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徹底拋棄MSN是在四年前,因為實在想不起密碼了。很久不用的原因是,朋友們都去QQ上愉快的玩耍了,實在沒必要一個人去MSN形影相吊。時間線拉到七八年前,那時候MSN聽起來很酷,是商務溝通首選,QQ則有點弱,只敢扯淡閑聊,但結果你知道的,QQ完爆MSN。
放眼到今天滴滴和Uber的斗爭,跟當年有點像,又不完全一樣。總之,滴滴干掉Uber,比當年QQ干掉MSN,肯定要容易的多。
逼格上矮一頭又如何
滴滴現在遭遇的尷尬跟當年的QQ挺類似,明明用戶數量很多,但是在逼格上卻稍稍矮一頭,這種感覺當年百度面對谷歌的時候也經歷過。
2007年左右,QQ用戶數量已經超過MSN很多倍,但在北上廣深,MSN占據了白領、商務用戶等主流群體。我當時也用QQ,但是一旦涉及跟工作相關的事兒,一定在MSN上談,仿佛在QQ上只能扯淡瞎聊。
大約在2008年初,身邊有同事開始用QQ郵箱,自己試過之后發現很好用,但是對外依然不好意義留下一串QQ號碼的郵箱,覺得不夠正式。QQ郵箱也意識在這個問題,當時開發了可以把前面的數字前綴修改成字母。QQ郵箱當時有多慘呢,我注冊豆瓣和微博的時候,QQ郵箱不在選項。
那是MSN的好時代,占據了足夠多的高端商戶用戶,很多用戶忍受著極慢的網速使用Hotmail郵箱,有時候打開打不開甚至得拼人品。當時大家就是覺得MSN很強,QQ是個小孩子玩的小玩意。很難形容這是一種什么感覺,就像MSN被加持了光環。
現在被加持的是Uber,很多起步階段的創業者,如果希望推出的一款稍微帶點小情小調的產品,都會最大的力氣抱下Uber的大腿,在熱捧Uber的同時,貶低下滴滴快的,順便給自己產品做做廣告,然后再用滴滴打車叫車出門,畢竟住在郊區的人經常叫不到Uber。
就這樣,Uber帶著全球案例庫落地中國,隨便拋出幾個營銷案,就能讓國內這群沒見過世面的人眼界大開,膝蓋發軟。但是Uber雖然逼格上高一頭,然而并無大用。
很多人一邊給Uber鼓吹,一邊用滴滴打車。而更多不知道Uber為何物的人,也在用滴滴打車。結果就是,滴滴打車平臺日交易量是Uber的好幾倍。
“不作不會死”
MSN當時是有優勢的,如果說MSN真的不那么作,壓制QQ不是沒有機會的。當然,歷史沒有那么多如果,每一個“不作不會死”的產品背后,都有一個受益者。當MSN無視用戶需求,而QQ在努力改善,就算歷史重新來一遍,結果還會是你看到的這樣。
時任微軟中國區高管唐駿曾經多次對外聲稱,當時他提出很多MSN的改善措施,比如很簡單實用的斷點續傳功能,但總部的回饋是,這樣做可以帶來收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于是MSN在倒閉之前都沒完善這個功能。
而正是這個小細節使很多辦公用戶也轉投QQ,在網速不穩定的時候,這是一個能解決用戶剛需的功能。
究MSN“作”的本質,無非是MSN不重視中國用戶,不重視中國市場。就跟Uber現在做的一樣,Uber本身是為美國量身定制的,如果Uber美國是公主,那Uber中國無非是個丫鬟,丫鬟可以跟公主穿一樣的款式,但不可能得到像公主那樣的私人定制,種種不適配已經反映在Uber的產品端。
從產品來說,Uber只有綁定支付寶、銀行卡的功能,沒有解綁功能,就算你卸載了Uber的APP,依然不妨礙對方從你的銀行卡、支付寶扣錢。
Uber客服反饋極其漫長,因為其選擇的是美國人更習慣的郵件模式,而非中國人喜歡的人工客服方式。結果導致了無數用戶去微博、知乎上投訴,連解綁支付寶這樣本該是最簡單的功能,在網上都整理成流程攻略,而且,最后都沒成功。
Uber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了擴張無視用戶。比如Uber初期宣傳以約炮作為賣點,其實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當一群以約炮為初衷的司機匯聚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乘客危險性相應就提高了。其他招募司機中的簡單粗暴就不一一細說了。
反觀滴滴這家本土公司,雖然問題也不少,但是其反饋速度確實是一個互聯網公司應該有的樣子。一個上海的朋友,用滴滴打車叫車發生不愉快之后,晚上十點多找到滴滴員工,都是第一時間出來解決問題,后來發現是個誤會,發生不愉快的是出租車,而非專車,這才散去。
這種截然不同的反饋速度,說起來也簡單,中國市場對于滴滴來說是全部,但對于Uber來說是一個可量化的估值。馬云說過,看到狼來了,掉頭跑走的是職業經理人,挽起袖子拼命的是老板。換到滴滴和Uber也是這樣,踩著無數競爭對手尸體發展到現在的滴滴快的,無疑有更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生欲望。
滴滴多了一塊磨刀石
有MSN這塊磨刀石,QQ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順利掃蕩中國三分之二的用戶,成為當之無愧第一社交產品。(在微信出現之前哈。)隨著QQ用戶群體變大,逐漸成為社會主流,QQ也實現了產品、商業雙豐收,成就了騰訊千億估值的半壁江山。
如果非要拿QQ和MSN來類比滴滴和Uber,那毫無意外,Uber也不過是滴滴的一塊磨刀石,短期的磨合之后,將成就一個更犀利的滴滴快的。
從術的角度來說,Uber擅長的一鍵叫XX系列,滴滴快的學的很快,這代表著這家公司有非常強的執行力,看到覺得不錯的內容馬上可以學過來,執行下去。在近期一鍵叫小龍蝦活動上,Uber已經開始反向滴滴學習。當然這種營銷層面的競爭停留在非常淺層的階段,在真正打造門檻的產品、技術層面,滴滴早已經超過Uber。
在產品本身,一位在Uber總部工作過的技術人員提到,在人與汽車的信息匹配技術上,而滴滴代表了很多技術改進的方向。比如Uber發單之后,司機沒有拒單選項,等候20秒之后,單子返回系統,重新分配,反復8次,一個周期需要4分鐘。而滴滴快的的打車信息同時會給更多的司機,司機可以搶單也可以拒單,在單位時間乘客與司機的匹配效率明顯要高出很多。還有很多類似的細節,滴滴所做的都是Uber希望改良的方向。
滴滴快的很多積累來自打車時代,一個技術團隊每天需要匹配幾萬訂單和數百萬訂單,需要的運算能力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除了信息匹配優化之外,還有反作弊、用戶司機端功能優化等都經過實戰考驗。
此外,Uber和滴滴都在提大數據和智能城市戰略,這種建立“虛擬城市”的大工作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在中國主場,滴滴快的從打車時代就在積累數據,在專車時代也穩穩占據行業領先的位置,相當于擁有了地皮和足夠豐富的建筑材料,而后來的Uber并沒有這些基礎建設,二者比賽誰先建設一個城市,Uber在美國也許更有優勢,但在中國肯定不行,畢竟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滴滴快的這邊。
回頭看看中國互聯網這20多年,外來者從未能占領本地市場。而且,之前很多產品都是“屌絲逆襲”,比如淘寶、QQ,而放到滴滴快的戰場中,其本身擁有技術和用戶雙重優勢,實在看不到Uber有什么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