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Q:如何看待臺灣旅游大巴車禍致 26 人遇難?為什么陸客在臺旅游出事這么多?
A:先上結論: 為什么陸客在臺旅游出事這么多?
結論是:
1. 臺灣的旅游大巴每萬輛死亡率,高居臺灣所有載客類型車輛第一位。
2. 臺灣的旅游大巴,絕大部分使用者為大陸游客。
3. 大巴死亡率高,大巴租用者大部分會陸客,就會產生一種現象,陸客在臺灣死亡率居高不下。
臺灣的旅游大巴,為什么事故率會如此之高?
我從幾個方面入手,給大家講講:
1. 拼裝車橫行市場,車輛品質堪憂
2. 安全法規不健全,太多漏洞可以鉆
3. 老舊車沒有退場機制,現行法規無法限制
4. 客車種類分類不健全,導致車輛安全存在問題
5. 驗車不規范,代驗車服務至今存在
先從第一條開始說:
一、拼裝車橫行市場,車輛品質堪憂
其實導致臺灣旅游大巴類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拼裝車橫行市場的原因。
那什么是拼裝車呢?就是從國外自行購買底盤,再找專門的廠家進行車身結構的打造。
與之對應的另外一種是什么車?整車進口的品牌客車。
兩者的差價大約在幾百萬臺幣,如果你是老板,你要圖掙錢的話你會買哪種車?
另外,再說說這種拼裝車的特點是什么:
裝潢華麗無比、冷氣特別好用、音響超級好、座位特別寬敞舒適、車內空間特別大、車內自帶廁所。
聽到這大家感覺是不是還挺好的?大部分旅游團顧客的需求都能滿足。而且軟實力遠超大陸的一些大巴車。
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
這些旅游大巴車輛唯獨一點不敢保證:車身剛度、強度滿足安全需求。
這些旅游大巴車輛唯獨一點不敢保證:車身剛度、強度滿足安全需求。
這些旅游大巴車輛唯獨一點不敢保證:車身剛度、強度滿足安全需求。
這種硬實力恰恰就是臺灣所欠缺的。
為什么說他車身剛度強度不行?
簡單就說兩點他就無法滿足
1.設計層面。整車廠有一套完整的研發團隊專門設計車身強度,為的就是應對車輛發生事故時能保證乘客安全。
反觀臺灣,你知道怎么設計的么? 車展拍個照,依據車輛外形來設計自己的車身結構,至于說里面的工藝、尺寸、材料?小作坊哪有實力干這些。 保證外形一致就可以了。
我一般稱之為這種設計為『做燈籠』,燈籠外形一致就行,里面什么樣我就不管了。
2.制造層面。整車廠的制造,一般都是幾十億投資的流水線制造,加工工藝,焊接強度都能保證。
反觀臺灣,你知道怎么制造的么?作坊式生產,手工焊接,每一輛制造出來的都不太一樣。臺灣各個加工廠的差距,就在于師傅手藝怎么樣,完全無法管控。
為了避免我是信口胡說,給大家看看臺灣人自己怎么說:
鏈接在右邊:春天巴士
臺灣的作坊式生產現場
底盤加工后的車體結構,大家仔細看車前、車側的鋼筋強度,你覺得這種車出事能安全么??
再看看大陸的生產線
相信看到這大家大致就明白了,拼裝車的泛濫,以及品質低下,是臺灣旅游大巴出事的主要原因。
二、安全法規不健全,太多漏洞可以鉆
看到上面的圖片,很多人可能在想,政府的管控在哪?這種不安全的車輛為什么能上路行駛?他有通過安全性試驗么?
其實臺灣相關的法律法規節點在民國 97 年,也就是 2008 年。
在這之前,臺灣所有客車的安全法規,只限制車身尺寸、安全門個數等之類毫無約束力的東西。
民國 94 年又有個節點,所有的拼裝車,又規定要有規范:
「大客車底盤架裝車身施工規範」;並於當年底規定,車身打造廠,亦應檢附「大客車底盤架裝車身施工規範自我查核表」、「大客車車身結構設計及打造施工圖說」〈包括「車體六視圖」、「底盤五視圖」、「骨架資料說明表」、「物件之重量、位置示意圖」及「照片」〉
看到沒,還是沒有約束力。
2008 年,終于修改了法律法規,臺灣的所有客車需通過車測中心(也叫車安中心)的車身強度認證通過,才能合法上路。
不過你仔細研究一下車測中心的測試方法,你就知道有多么不靠譜了,摘一個車測中心自己的論文:
國內大客車車身結構強度法規實施之影響與效益
給大家摘錄下片段:
嗯,可以用『電腦靜態擠壓』,以及『電腦模擬整車翻覆』替代。
法規的想法挺好,可是你倒是用實車測試啊?電腦計算是什么鬼?電腦計算能算出來,作坊式生產出來的車身強度么。
據說理由是節省成本,原因是基本同款拼裝車只有 4、5 輛,你拿出來一臺做實車測試成本,老板還干不干了。
于是,法律規定,就可以用電腦模擬的結果,替代實車測試。
有人說,有來源么?
看看臺灣公路總局是怎么回答的:
http://blog.udn.com/yosehill1861/51290434
今天交通部承認,公路總局僅針對遊覽車車型安全審驗,僅以結構計算,並未以實車測試。鄭寶清表示,請公路總局不要只看紙上計算出來的數據,臺灣要發展觀光業,主管單位應正視此問題,這是攸關人命的問題,請權責單位著手研究實車測驗。
公路總局局長趙興華表示,同一家工廠每個車型都要經過安全審驗,但只是結構計算,並未做實車測試。
這就是臺灣大巴車的安全法規,這就是所有團客坐的游覽車。
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哀。也是整個行業的恥辱。
三、老舊車沒有退場機制,現行法規無法限制
前面我說了,2008 年是個門檻,在這之前都沒有車身強度的法規測試,大家也可以回顧下這張表格,每萬人死亡率:
大家可以看到,雖然死亡率還是很高,但是這項措施出臺后,死亡率降低還是非常顯著地。
但是這里還有個問題,雖然法規出臺了。可是大家知道,臺灣的法律,是不追溯過往的。
這些有安全問題,車身強度不夠的游覽車還是能夠合法上路,而且沒有所謂的退場機制。
所以 2008 之前生產的大巴車,這個測試基本都沒做。
今年是 2016 年,也就說車齡超過 8 年的,基本上都有這個安全隱患。
四、客車種類分類不健全,導致車輛安全存在問題
臺灣的客車,一般分為甲乙丙丁四種類型,大部分游客的車型,都是甲乙類客車,具體分別的標準如下:
大客車之分類,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分為甲、乙、丙、丁等 4 類(甲類大客車係指軸距逾 4 公尺之大客車,乙類大客車係指軸距未逾 4 公尺且核定總重量逾 4.5 噸之大客車,丙類大客車係指軸距未逾 4 公尺且核定總重量逾 3.5 噸而未逾 4.5 噸之大客車,丁類大客車係指軸距未逾 4 公尺且核定總重量未逾 3.5 噸之大客車)
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這個車型,乙類大客車,大家看一下他的限制。
軸距未超過 4 米,車重在 4.5 噸之上。
游覽車還有一條法規要求:車身總重 17 噸以下。
大部分現在的游覽車都是這種類型的車。
為什么?
因為臺灣山區多、天氣不好很容易出事故,為了限制車輛去往這些高危地區,所以會限制通行的車輛種類,大部分限制的都是甲類車型。
旅游公司為了保證旅游大巴哪都能去,所以生產的拼裝車,一般都會滿足這個要求。
可能大部分人還沒看明白這個規定的吊詭之處,我給大家解釋解釋。
首先是軸距,這個車型只規定了軸距,未規定車長,旅游大巴又是臺灣自己拼裝的車,所以軸距一般都會在 3.98、3.99 米這個范圍內浮動。
另外,因為未規定車長,所以拼裝車為了讓車內空間更大,一般都會拉大車長,更有甚者,會自己切斷底盤,焊接拉長。
其次是車重。這是最吊詭,個人覺得最無法忍受的一點。因為限制車重總重在 17 噸以下,為了多拉客人,如果用粗的鋼筋、強度高的護板,都會讓車超重,安全等級高的歐洲車底盤,光底盤重就已經快超標了,如果用好的車身材料,車身肯定超重。
所以為了讓客車符合乙類大客車的標準,同時讓總重小于 17 噸。這些廠家在小作坊里拼命的輕量化,用細的鋼軌、用薄的材料,殊不知這種輕量化付出的是安全的代價。
其實大部分車輛的輕量化,是在滿足車身安全的基礎上做的,反觀臺灣的旅游大巴,為了滿足車身總重的限制,拼命減輕車身重量。
這種法規的制定,完全不合理。
五、驗車不規范,代驗車服務至今存在
想必很多買車的人都有經驗,為了讓車輛檢驗通過,會找所謂的車蟲去處理。臺灣的旅游大巴,一樣存在這種事情。
找得到渠道的,絕對會通過特殊渠道驗車,看看臺灣的新聞怎么說:
拼裝遊覽車鑽漏洞,交通部防堵
六、總結
1. 陸客死亡多,是因為臺灣旅游大巴死亡率高,所以導致經常使用旅游大巴的大陸游客死亡率高。
2. 臺灣旅游大巴死亡率,近 10 幾年來,一直排名所有車型榜首
3. 臺灣旅游大巴絕大部分為拼裝車,外購底盤加自制車身的作坊式,在生產設計和制造上均無法滿足安全需要,更無法跟整車廠比較。
4. 臺灣旅游大巴安全類法規缺失,現有法規無約束力。
5. 老舊車型沒有退場機制,車齡限制遠不符合當前安全需求
6. 客車種類分類不合理,旅游業者改造的乙類大客車,遠不能滿足安全需求,甚至與規定背馳。
7. 驗車不規范現象,代理驗車服務還是存在。
由此可見,陸客團隊用的游覽車,整個行業都是這情況,不出事情是佛祖保佑,出了事情只能怪旅游大巴自身安全不符合要求,誰都怪不了,更怪不了『陸客不會用安全錘』。
七、寫在后面的話
看了我上面的內容,大家明白整個臺灣游覽車行業有多糟糕了吧?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公交車、城市客運之類的大巴,用的是另一套標準,所以基本不會有大的事情。
如果你要去臺灣旅游,我只能給你以下建議
1. 不要報旅游團,能自由行就自由行,這樣就不用乘坐這種大巴。
2. 如果非得跟團去呢,建議自行組團,指定車型,比如說那種整車進口,有品牌的大巴車。
3. 如果無法自行組團,指定大巴車,可以參考下面的步驟執行:
摘自臺灣網站:
春天巴士
(1)檢查車子是否超重:假設空車重量為 14 公噸,座位有 40 個,依照法規每名乘客的重量定為 55 公斤,則乘客的總重量為 2.2 公噸,於是該車的總重量就等於 16.2 公噸。調閱該車的牌照申請書,如果在車輛總重欄內所填寫的數值(即該車原底盤的設計總重量)是 15 公噸,即表示該車在載滿乘客時的總重量會超重 1.2 公噸。如果所超重量在 10% 以內,個人認為尚無大礙,但若超重太多,千萬就別冒險租用了。
(2)確認行車穩定性:要求所欲租用的遊覽車到高速公路上去做實地測試,讓車子在超車之後立即回到原車道(相當於過 S 形的錐樁測試),如果此時出現搖頭擺尾現象,此車就千萬別去租用。倘若該公司尚有相同底盤、相同車體廠打造的同型遊覽車也要敬而遠之。此外,上路之後若是發現某輛車子特別搖晃,應該立即通知該遊覽車公司換車,以免造成遺憾而後悔莫及。平日在高速公路上若是看到這類搖頭擺尾的遊覽車時,也應記下該車的公司行號與車號,以作為日後租車的安全參考。
(3)確認底盤是否為「氣墊懸掛式」:一般而言,氣墊懸掛式的底盤才是高級遊覽車所應具備的條件,若再加上良好的車體結構,該車就是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舒適遊覽車。反之,底盤為「鋼板懸掛式」的遊覽車,就算有良好的車體結構,其乘坐舒適度仍然比不上前者。由於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鋼板懸掛式」車子,往往會在車身特意標榜「本車為歐洲原裝氣墊車」,因此在租用前應先行確認為妙。
(4)莫被亮麗外觀與豪華裝備所矇蔽:許多沒有能力提高車體結構水準的車體廠,往往只好在車身外觀與內部裝備上大下功夫,藉以吸引不知情的買主。事實上,亮麗的外觀絕對不等於安全的結構,租車時一定要有此正確的認知才是。
(5)盡量租用車身較矮的車子:雖然國外有 4.2 公尺高的大客車,但那僅限於低速的公共汽車,而非遊覽車。加上,國內大多的車體廠技術層次又普遍不高(蘋果日報就曾指出臺灣有八成以上的遊覽車是所謂的「豆腐車」),所以盡量租用車身較矮的遊覽車比較安全,若能租到「超低地板」的最好。
為求提昇國內大客車的安全性,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政府應早日出面整合全省大客車車體廠,建立一個以整體結構為主的大客車製造廠(年產量約一千輛),以期徹底杜絕大客車不斷上演的大小事故。此外,政府的相關決策官員們,應該隨時留意國內外的新技術與新車種,在與企業主對話時,才能處於主導地位而不至於總是挨批,甚至因為不瞭解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而造成對立。
以上就是我今天回答的所有內容。
在這里請所有讀者,為 7 月 19 日死亡的所有陸客默哀。
沒有人能怪到陸客,是臺灣的游覽車行業病了。
一個畢業陸生,寫于 2016 年 7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