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一、行業認知及分析
1、對行業的認知
1)、自己所處的行業的模式,是OTA、O2O、B2C。。。它的玩法是怎樣的?
2)、該行業中有哪些“玩家”?每個玩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上下游的流程是什么樣的?利益是如何均衡分配的?(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一種達到平衡協調的分配)
2、在行業的關系鏈中,有哪些環節是互聯網可以替代的?
比如下圖,這是去哪兒網團隊和淘寶團隊正在做的事情對比流程圖:
利益鏈條越長,那么中間環節就越多,互聯網可以改造的余地就越大,與之相應的利潤也就會越高。這便是O2O為什么這么火爆的原因之一:
3、根據產品的定位,也就是產品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進行設計
4、通過對市場走向的分析來決定產品的發展方向
5、明確產品的業務方向和價值點,在進行設計時,考慮設計目的與業務方向是否吻合
二、需求分析及系統化
1、根據產品的發展方向,來進行相應的功能設計
2、把需求轉化為功能
1)理解需求
2)把收集到的需求轉化為一系列可支撐、可滿足這個需求的功能
3)把需求轉化為工程師可理解的語言
3、設計出一個業務架構,來進行你的產品設計
1)對需求進行系統化的處理
2)注意功能之間的依存關系
4、項目管理
三、用戶體驗及產品設計
1、從根本上講就是高效、快速、精確的傳達解決用戶訴求的方法
2、具體來說,就是進行原型設計(交互稿、PRD)
3、注意功能、邏輯、規則、算法
4、考慮用戶體驗
5、考慮視覺呈現
對以上三點的總結和作者的心得經驗分析:
一、行業認知及分析是決定正確的方向,也是最核心最有含金量的事情!最優秀最資深的產品經理都是做這個的。
二、需求分析及系統化是做正確的事情,具體執行的好不好,會直接影響產品的數據,關系到產品的成敗。
三、用戶體驗及產品設計是對正確的事的“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是一種完善、優化、提升。即使不會這一條,也依舊可以做好產品經理。新入行的產品經理往往認為這一條就是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內容,而實際上這些是含金量最低的事情,可替代性也最強,甚至可以直接交給交互設計師來做。
按照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序是 “一”>“二”>“三”
按照流程先后順序進行排序是 “一”→“二”→“三”
三者的關系猶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從最基礎開始,先滿足了“一”,才會有“二”,再滿足了“二”,才會有“三”。如果“一”沒有滿足,那么“二”、“三”都是空中樓閣、白費功夫,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所有用戶體驗做的好的公司,都是解決了“一”、“二”之后,才開始完善的用戶體驗
后期的反復迭代,往往集中在“二”和“三”
一般情況下,“一”是一直不會變的,只有原先的方向走不通,或當市場有變化時,才會有“一”的變化
一家公司從本質上講都是業務驅動,往往是誰最了解業務誰來驅動。
Apple:設計驅動
Google:技術驅動
Amazon:數據驅動
新浪微博:運營驅動
騰訊:產品驅動
阿里:運營驅動
百度:技術驅動
無論是誰來驅動,與之相對應職業的人,就會最有話語權,因為他們最了解業務。騰訊是產品最有話語權,阿里是運營最有話語權,百度是工程師最有話語權。
產品經理是一個典型的“入門易,精通難”的職業:
入門簡單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難的地方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包括:行業信息、業務經驗、項目管理、交互設計、溝通協調推進能力、編程技術、營銷。
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往往是一種平衡:清楚那些因素會影響業務目標,然后從這些因素:資源、時間、市場、成本。從中做出選擇,根據價值成本來選一條最適合的方案。
產品經理在推動項目的過程中, 并不是因為你是產品經理于是就聽你的,而是:當與工程師、設計師溝通時,應“以專業對專業”。
對于業務誰熟聽誰的,誰對業務最熟誰就是產品經理,通過“講道理”的方法來驅動這個業務。
而產品經理應該成為對業務最熟的人,對各方面信息掌握最充分的人,對整個業務、功能、細節、各種情況想得最清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