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十一”黃金周剛剛落下帷幕,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信息,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旅客5.26億人次,比2014年國慶假日增長10.7%。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多,人們的旅游方式也各有不同。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益派咨詢對162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選擇中,18.9%的受訪者會選擇跟團游,41.5%的受訪者選擇自助游,另有37.9%的受訪者選擇兩者結合。
“十一”期間剛剛跟團游玩歐洲的李佳文告訴記者,這次跟團游體驗比較舒適,不像以前旅游時,只走馬觀花地看景點。“我們一家三口選的是法瑞意三國11天游,其中有一兩個小城在路途上。不過這3個國家主要的景點停留的時間都足夠,尤其是在巴黎,除了購物,也有足夠的時間參觀盧浮宮等建筑”。
調查顯示,79.5%的受訪者旅游的目的是休閑度假,緩解壓力;68.5%的受訪者旅游的目的是開拓視野,增長見識;26.9%的受訪者是為拍照攝影,寫生繪畫;23.1%的受訪者是為結交朋友;19.1%的受訪者是為在冒險中尋找樂趣,挑戰自我。
近年來,在社交平臺簽到,拍攝美麗風景發朋友圈,表明自己“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頻頻出現在朋友圈。調查顯示,在打卡式旅游和深度旅游的選擇中,8.6%的受訪者會選擇打卡式旅游,52.2%的受訪者會選擇深度旅游,39.2%的受訪者選擇將兩者結合。
在深圳工作的張明卉自認是一位重度“打卡式”旅游者。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嚴格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行程進行游玩。上飛機前拍照,落地后簽到,隨時隨地發自己看到的、見到的、吃到的一些事物,并且要配上抒發心情的文字……每做完一件事,發完一次朋友圈,她都會劃掉自己行程單上的相應待辦事項。“出來一次不容易,既然要玩兒,就多去幾個國家或景點。分享給朋友們,讓他們也成為我旅游路途的見證者。”張明卉說。
調查顯示,在出門旅游時,有41.5%的受訪者會選擇拍照發朋友圈,16.9%的受訪者選擇立刻在社交媒體簽到,40.2%的受訪者選擇盡量多去幾個景點。
與張明卉不同,戶外運動愛好者李胤則是深度游的狂熱愛好者。他的旅游原則是“法定假期不出門,人多的地方不湊熱鬧,不熱衷于打卡”。從第一次戶外旅行開始,李胤已經走過全國大部分地方,在雪山下扎過帳篷,負重徒步走過雪崩,也因受傷而在古鎮中停留休整。“現代人的工作節奏已經很快,為生計勞累奔波。如果旅游還是按照‘上車睡覺,下車打卡’的節奏,那也太不痛快了。”李胤表示,自己信奉“活得像個當地人”這樣的旅行準則,盡量一次出行只玩一兩個地方,把每個地方都玩透。“比如在安徽的時候,因為時間空閑,我就向當地人請教學習扎染手藝;在杭州的時候,會去西湖邊的店鋪喝茶、看湖景”。
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出門旅游會仔細感受當地風景;56.1%的受訪者選擇盡量深度游玩兒,注重質量;18.9%的受訪者選擇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十一”期間和朋友去大理游玩兒的鄭玉晴表示無論是深度游還是打卡式旅游,自己舒服最重要。她告訴記者,因為聽了那首《去大理》,就和朋友選擇出發,并沒有考慮人群熙攘等因素。“我們在大理待了整整7天。每天睡到自然醒,起來隨便找家館子吃飯。然后就騎著從客棧租來的自行車環洱海,累了就在周邊的村落休息,不想玩兒了就回到古鎮。清晨趁著人少逛古城,傍晚在酒吧聽聽音樂。沒有想法,沒有目的,只是享受當下可以隨心所欲的時光。”鄭玉晴說。
受訪者在旅游時最關注的當地哪些方面?調查中,79.4%的受訪者最關注當地風土人情,76.7%的受訪者關注當地的美食美景,60.0%的受訪者關心旅游目的地的歷史人文,49.1%的受訪者在意旅游目的地的服務質量,42.4%的受訪者關系當地的便捷程度,41.1%的受訪者關注當地的景區名氣。
張明卉表示,在境外旅游和境內旅游感受最大的不同就是“細節上的差異”。她舉例說,“在西班牙的時候,我和朋友想去當地一個美術館看展覽。因為迷路,趕到美術館時已經快閉館了,可我們的票是早就買好的,檢票的人就給我們票上蓋了個戳,說可以第二天早晨再來參觀,不用再買票。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卻感覺很貼心。”
李佳文認為,目前國內許多景區的硬件設施和接待能力都在提升,出門游玩的舒適度也有提高。不過也許因為人數等各方面原因,許多景區在軟性的服務體驗方面還是差強人意。“總是給人感覺少了那么點‘人情味’。”她說。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占0.2%,90后占4.1%,80后占40.3%,70后占34.5%,60后占13.7%,60前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