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五一小長假過后的第一天,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對“云南女導游強迫購物大罵游客事件”的查處情況,決定吊銷當事人導游證,罰款昆明風華旅行社并勒令其停業整頓半年。
近日以來,這個本不少見的業內丑聞又一次激起各方的熱烈關注,拍案討伐導游者、反思質問游客者、凝神思考后將旅行社和監管部門各打50大板者,就“契約精神”、“誘導欺詐”、“愿打愿挨”、“黑心潛規則”等的討論不絕于耳。
對此,大眾傳媒方面報道爭論多、定論少;旅游業界方面附和多、跟進少;消費者方面怨氣大、矛盾多、理解少。筆者認為,來自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多方沖擊正促進著行業的明顯變革,國內旅游市場的洗牌行動已在進行,一些既無資源又無創新的“皮條客”和“老鼠屎”將漸漸被淘汰。
當零負團費的目標客戶不再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時,當行業的價格體系日益健全時,當違規成本與違規收益逆轉之時,包括導游在內的旅游服務將撥云見日,在品質旅游的時代會受到消費者遲來的認同和尊重,整體從業者素質和單體創造價值也將節節攀升,中國旅游業絕對不會病至膏肓之疾。
為何這么篤定又樂觀呢?讓我們抽絲剝繭,透視這一切的前因后果,這次咱不斷案、不打板也不出氣,就心平氣和地理一次叢生的亂象。
賠本的買賣無人從,組團游的價格戰為什么還能打得起來?
由于門檻不高,國內包括各類旅行社在內的中間商數目繁多,有的甚至是沒有執照的小黑社。當市場上出現一條熱賣的“明星線路”時,某些中間商迅速分解“房景餐車”等單體資源,照葫蘆畫瓢后山寨出(表面上相同)的線路,并以更低價格在市場上兜售。在相互叫賣比價直至沖到成本底線時,則以購物等奇葩方式開始“宰客”。
業內有個很常見的說法:“先跟著對方的價格做,既然他們能做的,那我們做也不會虧,先低價收上客來,成團后在二次購物消費時肯定會有辦法賺回來的。”——無二次策劃,無競爭壁壘,零成本復制,中低端組團游幾乎形成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同質化)。
組團游的成本價并非一成不變。中間商收客成本(每人/元)與收客數量呈很強的負相關——達到一定成團人數后每人成本驟降,幾乎可達成減半。
為了以更低的報價浴血奮戰,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中間商往往在未成團時就虧錢收客,急切地沖向那個“規模效應點”,待資金鏈斷裂,只能坑自家導游的錢,并讓導游充當刀俎,讓游客淪為魚肉。
滿池鯰魚,導游也很受傷,行業的惡性循環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個地接社、中間商山寨了線路并報出虧本價格后,越來越多的同行踴躍參與到價格戰中,無休無止,充當不斷發出負激勵的“鯰魚”。旅游產品本來就非剛需,價格戰又使單品毛利急降,整個行業的正當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
在此情況下,高素質有潛質的基層旅游人才嚴重外流——行業整體從業者能力無法提升甚至下降——單體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少——行業整體利潤越來越低——薪酬低且無保障——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弱,由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某些旅行社標榜自己“不養導游”,實為價格戰下壓縮成本的經營策略。作為服務行業的旅行社,對影響服務質量的導游工作環節始終無情忽略,不把其納入到自身經營特色和質量管理體系中,顧不上導游講解是否生動,服務體不體貼,只要沒有投訴,哄也好,騙也罷,“導購”能力最強,能為企業帶來最大經濟效益的就是最吃香的導游,才會享受“我家大門常打開”的待遇。
在價格戰的巨大壓力下,為了成團,同行間相互“倒賣人頭”,為了盈利,甚至出現導游拍賣低價團的畸形情況。層級混亂,溝通成本極大,游客滿意度低下,然而被推到風口浪尖、最后背黑鍋的永遠只能是導游。
消費者低滿意度,有多少是自己zuo出來的?
散客自助游市場日益擴大,但國內消費主力仍是廣大組團觀光游。目前很大一部分旅游者的消費觀念仍不成熟,還處于“出門逛逛”、“聽說那里好玩”、“別人都去過了”、“就是出去照照相”、“那個線路好像很便宜”的階段,對自己出游的動機,要花多少錢,為什么花錢以及預期達到的效果幾乎沒有考慮。
另一部分旅游者有一定旅游經驗,消費觀念比較成熟,他們對旅游市場的做法有所了解,在參團旅游過程中很善于保護自己,拒絕在旅游過程中參加多余的消費,實際上卻經常在追求低價中掉進不可避免的陷阱。事實上,宰客不僅僅表現在購物和自費項目,從吃、住、行、到游覽的時間、講解的內容、導游服務的細節,想要宰你通通都so easy。
正由于相當多的消費者只追逐低價,單一的消費動機和貪便宜的心理,使得他們對旅游市場所提供產品的價值失去了理性的判斷,對服務價值自然不會尊重和認同,可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一部分旅游者永遠是低價的俘虜,而這種低價也使旅游毫無品質可言,完全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成長過程野蠻,你懂不懂組團游經驗主義橫行的劇痛?
特別是在OTA壯大之前,旅游市場整體彌漫著經驗主義,幾乎沒有科學決策的理論或模型,野蠻成長幾乎全靠著直覺和所謂“經驗”摸爬滾打。行業中無數據驅動,凡事只看產品銷量、人均毛利、營業收入,根本無法準確科學地預測市場并策劃產品,發動價格戰時與賭徒無異,有時連能否盈利、盈利多少都心中沒譜。對整個市場成本收益和供求關系的誤判悲劇隨處可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已成家常便飯。
實踐遠先于理論,這是中國旅游業發展歷程無法輕易緩解的陣痛。眾所周知,新旅游法適當提高了原先的違規成本,但違規收益仍然遠遠高于成本。由于產業鏈極長極廣,旅游潛規則終究無法被一竿子打死。
如今,“互聯網+”的風向已經是傳統業態轉型的必然出路,部分傳統旅行社仍守著一畝三分田遲遲不能轉身。借著互聯網資本干預的強勁東風,OTA以迅雷不及之勢已掠去半壁江山。
他們帶來的不僅有創新的產品和模式,更加透明的競爭必然給貓膩叢生的旅游市場注入一股清流;新技術給產業鏈帶來的變革也將更頻繁,專業化中間商將取代形形色色的地接社構成更健康的行業結構;更重要的是,點評時代的到來將讓旅游體驗和旅游服務真正受到重視。
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次讓導游和單個旅行社背起黑鍋后,旅游管理部門必須正視地方保護、目光短淺的惡疾,認真履行起規范市場秩序、解決源頭活水的職責,促進旅游市場自生的洗牌行動更加徹底的進行,從各類供應商到中間商、游客,健全的旅游市場需要健康的游戲規則,越來越大的旅游蛋糕呼喚更加理性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