里高雅精深的經典,皆可通過新的數字內容產品得以下沉到更廣人群。通過小程序的創意解讀,諸多建筑、服飾、音樂、交通、舞蹈、飲食等內容,可觀性變得非常強。歷史的美學和意趣在云端呈現,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可見,“替文化說話”不如“讓文化自己說話”。“云游敦煌”通過數字化形式為文旅的發展提供了多樣性的環境支撐,借助創意代碼把傳統中不便于傳輸、感性的元素,用量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凝練出來;而這個數字化的過程即是智慧文旅的關鍵,實際上是對文旅產業數字生態的自我更新。
另一方面,技術不只是手段和平臺本身,甚至可以化身文化演變的推動器。“云游敦煌”讓傳統文化可親可近,在線上構建敦煌知識庫,感受文化之美;延伸至線下,整合預約購票、智慧景區導覽、傳統文化課程體驗等功能,為莫高窟景區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線下智能服務;游覽之后加深了體驗,游客不只可以在線下,還可以再次返歸線上購買文創品。線上線下的打通融合,為敦煌景區打造了一種完善的“創意者經濟”生態,也開辟了文旅行業的創新模式。
換句話說,文旅服務智能化、旅游參觀互動化、文旅體驗深度化,正在慢慢滲入敦煌文化體系,使之擁有持續自我“造血”的能力。
目前,智慧文旅正在經歷“由虛向實”的過程。尼葛洛龐帝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云游敦煌”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充分充當了互聯網作為文化和旅游的粘結劑;借助數字手段傳播文旅資源,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據了解,“云游敦煌”未來將持續豐富小程序上的敦煌文化藝術內容,探索智慧解說、商品支付等創新體驗,并將繼續嘗試小程序在智慧零售領域的文創實踐。
不久的將來,依托5G等信息技術的智慧文旅,將對線上線下的方方面面展開從內到外的迭代。“云游敦煌”即代表了線上新概念、新模式、新鏈接的集合體,發揮媒介和催化的作用,擴大對文旅資源的數字化供給。
同時,它也會助推線下消費場景的創新,更大程度上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碎片性需求、互動性需求,重建實體的交易架構,變革景區的服務體系。
這將有利于破解敦煌文旅資源難以替代、體驗難以復制、需求難以預判等發展難題,將重構敦煌文旅產業的供應鏈,有效盤活當地產業布局,催生文旅融合新業態,開拓發展新空間。
科技與文化交匯,文遺與文創齊飛
騰訊新文創的“千年”守望
事實上,這并不是騰訊第一次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啟動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雙方在2017年兩者達成戰略合作。
三年以來,騰訊與敦煌研究院通過公益、游戲、音樂、動漫、文創等多元化數字創意方式,推動了傳統文化與大眾產生更多交集。
2018年雙方共同策劃發起“數字供養人”計劃。這是莫高窟歷史上首次面向大眾進行公募,號召大眾通過0.9元小額捐贈,參與到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護當中。
同年年底,“敦煌詩巾”創意小程序上線。提煉出敦煌藻井元素作為設計素材,網友們DIY圖案、定制生產絲巾,上線一個月即有300萬用戶參與。
2018年9月,QQ音樂與敦煌研究院在九層塔前舉辦“古樂重聲”音樂會,作品都來自青年人對敦煌古樂的再創作。超過1000萬名網友通過各大直播平臺在線觀看,后入選國家音樂產業優秀項目。
同年11月,《王者榮耀》推出敦煌定制“飛天”皮膚。通過敦煌主色調、反彈琵琶等細節高度詮釋敦煌文化內涵,吸引4000萬用戶下載。
借由敦煌元素的可塑性和符號傳遞的可視化,騰訊通過一場場前衛先鋒的文化實驗,制造了一個又一個意義深厚的文化事件;這既是對傳統文化重燃熱愛的號召,也是對潮流文化生產機制的反思。
由此可見,騰訊正將原本「商業-商業」的產業閉環,逐步轉變為「商業+公益」的開放平臺。從2018年被提出至今,“新文創”致力于通過更廣泛的主體連接,覆蓋更全面的線上線下場景,進而推動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互相賦能,最終實現更高效的數字文化生產與IP構建。
每一次和敦煌對望,都能發現新的美麗。這不僅是騰訊文化生產的主旨,也是一種使命。顯然,這是“新文創”為領航國內文化產業的又一次大膽嘗試,而科技的進一步加持,則形成了騰訊“科技+文化”的雙擎,推動數字文保進入了縱深階段。
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生意識、移動互聯網造就的社會環境、企業靈活的文化生產能力,使讓騰訊對敦煌文化的“千年”守望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結語
打開“云游敦煌”,可以發現地圖右側,在大泉河東岸、敦煌文化陳列中心后面,有一處墓園沉寂于此。那是“老先生墓地”,曾是莫高窟景區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卻是當代敦煌人文精神之所在。石碑下面,躺著常書鴻、段文杰、李仁章等十幾位為敦煌文物事業作出過杰出貢獻的先輩,他們是敦煌事業的奠基者、開拓者。 陳寅恪在《敦煌劫余錄序》中評價“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相較來看,騰訊是另一種身份上的敦煌學者,運用新文創的方式,正引領著新一輪的文化浪潮。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作者:梁鑫,原標題:《一款網紅小程序,如何助推敦煌IP在新文旅時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