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喧囂的市場里,我們更需要冷靜地思考。
遠的不說騰迅差點50萬人民幣賣身,即使從2005年硅谷VC大舉進入中國后,后來極其牛B的創業者們在早期依然經歷了無數投資人的冷眼:
去哪兒:CC和Fritz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資機構,可是沒人相信在百度和攜程之間還能再出一個平臺;
滴滴:大部分投資人都在疑問,Uber在美國從專車切入,為什么滴滴從出租車開始?Uber在美國也很難從出租車上賺錢,中國的出租車司機更苦B,能賺錢嗎?確實滴滴迄今為止,不僅沒從出租車司機身上賺錢,還倒貼進去十億美金,但打造了本地出行的入口;
陌陌:唐巖出來融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投資人(包括本人)還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億用戶后,被QQ在半年內滅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嗎?當然唐老板話不投機,就雙眼望向天花板的風格估計也很難讓大部分VC接受。所以獨角獸都是有個性的;
口袋購物:做“好望角”時候的王珂實在是看不出任何獨角獸的跡象(被本人拒絕了兩次),沒想到轉做口袋購物繼而微店之后一飛沖天。所以千萬不要輕視任何屢敗屢戰的創業者,尤其是那些從每次失敗中都能吸取教訓,迅速成長的創業者;
那為什么早期VC追捧的項目反而不容易跑出來? 我們也在不斷的復盤。
VC追捧某個項目大多出于以下原因:
大家都看懂的商業模式
大家都看懂的商業模式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簡單的把線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聯網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顛覆傳統產業。這樣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的模式時,是毫無還手之力的。互聯網的可怕之處是6個月就能徹底改變局面,而且幾乎翻盤的可能性都沒有。所以互聯網創業必須時刻如履薄冰,我們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對手從想象不到的角度打過來?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某個領域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巨頭,錯過的投資人怕錯過整個產業鏈或賭存在被并購的機會,而在相近領域積極布子。其實中美的互聯網生態環境相差很大,美國互聯網細分領域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有創業公司活的很滋潤,而中國的公司之所以能成為小巨頭,是因為他們能強有力的把附近土壤里的養分全部吸取過來。
例如即使在旅游這么大的行業里,現在也基本是去哪兒、攜程雙雄爭霸。去哪兒搶占了用戶入口,從前端往后打;攜程占據了后端訂單履約優勢,從后端往前打。一般情況下,占據前端入口的會更具有戰略優勢(作為去哪兒投資人當然這么認為)。如今兩大高手決戰紫金之巔,最終勝負讓我們拭目以待。
優惠券也是一個經典案例。4年前,我們見布丁優惠融A輪的時候,就和團隊明確說,我們覺得團隊還不錯,但優惠券這個方向是沒有前途的,他和團購面向的是同樣的商戶和消費者人群,但團購從每筆交易中切的提成比例要遠高于優惠券從每筆交易中提成的比例。這樣團購可以養巨大的線下銷售隊伍,而優惠券模式則養不起線下隊伍,最終肯定會被團購整合進去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3年后,布丁優惠團隊轉型做“微車”。但如果不浪費這3年時間,現在可能已經是違章查詢領域的老大了(雖然我們也不是很看好這個方向)。
其實,創業者真正的黃金創業年齡是很有限的,30——40歲這十年,如果浪費3年時間是非常可惜的。我們很愿意和創業者一起探討來如何避免這樣的創業陷阱。
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成功的創業者二次創業,尤其是進入不同的領域時,其實是很危險的。創業目前已經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而成功的創業者一般認為成功是必然的,再次創業喜歡高舉高打,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彈藥了。梯子網只是最近的一個案例,但絕不是唯一的案例。所以我們一般要求創業者在單點證明商業模式前,盡量控制burn rate,這樣即使發現問題,還有機會重來。年輕的創業者可能不知道當初百度也是在嘗試第四個商業模式的時候才發現競價排名;QQ也為怎么賺錢痛苦了很久。
我們也非常愿意和連續創業者一起探討如何高效的實現再次創業的0到1的突破。我們合伙人都自己創過業,經歷過0-1的過程,最近幾年也幫助不少創業企業,以較低的成本迅速驗證商業模式,積累了不少心得和經驗。
在喧囂的市場中,我們必須能像阻擊手那樣保持冷靜的頭腦。遠程!重裝!阻擊!沉默、堅毅地守候下一個百億美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