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十二五”時期,隨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經濟新常態下旅游業由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轉變,國家宏觀政策不斷向旅游業傾斜。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戰略構想,并先后出臺《旅游法》和
《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與此同時,旅游消費環境逐步優化,居民城鄉收入增加,帶薪休假進一步落實,旅游成為居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表明我國旅游業進入大眾化的全面發
展階段。此外,民間社會投資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四橫四縱”高鐵道路網、“7918”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以智慧旅游為標志的旅游信息化建設逐步加強,為旅游業及旅游景區的發展提供
重要支撐。以上分析表明,我國旅游景區迎來黃金發展期和高速增長期。
本報告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十二五”期間全國A級景區數量、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旅游投資、空間分布等五個方面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分析,以總結近五年來A級景區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在此基礎上
對“十三五”A級景區發展特征及趨勢做出展望。通過本報告研究,可為今后景區行業管理及相關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此外,本報告數據來源于景區管理系統,由于系統建設時間較短,景區存填報存
在諸多問題,以2011年最為明顯,致本報告的部分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特此說明。
“十二五”期間,我國A級景區發展迅猛,經濟效益顯著增強,在景區數量、旅游收入、游客接待量、旅游投資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突破。景區數量較期初增加2378家,增長42.67%,實現年均增長9.29%;景區游客接待量較期初增加12.23億人次,增長47.89%,實現年均增長10.53%;景區旅游收入較期初增加820.48億元,增長30.86%,實現年均增長6.99%;景區投資較期初增加798.10億元,增長47.69%,實現年均增長13.69%。與此同時,景區的社會效益也進一步凸顯。政策性免票游客大幅增加,景區公益活動逐漸增多,景區就業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五年來,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累計突破50億人次,期末較期初增長58.32%,實現年均增長16.55%;景區累計吸納固定就業人數447.02萬人,期末較期初增長45.77%,實現年均增長13.38%。此外,景區的生態保護功能增強,在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國家主體功能區等國家戰略指引下,生態旅游景區大量涌現,旅游業發展反哺生態保護的能力不斷增強。
一、景區質量類型結構趨于合理
“十二五”時期,我國A級景區數量穩步增長,由期初5573家增至期末7951家,增加2378家,增長42.67%,實現年均增長9.29%。其中,5A景區數量由130家增加到212家,增加82家,增長63.08%,實現年均增長13.01%。
(一)景區建設綜合服務質量提高
“十二五”期間,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轉型升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旅辦發[2012]166號)的出臺與實施,國家旅游局進一步加大景區復核力度。旅游景區在建設和提升過程中也更加注重綜合服務質量,進而呈現出向更高等級景區發展的趨勢。
——高A級景區數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數量增加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數量總體增量顯著,由期初5573家增至期末7951家,增加2378家,其中5A、4A為代表的高A級景區數量相對增量較多,由期初1944家增至期末2792家,增加848家;2A和1A為代表的低A級景區增量較少,較期初增加352家,其中1A級景區數量呈下降態勢,期末較期初減少34家。
——高A級景區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從景區數量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高A級景區增速較快,期末較期初增長43.62%。其中5A級景區數量增速最為顯著,期末較期初增長達63.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41個百分點。低A級景區數量增速相對較慢,較期初增長19.68%,其中1A級景區較期初下降26.56%。
——中高A級景區數量占比逐年提升。從景區數量占比變化來看,中高A級景區數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3A級景區期末較期初提升4.94個百分點;5A級景區期末較期初提升0.33個百分點;4A級景區雖數量較大,但占比總體相對穩定;低A級景區占比下降明顯,期末較期初下降5.17個百分點。
(二)鄉村、紅色旅游類景區比重提高
“十二五”期間,國家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的大力支持,出臺系列利好政策和鼓勵措施,特別是2015年的中央1號文件,從促進“三農”發展的戰略層面,首次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類景區數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數量增加情況來看,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類景區數量相對增量較多。其中鄉村旅游類景區由期初373家增至期末705家,增加332家;紅色旅游類景區由期初200家增至期末382家,增加182家。
——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類景區增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從景區數量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類景區增速相對較快,其中紅色旅游類景區期末較期初增長91.00%,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9.40個百分點。鄉村旅游類景區期末較期初增長89.0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7.41個百分點。
——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類景區數量占比逐年提升。從景區數量占比變化情況來看,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類景區數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鄉村旅游類景區期末較期初提升2.69個百分點,紅色旅游類景區期末較期初提升1.49個百分點。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類景區的數量占比期末較期初分別下降2.02和5.75個百分點。
(三)新業態景區持續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以工業旅游和主題公園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景區快速發展,景區數量增量、增速以及占比等方面均占顯著優勢。
——新業態景區數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數量增加情況來看,工業旅游和主題公園為代表的新業態景區數量相對增量較多。其中工業旅游類景區由2012年的75家增至期末184家,增加109家;主題公園類景區也由2012年的191家增至期末317家,增加126家。
——新業態景區增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從景區數量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新業態景區發展較快,其中工業旅游類景區期末較2012年增速最快,高達145.3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13.73個百分點;主題公園類景區期末較2012年增長65.97%,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4.37個百分點。
——新業態景區數量占比呈提升態勢。從景區數量占比變化情況來看,新業態景區數量所占比重總體呈上升態勢,其中工業旅游類景區數量占比由2012年的1.24%增至期末2.31%,提升1.07個百分點;主題公園類景區數量占比由2012年的3.16%增至期末3.99%,提升0.83個百分點。
二、景區接待量持續增長
“十二五”期間,我國A級旅游景區游客接待量持續增加。景區累計接待游客量153.34億人次,由期初25.54億人次增至期末37.77億人次,增加12.23億人次,增長47.89%;實現年均接待量30.67億人次,年均增長10.28%;每個景區平均接待量由期初45.83萬人次增至期末47.50萬人次,增長3.64%。
(一)高等級景區接待量顯著增長
——高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加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5A、4A為代表的高A級景區增量較多,由期初17.41億人次增至期末25.95億人次,增加8.54億人次;2A和1A為代表的低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相對增量較少,期末僅較期初增加0.53億人次,其中1A級景區接待量呈下降態勢,期末較期初減少0.64億人次。
——高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高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速較快,期末較期初增長49.05%。其中4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速最為顯著,期末較期初增長49.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9個百分點;低A級景區數量增速相對較慢,期末僅較期初增長17.61%,其中1A級景區較期初下降90.14%。
——高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逐年提升。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變化來看,高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5A級景區期末較期初提升0.54個百分點;4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總體相對穩定;低A級景區占比下降,期末較期初下降2.41個百分點。
(二)傳統型景區市場占有率保持穩定
從景區類型來看,以自然景觀類、歷史文化類景區和度假休閑類景區為代表的傳統型景區市場占有率仍穩居前列。
——傳統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加情況來看,傳統類景區游客接待量相對增量較多,其中歷史文化類景區增量最多,由2012年的7.37億人次增至2015年的9.55億人次,增加2.18億人次;其次是自然景觀類景區和度假休閑類景區,分別由2012年的9.59億人次和3.41億人次增至2015年的11.56億人次和4.81億人次,分別增加1.97億人次和1.40億人次。
——傳統型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速放緩。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情況來看,除自然景觀類景區下降外,歷史文化類和度假休閑類景區游客接待量均呈增長態勢,期末較2012年分別增長29.58%和41.06%,但與其他類型景區相比,增速仍相對較慢。
——傳統型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整體呈上升態勢。從景區游客接待量占比變化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除自然景觀類景區較2012年下降2.17個百分比外,其他傳統類景區接待量占比均較2012年有所提升,其中度假休閑類景區接待量占比提升最快,期末較2012年提升1.08個百分點,其次是歷史文化類景區,較2012年提升0.10個百分點。
(三)政策性免票游客數量顯著增加
“十二五”期間,全國景區特別是公共資源類景區積極推行政策性免票措施,景區公益性得到大幅提升,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長顯著。五年來,A級旅游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累計突破50億人次,由2012年10.58億人次增至期末16.75億人次,實現年均免票量12.34億人次,年均增長16.55%。
——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量明顯。從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加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增量較多,由2012年的10.58億人次增至期末16.75億人次,增加6.17億人次。購票游客增量相對較少,由2012年的18.68億人次增至期末21.02億人次,增加2.34億人次。
——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速高于游客量平均增速。從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增速較快,期末較2012年增長58.32%,高于全國游客量平均增速29.24個百分點。購票游客量增速相對較慢,低于全國游客量平均增速16.55個百分點。
——政策性免票游客占比相對提升。從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占比變化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政策性免票游客量占比大幅提升,期末較2012年提升8.66個百分點。購票游客量占比呈下降態勢,期末較2012年下降7.59個百分點。
三、景區收入結構明顯改善
“十二五”期間,我國A級景區總收入平穩增長,景區累計總收入達15184.69億元,年收入由期初2658.60億元增至期末3479.08億元,增加820.48億元,增長30.86%;實現年均收入3036.94億元,年均增長6.96%。
(一)景區收入與質量同比提高
“十二五”期間,我國A級景區收入呈現出與景區質量同比提高態勢,高A級景區收入增量、增速及占比均占顯著優勢。
——高A級景區尤其是5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量明顯。從景區旅游收入增加情況來看,5A、4A為代表的高A級景區旅游收入相對增量較多,其中5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量最多,期末較期初增加1006.37億元;2A和1A為代表的低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量較少,期末較期初增加36.05億元,其中1A級景區數量呈下降態勢,期末較期初減少43.52億元。
——高A級景區尤其是5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速顯著。從景區旅游收入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高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速較快,期末較期初增長34.33%,其中5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速最為顯著,高達243.12%;低A級景區旅游收入增速相對較慢,較期初增長29.37%,其中1A級景區較期初下降91.58%。
——高A級景區尤其是5A級景區旅游收入占比提升較快。從景區旅游收入占比變化來看,高A級景區旅游收入所占比重期末較期初提升2.15個百分點,其中5A級景區旅游收入期末較期初提升25.25個百分點;低A級景區旅游收入占比呈下降態勢,期末較期初下降0.05個百分點。
(二)景區非門票收入明顯增長
隨著法定假日和帶薪假日的增多,游客消費觀念的轉變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旅游消費內容更加豐富,加之門票價格改革和門票經濟轉型使得門票收入進一步下降,因此如餐飲、住宿、交通和演藝等非門票收入總量逐年增長,占比顯著提高。
——非門票收入增量顯著。從景區分項收入增加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非門票收入增量顯著,由2012年的1971.87億元增至期末2677.91億元,增加706.04億元,其中餐飲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量較多,分別由2012年的548.37億元和456.77億元增至期末863.79億元和681.33億元,分別增加315.42億元和224.56億元。門票收入呈下降態勢,期末較2012年減少125.90億元。
——非門票收入增速高于旅游收入平均增速。從景區分項收入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非門票收入增速較快,期末較2012年增長35.81%,其中餐飲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速最為顯著,期末較2012年分別增長57.52%和49.16%,分別高于總收入平均增速37.51和29.15個百分點。門票收入呈負增長,期末較2012年下降13.58%。
——非門票收入占比穩步提升。從景區分項收入占比變化來看,“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非門票收入穩步上升,期末較2012年提升8.95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收入和商品收入分別較2012年提升5.91和3.83個百分點。門票收入占比則呈下降態勢,期末較2012年下降8.95個百分點。
(三)景區平均收入基本穩定
“新常態”經濟形勢下,旅游景區保持較為旺盛的發展勢頭,旅游收入平穩增長,較期初增長30.86%。通過對“十二五”期間A級景區旅游總收入、平均收入及景區數量增長率的對比分析發現,景區平均收入與旅游總收入增長態勢相似,與景區數量增長態勢相反,呈“先降后增、總體相對穩定”發展態勢。在景區總量漲幅高達42.67%的情況下,景區平均收入總體相對穩定,僅出現微幅下降,從期初4770.50萬元/景幅區降至期末3754.65萬元/景區,下降8.28%,年均降幅2.14%。
——5A級景區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明顯。從景區平均收入分等級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除5A和2A級景區平均收入增長外,其他等級景區平均收入均呈下降態勢。其中5A級景區平均收入增量最為明顯且增速最快,由期初31841.54萬元/景區增至期末66995.79萬元/景區,增加35154.25萬元/景區,增速高達110.40%。
——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類景區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顯著。從景區平均收入分類型增長情況來看,除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類景區平均收入增長外,其他類型景區均呈下降態勢。自然景觀類景區平均收入增量及增速最為顯著,平均收入由2012年的4109.97萬元/景區增至期末5403.69萬元/景區,增加1293.72萬元/景區,增長31.48%;歷史文化類景區平均收入由2012年的3683.73萬元/景區增至期末4700.52萬元/景區,增加1016.79萬元/景區,增長27.60%。
四、社會投資景區熱情高漲
“十二五”期間,我國A級景區建設投資快速增長。景區總投資累計達8395.40億元,其中內部投資6051.80億元,外部投資2343.60億元。年投資額由2012年的1673.69億元增至期末2471.79億元,增長47.69%;實現年均投資2098.85億元,年均增長13.69%。每個景區的平均投資額由2012年的2770.09萬元增至期末3108.78萬元,增加12.23億元,增長12.23%。
(一)景區社會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旅游業的專項投資、旅游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的建立,社會資本逐漸成為旅游投資的最大主體,對景區建設投資的參與度不斷加深。尤其是2012年《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旅游業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各類民間資本進入旅游業,民間資本在旅游投資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社會投資增量明顯。從景區投資增加情況來看,社會投資期末較2012年增量較多,由2012年的866.57億元增至期末1304.14億元,增加437.57億元。國有投資額相對增量較少,期末較2012年增加360.53億元。
——社會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從景區投資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社會投資增速最為顯著,期末較2012年增長50.49%,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80個百分點。國有投資增速相對較慢,低于全國平均增速3.02個百分點。
——社會投資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從景區投資占比變化情況來看,社會投資所占比重呈上升態勢,期末較2012年提升0.98個百分點。國有投資所占比重下降,期末較2012年下降0.98個百分點。
(二)大型綜合類景區成為投資熱點
“十二五”期間,以度假休閑、主題公園為代表的大型綜合類景區成為旅游投資熱點。其中主題公園類景區在青年群體中的市場認可度極高,憑借“公園+地產”和“公園+演藝”等兩種主要投資收益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此外,隨著旅游消費的升級轉型,游客對度假休閑類景區需求增多,大型綜合旅游度假區逐漸成為旅游投資熱點。
——以度假休閑類景區為代表的大型綜合類景區投資增量明顯。從景區旅游投資增加情況來看,以度假休閑、主題公園為代表的大型綜合類景區相對增量較多,由2012年的515.53億元增至2015年的723.01億元,增加207.48億元,其中度假休閑類景區投資增量最多,期末較2012年增加254.58億元。
——以度假休閑類景區為代表的大型綜合類景區投資增速較快。從景區旅游投資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大型綜合類景區增速相對較快,期末較2012年增長40.25%,其中度假休閑類景區增速最快,期末較2012年增長70.15%,高于全國平均投資增速22.46個百分點。
——以度假休閑類景區為代表的大型綜合類景區投資占比提升。從景區旅游投資占比變化情況來看,度假休閑類景區旅游投資所占比重相對上升,期末較2012年提升3.30個百分點。
(三)景區開發經營市場化程度提高
隨著社會資本對景區建設投資的參與度不斷加深,景區開發經營的市場化程度也逐漸提高,景區經營主體的類型不斷豐富。
——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增量明顯。從景區經營主體增加情況來看,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增量較多,由2012年的3973家增至2015年的5449家,增加1476家,而非企業經營主體景區期末較2012年增加434家。
——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增速較快。從景區經營主體增長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增速最快,期末較2012年增長37.15%,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53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期末較2012年增長61.60%,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9.98個百分點。
——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占比逐年提升。從景區經營主體占比變化情況來看,企業經營主體景區數量所占比重期末較2012年提升2.77個百分點。非企業經營主體景區占比期末較2012年呈下降態勢,下降2.77個百分點。
五、景區分布空間不斷優化
(一)景區分布區域不斷擴大
“十二五”期間,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國家相關部門對旅游業的大力支持,我國旅游景區快速增加,A級景區縣域覆蓋率顯著提高。
——全國A級景區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五年來,我國A級景區縣域單元覆蓋量由期初的2101個增至期末的2340個,累計增加239個,增長11.38%;縣域單元覆蓋率也由73.67%增至82.11%,增長8.44%,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
——高A級景區縣域單元覆蓋率大幅提升。我國高A級景區的縣域單元覆蓋量由期初1116家增至期末1474家,累計增加358個,增長32.08%;縣域單元覆蓋率由39.13%增至51.72%,增長12.59%。
——西部地區景區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A級景區縣域單元覆蓋量由期初759個增至期末854個,累計增加95個,增長12.52%;縣域單元覆蓋率由26.61%增至29.96%,增長3.35%。
(二)西部地區持續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西部地區在國家財政資金投入、基礎設施支持、旅游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原先眾多“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原生態旅游資源得到大力開發。五年來,西部地區無論是新增景區數量還是增長速度方面均占優勢。
——西部地區景區增量顯著。從西部地區景區數量增加情況來看,累計新增A級景區1228家,占“十二五”全國累計新增景區的51.64%,其中高A級景區295家,占“十二五”全國累計新增高A級景區的36.60%。
——西部地區A級旅游景區數量增速顯著。從西部地區景區數量增長情況來看,西部地區A級景區總量由期初1130家增至期末2358家,增長率高達108.67%,明顯高于中部(75.98%)、東部地區(8.92%)及全國平均水平(42.67%)。其中高A級景區數量增速最快。高A級景區由期初的549家增至期末844家,增長53.73%,遠高于東部地區(37.57%)、中部地區(31.98%)和全國平均水平(40.58%)。
——西部地區A級景區比重不斷提升。從西部地區景區數量增長來看(圖5-2-2),西部地區A級景區所占比重由2012年27.64%增至期末30.23%,提升2.59個百分點。東部和中部地區A級景區數量占比則呈下降態勢,期末較2012年分別下降0.99和1.59個百分點。
(三)優勢地區景區集聚
“十二五”以來,我國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快速提高,“四橫四縱”高鐵道路網、“7918”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在極大改善國民旅游出行的同時,有力推動全國各地旅游景區開發。從全國層面來看,我國A級旅游景區呈現“優勢地區集聚分布”特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三區三帶”集聚分布格局。
——“三區”。“三區”主要指東部環京津景區集聚區、中部西安-秦嶺景區集聚區,以及西部重慶西部—成都平原中部景區集聚區。
——“三帶”。“三帶”主要指膠東灣—杭州灣景區集聚帶、東南沿海景區集聚帶,以及太行山—伏牛山景區集聚帶。
此外,在部分省份(自治區)內部,A級景區也呈現空間集聚分布態勢。如內蒙古自治區A級景區主要集聚在中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A級景區主要集聚在西北部,貴州省和江西省A級景區均主要集聚在北部,湖北省A級景區主要集聚在西北部和東部,遼寧省A級景區主要集聚在遼東灣地區,海南省A級景區主要集聚在東部海岸帶。其他省份的A級景區集聚特征不顯著。
六、“十三五”旅游景區發展展望
“十二五”期間,我國旅游景區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游客承載量管理問題、門票價格及收費問題、服務質量問題、文明旅游問題、安全管理問題等。“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旅游業作為新常態下的新經濟增長點,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旅游景區作為旅游消費的核心領域和主要載體,應從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廣大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出發,準確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大力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進入景區發展新常態,更加注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把景區打造成旅游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大眾旅游時代的“主戰場”、地方經濟促投資、穩增長的“生力軍”。
展望一:仍處于黃金發展期
“十三五”期間,隨著經濟新常態下旅游業由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轉變,國家宏觀政策不斷向旅游業傾斜,國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假日制度不斷完善,本土龐大的客源市場,以及旅游市場的日漸國際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作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景區將繼續處于黃金發展期。
由于各地發展旅游的熱情、企業投資旅游的熱情、以及群眾參與旅游的熱情前所未有,旅游景區數量、效益和投資等都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十三五”期間,旅游景區數量、游客接待量及投資量將保持10%左右的增速,同時由于景區發展模式轉型及收入結構升級等因素,景區旅游收入將保持在5%——8%的增速,期末預測突破5000億元。
展望二:景區類型將呈現區域差異
“十三五”期間,我國東西部旅游景區開發將呈現“東部休閑、西部觀光”的區域差異,即東部地區休閑度假類景區將持續增長,西部地區觀光類景區將大幅增長。
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已達到國際發達國家水平,居民休閑度假需求持續提升。此外,隨著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存量優勢凸顯,“十三五”期間西部地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以及鄉村民俗旅游等景區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展望三:景區投資將呈現集團化方向發展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旅游景區的投資回報持續向好,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社會投資熱點,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旅游景區投資將呈集團化、連鎖化發展態勢。
大型企業、景區上市企業等憑借較高的知名度、較強的投融資能力以及專業化的運營模式,通過對景區的并購重組,實現景區的規模化發展和品牌化運作,進一步推動景區全產業鏈發展,迅速提升景區的市場集中度和利潤率。特別是主題公園、度假休閑以及文化演藝等領域集團化、專業化投資優勢顯著,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旅游景區發展的重點方向。
展望四:行業管理與服務水平將快速提升
隨著《旅游法》的出臺,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來,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也日漸明晰方向,“十三五”期間將是景區行業管理改革和調整的集中期,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景區管理規范化程度將持續提高。景區將逐步擺脫管理體制職能不健全、綜合執法力度不強、資源權屬不清而造成的多頭管理等問題;國家對景區行業將加大管理和監督力度,景區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投訴制度等將逐步出臺,實現體制規范化和制度精細化。二是智慧景區建設將全面啟動。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景區的智慧化建設也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景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提升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也為旅游管理部門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務。三是景區行業組織將蓬勃發展。根據景區資源類型、空間分布、管理體制等因素,景區將形成協會、社團、聯盟、合作社等一系列非行政組織,各組織將通過公約和規范等逐漸實現行業內部監督,快速規范并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四是景區人才隊伍建設將成為景區現代化管理和服務的核心。如高端管理人才、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基層講解員等多層次、復合化的現代景區管理人才將成為“十三五”行業培養的重點,各類景區管理服務人才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將有力地推進旅游景區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