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中國會議服務商的困境
會議服務業因為本質是Individual Labor Industry,門檻較低,加上市場大人口多,于是競爭基本上是充分的,除了一部分專業性非常強的會議,例如醫藥學術研究類的,國際社團會議等。
各個城市都有很多會議服務商(會議服務人),每天都有新的成立,每天都有老的倒閉。這些公司名稱可以是旅行社,會展公司,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商務咨詢公司等等。
為什么會這么分散呢?這里舉個例子。2013年時候上海有個悠會網,招了150個人做會議服務商的攜程,1年后公司關了,但是里面的人分化出來20個會議公司。因為當時這個公司簽約服務的客戶基本都是在那個客戶經理的手上。
這個客戶經理其實就是一個會議服務商,雖然象征性的存在于一個公司里面。這也就是為什么你看到很多公關公司旅行社會展公司基本上都是幾個有客戶的個體合伙而成。
Individual Labor的本質決定了他們個體是沒辦法做大的。做大的前提就是品牌被認可,而個體靠一己之力去打造品牌幾乎是癡人說夢。因為這不是時尚奢侈品行業,那個是Individual Brand Industry.
會議服務商是否需要互聯網化?
需要學會用互聯網工具,但是本身千萬不要互聯網化。因為會議服務商的價值在“服務”兩個字,而不是“互聯網”三個字。
市場過于喧囂,但是會議服務公司的老板們必須清醒。牢記自己要做大做強的話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區域品牌,而這需要資金,需要團隊,需要口碑。
做會議服務公司的老板最清楚,自己經歷過的3個階段:
1、資金積累,有活動就接,有會就接,不管怎樣先賺錢糊口
2、發展團隊,壯大公司業務量。這個時候有些人就掉隊了,因為領導力不夠,只能做個夫妻老婆店。無法容納優秀的人才。
3、服務口碑,經過市場的沉淀,鍛煉出穩定的服務質量,這在供應鏈角度來說就是優秀產能。
下一個階段就是形成突破,成為品牌,這才是核心競爭力。那么這需要有持續的增量業務來支撐。
如何獲得可持續的增量業務?
據我所知,很多會議公司的老板們基本都是做業務出身的,而且往往只要公司開著,自己都沒辦法不去管業務。因為怕啊,萬一客戶和合伙人產生了粘性,和下屬客戶經理產生了粘性,那自己就沒法干了。
曾經的做業務辦法是這樣的….
1. 老板自己多年積累的朋友們,有信任基礎。
2. 挖同行墻角,得來一些客戶。
3. 挖酒店墻角,也能得到一些客戶。
4. 自己打電話去陌生拜訪開發客戶。
5. 參加展會,收集一些高質行業客戶。
最近幾年,90后已經開始擔當,因為用戶行為的遷移導致第一時間的需求節點是來自互聯網和手機端。這個時候,會議服務商非常有必要在做好自己的服務基礎上與最專業的會議需求平臺做對接。以持續獲得更好的增量業務。最近Coach關掉香港的門店直接去天貓開店清楚的闡釋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