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一、非比尋常!“兩會”前人民日報整版發文區塊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區塊鏈最近炙手可熱。在人民日報26日的經濟周刊版整版發文區塊鏈。這組文章包含了《三問區塊鏈》、《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以及《做數字經濟領跑者》這三篇文章。
這組由人民日報記者、專家們撰寫的文章非同一般,尤其是在“兩會”前夕。這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1、關于區塊鏈應用及案例。人民日報的專題文章強烈釋放出了至少五大應用是值得肯定和探索的——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領域。在這些應用領域,有哪些案例和企業是人民文章特意點到的?
①支付領域:為解決金融機構間對賬成本高的問題,2016年8月,微眾銀行聯合上海華瑞銀行推出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臺,這也是國內首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業聯盟鏈應用場景。
②公益領域:螞蟻金服涉及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場景就是公益,幫助一群聽障兒童獲得一筆善款,然后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
③打假領域: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寶掃一掃,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
④監管領域:2017年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發布的《金融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白皮書》認為,區塊鏈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審計的數據,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數據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
二、區塊鏈處于哪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都是怎樣的情況?
①非常早期階段。
②何種創新?區塊鏈是屬于技術創新。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③關于監管。對于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④相關政策。建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情況,及時出臺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
重點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范工程、“雙創”平臺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同時,建議國內重點企業、科研、高校和用戶單位加強聯合,加快共識機制、可編程合約、分布式存儲、數字簽名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以下為人民日報詳細報道內容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區塊鏈最近炙手可熱
三問區塊鏈(經濟熱點)
本報記者 王 觀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26日 17 版)
近段時間,有關比特幣的新聞非常吸睛,區塊鏈也跟著火了一把。資本市場上,各種區塊鏈概念股的股價漲跌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從反應敏銳的資本市場可以看出,區塊鏈正站上風口,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一、什么是區塊鏈?
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沒有中心,數據存儲的每個節點都會同步復制整個賬本,信息透明難以篡改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重視并參與區塊鏈技術研發。從最初的比特幣、以太坊,到各種類型的區塊鏈創業公司、風險投資基金、金融機構,貼上“區塊鏈”標簽,立馬就“金光閃閃”。不僅如此,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也被各種解讀區塊鏈的文章刷屏。
那么,到底什么是區塊鏈?
工信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這樣解釋: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進行了通俗解釋:“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去中心化,即與傳統中心化的方式不同,這里是沒有中心,或者說人人都是中心;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意味著記載方式不只是將賬本數據存儲在每個節點,而且每個節點會同步共享復制整個賬本的數據。同時,區塊鏈還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透明等特點。
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研究員王鈞說:“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庫技術,具體講就是一種賬本技術。賬本記錄一個或多個賬戶資產變動、交易情況,其實是一種結構最為簡單的數據庫,我們平常在小本本上記的流水賬、銀行發過來的對賬單,都是典型的賬本。”
他認為,安全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分布式的存儲架構,節點越多,數據存儲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其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設計,任何人都很難不按規則修改數據。
以網購交易為例,傳統模式是買家購買商品,然后將錢打到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個中介平臺,等賣方發貨、買方確認收貨后,再由買方通知支付機構將錢打到賣方賬戶。
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交易模式則不同,買家和賣家可直接交易,無需通過任何中介平臺。買賣雙方交易后,系統通過廣播的形式發布交易信息,所有收到信息的主機在確認信息無誤后記錄下這筆交易。
相當于所有的主機都為這次交易做了數據備份,即使今后某臺機器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數據的記錄,因為還有無數臺機器作為備份。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就把它與比特幣聯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把區塊鏈等同為比特幣。
何飛說,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呈現方式,但區塊鏈并不等同于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成功應用,但并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比特幣上。
二、區塊鏈有什么用?
金融服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能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痛點。
以支付領域為例,金融機構特別是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僅導致用戶端和金融機構后臺業務端等產生高昂的費用,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另外,區塊鏈技術為支付領域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使金融機構能更好處理以往因成本過高而被視為不現實的小額跨境支付,有助于實現普惠金融。
比如,為解決金融機構間對賬成本高的問題,2016年8月,微眾銀行聯合上海華瑞銀行推出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臺,這也是國內首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業聯盟鏈應用場景。
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認為,傳統“批量文件對賬”模式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成本高問題,正是區塊鏈技術的用武之地。隨后,洛陽銀行、長沙銀行也相繼接入機構間對賬平臺。
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微粒貸業務中的機構間對賬流程,實現了準實時對賬、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目標。截至目前,平臺穩定運行1年多,保持零故障,記錄的真實交易筆數已達千萬量級。
在公益領域,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螞蟻金服涉及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場景就是公益,幫助一群聽障兒童獲得一筆善款,然后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
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產品專家胡丹青說:“區塊鏈公益平臺就像是我們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一個專門用于郵寄資金的郵局。用戶捐的每一筆錢,我們都會打包成一個包裹,這個包裹通過區塊鏈平臺傳遞,每經過一個節點,我們都會蓋上一個郵戳,最后送到受捐人手上。這樣可以保證用戶捐的每一筆錢都是透明、可追溯、難以篡改的。”
在商品打假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大顯身手。胡丹青介紹,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寶掃一掃,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跟此前商家自錄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區塊鏈是讓多位‘記賬師’公正、獨立、不可抵賴地完成記賬。”
對于金融監管,區塊鏈技術也能發揮一技之長。2017年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發布的《金融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白皮書》認為,區塊鏈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審計的數據,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數據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
例如,在反洗錢場景中,每個賬號的余額和交易記錄都是可追蹤的,任意一筆交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脫離監管視線,這將極大提高反洗錢的力度。
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1.0主要針對數字貨幣;區塊鏈2.0針對智能合約,可以應用在金融市場中;區塊鏈3.0適用的場景將會更多,甚至會開創一個“區塊鏈時代”。
何飛認為,區塊鏈確實能解決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也有很多適用條件。
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
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并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
三、區塊鏈會成為新風口嗎?
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別要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區塊鏈概念這么火,未來會成為又一個“互聯網+”嗎?
近年來,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得到改善與豐富。業內人士認為,擁有國家政策扶持,得到廣泛關注和資金支持,區塊鏈技術能實現逐步穩定進步。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盡管眼下區塊鏈大熱,但我們仍然認為,它還處于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一些風險也不容忽視。
“區塊鏈技術還不太成熟,可應用場景比較有限,更應警惕資本市場炒作概念。”何飛說,區塊鏈熱潮的背后免不了會有一些搞噱頭想投機的公司,他們并沒有真正開展業務,只是企圖到資本市場撈一筆就走,要謹防由此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真正想開展業務的機構退出市場,影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胡丹青建議,對于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今后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王鈞認為,共識算法等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尚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的處理效率還難以達到現實中一些高頻度應用環境的要求。
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均發源于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鏈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指導有志于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建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情況,及時出臺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范工程、“雙創”平臺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
同時,建議國內重點企業、科研、高校和用戶單位加強聯合,加快共識機制、可編程合約、分布式存儲、數字簽名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人民日報》(2018年02月26日 17版))
北大光華金融科技實驗室研究員竇佳麗——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專家觀點)
區塊鏈的誕生,將大幅降低價值傳輸成本,又一次極大解放生產力
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還不成熟,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布式的特性,更易于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
一、區塊鏈迅速發展不是偶然,它能極大降低信息價值傳輸成本
區塊鏈發展如此迅速,背后有深刻的必然性。自互聯網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成本得到極大的降低,信息傳播效率的飛躍帶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
然而現在的互聯網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它更關心的是信息的送達,而不太關心信息的所有權,出現了“數據裸奔”“信息無主”等問題。而有些信息具有很強的價值屬性,比如匯款轉賬信息,這些有價值信息的傳遞需要依賴第三方來“保駕護航”。因此,目前信息的價值傳輸成本依然高企。
區塊鏈的誕生,帶來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由于區塊鏈公開透明、難以篡改、不依賴中介機構的特點,區塊鏈可以實現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價值傳輸。人們有望基于區塊鏈建成價值傳輸的互聯網。在價值互聯網中,價值傳輸成本將極大降低,生產力將又一次獲得極大解放。
區塊鏈獨特的優勢,如數據的確權使用、價值的高效傳輸,可以廣泛應用于很多行業,比如金融服務、合同契約、慈善公益、物聯網等,區塊鏈將在未來改變很多行業的面貌。
因此,區塊鏈絕非無足輕重的領域,而是國際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最近,區塊鏈概念很火,區塊鏈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那么,爆發就在眼前嗎?
我們不應該如此樂觀、如此急切。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盡管技術創新與突破層出不窮,但社會級別的大規模應用實踐仍然不足。區塊鏈底層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并沒有獲得根本改觀。
首先,當前主流的區塊鏈系統,包括比特幣、以太坊等,其成熟度都不能支撐大規模現實商業場景。
其次,在現有系統中,價值往往只能在同一個區塊鏈內進行傳遞,于是,看起來熱鬧的眾多區塊鏈實踐,事實上搭建了更多的價值孤島,這與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的美好愿景南轅北轍。
然而,區塊鏈底層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的這個階段,恰恰是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深耕技術,以期通過技術優勢在未來的國際區塊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急于在并不牢固的地基上搭建城堡,很可能因小失大。
二、監管之道在于通過區塊鏈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
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亟須科學監管。由于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塊鏈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甚至有的從業者發布一些只有名字、無戰略、無團隊、無開發的“空氣項目”,吸引風險承擔能力不足的散戶參與其中,這不但是對行業自身的戕害,還給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
2017年9月4日,7部委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于行業內野蠻生長的代幣融資行為,將其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這是一次非常及時的監管介入,對后續監管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有觀點認為,區塊鏈的匿名性與弱中心化的架構,與現有的監管體系存在某種程度的天然沖突。
實際上,兩者并不沖突,區塊鏈技術最終必然演化為“監管融入技術”的模式,區塊鏈的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布式的特性,更易于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讓監管機構本身也參與到技術中去,通過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將最終化解區塊鏈與監管的沖突。
做數字經濟領跑者(經濟茶座)
余建斌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26日 17 版)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正從跟跑者、并跑者逐漸變成領跑者。深入推動數字技術進步,深度拓展先進技術的場景應用,必將成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將引領世界數字經濟大潮。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早晨一起來就打開微信,晚上睡覺前還在看微信,他們可以用微信做越來越多的事情——轉賬,叫出租車,訂外賣,買電影票,預約掛號等等。”美國留學生邁克通過社交軟件WhatsApp這樣告訴他的朋友。
的確,眼下在中國,微信遠非只是一個通信軟件,它日益成為一種經濟生活方式。用戶每天平均超過1個小時的使用時間,移動互聯網日益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讓人不得不對微信所能帶動的數字經濟巨大發展潛力高看一眼。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爆發,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既催生了數字經濟,同時也幫助傳統行業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更好的創新發展。
尤其是數字經濟能夠幫助欠發達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甚至彎道超車。比如,在貴州偏遠的貧困山村,游客照樣能使用手機支付,當地的土特產通過電子商務“飛”出大山。
數字經濟被認為是近期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經濟活動,很多國家都踏上了數字經濟快車道,我們也正迎來數字經濟時代。有人判斷,現在人們通常把用電量作為衡量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將來“用云量”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正從跟跑者、并跑者逐漸變成領跑者。這有直觀的感受——“數字經濟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并越來越多地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外國人贊嘆我國的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甚至用“新四大發明”來形容。
這也有數據的支撐——前不久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和《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2.58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達30.3%。每天50億次百度搜索點擊、每天1.75億次支付寶交易……這些海量數據的時刻刷新,背后是線上線下數字經濟的真實脈動。
我國有條件、有實力擔當數字經濟的領跑者。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制定富有遠見的發展計劃,并且腳踏實地一步步完成。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創新引領、共享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貫徹落實好這些重大戰略部署,把好頂層設計的“方向盤”,我國的數字經濟才能行穩致遠。
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創新為主要引領,我們要當數字經濟的領跑者,還必須在基礎支撐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例如,在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國內企業需要好好爭取5G標準的話語權;芯片是數字經濟的“工業糧食”,我國目前還是世界最大的芯片進口國,自主研發任重道遠。
在信息化的新階段,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國還需要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此外,從長遠看,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也應做好前瞻性布局。
當前,我國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改革主攻方向,深入推動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進步,深度拓展這些先進技術的場景應用,必將成為撬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將引領世界數字經濟大潮。
其他重要參考
此前的1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再談區塊鏈技術。在文中,人民日報海外版就火熱的區塊鏈技術進行了探討,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做出了深入的解讀。
文中提到,“區塊鏈技術實質上是一種集體式記錄方式。特別之處在于它別出心裁地采用一組技術,實現了記錄結果的真實可信,難以毀壞也無法篡改。”并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最大優勢是真正完成了一個匿名社會下的信用構建,給諸多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因此就使各種創新應用成為可能。
在未來,區塊鏈其去中心化的技術核心對長久以來形成的中心化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沖擊不容忽視,如何建立起一個能夠促進技術發展的監管環境,也是急需去解決的問題。
以下為文章正文
根據比特幣統計網站Blockchain.info顯示,截至1月22日21時30分,比特幣市值已經超過193億美元,每一個比特幣的價值超過了10000美元。比特幣,一個不依靠任何政府組織信用的貨幣,成為了全球通用貨幣。這背后,是區塊鏈的強大魅力。
那么當下最熱的區塊鏈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實際應用前景?未來發展還面臨什么挑戰?
一、區塊鏈是一種技術
“最簡單、最通俗來說,區塊鏈技術就是人人記賬,或者分布式賬本。”互聯網分析師張孝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解釋。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系統背后都有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可以看作是一個大的賬本,以往都是維護系統的人負責管理數據庫,記錄用戶的行為,也就是記賬,而區塊鏈“去中心化”,它讓系統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不僅人人記賬,而且通過鏈接,人人都能擁有完整的賬本。
張孝榮說:“區塊鏈實質上是一種集體式記錄方式。特別之處在于它別出心裁地采用一組技術,實現了記錄結果的真實可信,難以毀壞也無法篡改。”
一是人人都有權記錄,并且互相認證以辨真假,這叫共識機制;
二是人人都無法篡改記錄,因為有密碼學簽名;
三是人人都有副本,所以即使有的賬本損壞了,整體也不受影響,這叫分布式存儲。
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下的信息以區塊方式按照時間鏈條呈現,所以叫做區塊鏈。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加密數字貨幣本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可謂是區塊鏈1.0版本。但2014年前后,業界開始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重要價值,區塊鏈逐漸從數字貨幣中剝離出來,應用于數字貨幣外的經濟社會各個領域。
二、應用領域前景廣泛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的顛覆性創新。如果說蒸汽機和電力解放了生產力,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那么區塊鏈作為構造信任的機器,將可能改變價值傳遞方式。
例如在金融領域,金融機構特別是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一直很高,還有復雜的手工流程,而區塊鏈技術具有數據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其應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能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速度及效率,還使小額跨境支付成為可能。
2017年12月,招商銀行完成從香港永隆銀行向永隆銀行深圳分行的人民幣頭寸調撥業務。這是全球首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同業間跨境人民幣清算業務。
此外,根據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區塊鏈的應用已延伸到醫療健康、教育、慈善公益、社會管理等多個領域。拿文化產業來看,復制成本低、維權成本高、舉證困難等使得知識產權保護一直是行業痛點。有了區塊鏈,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交易等記錄真實透明、可信可查,問題迎刃而解。
張孝榮表示,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兩大問題:一是流向可見,二是零信任成本。
在過去,實體紙幣的流通是看不見的,但所有數字化資產的流向都有“鏈”可查。中國社科院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楊延超也認為,區塊鏈的最大優勢是真正完成了一個匿名社會下的信用構建,給諸多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因此就使各種創新應用成為可能。
三、未來發展任重道遠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技術推廣上,區塊鏈不存在太大的壁壘,這在全球的比特幣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其主要阻力還是來自觀念和施行上的障礙。
“一方面,社會對于區塊鏈中的‘裸露’狀態可能會很介意。區塊鏈為商業社會構建了一個‘天網’,公司的經濟活動全部被記錄,也就沒有任何秘密可言,這樣一些商業策略在區塊鏈之下很可能無法實施。”
“另一方面,現在的法律體系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新興的區塊鏈技術如何置于法律的監管之下是需要進行研究的。”段永朝說。
區塊鏈的核心是去中心化,這就會對長久以來社會形成的中心管理模式造成沖擊。除了法律,如何建立能夠促進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監管環境,讓技術造福社會而不用于作惡,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筆記俠”(ID:Notesman),原標題:《人民日報整版發文區塊鏈,釋放了怎樣的濃烈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