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一種旅游和教育結合的新模式,研學旅行既是旅游產品的升級服務,也是教育服務的分支產品。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教育戰略的推動下,研學旅行市場需求不斷釋放,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目前,各大旅行社、教育機構、文旅企業等爭先恐后加入角逐,以期分得一杯羹。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19中國旅游科學年會暨第二屆全國旅游管理博士后學術論壇”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部長出席會議并連發14問談文旅融合,其中包括“如何推動旅游與教育的跨界融合?”有關于此,值得文化旅游部門、教育部門和業內人士的深思與探討。
政策密集出臺:緣何“校內開花校外香”?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研學市場起步較晚。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概念和設想。此后,教育部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全國重點地區中小學校開展了試點。
2014年7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指出,研學旅行包括境內研學旅行和境外研學旅行,并對研學旅行中的行程安排、教育內容等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至此,研學旅行市場機遇受到了國內旅游和教育機構的廣泛關注。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2015年國內研學旅行人數由140萬人次突破200萬人次,國際研學旅行人數由35萬人次增長至50萬人次。
教育理念的轉變為研學旅游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和發展動力。2015年8月,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研學旅行”和“夏冬令營”的概念后,越來越多的資源及資金逐漸向研學行業傾斜。在巨大學生存量和消費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以游學夏冬令營所代表的校外素質教育行業迎來了爆發性增長。
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國家發改委、旅游局等11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研學旅行已由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單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國家戰略高度。
△以上為國家關于研學旅行相關政策匯總表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研學旅行按照政策體系可分為兩大類,即政策性研學旅行和市場性研學旅行。
政策性研學旅行
政策醒研學旅行是指依照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設計、制定并由學校組織實施、教育部門備案的研學旅行,其性質屬于教育產品,其產品特點遵循四大基本原則:教育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公益性原則。
市場性研學旅行
市場性研學旅行是指政策性研學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門或社會團體等機構設計、制定并由旅行社或其他機構組織實施、教育部門或學校沒有參與的研學旅行,其性質屬于旅游產品,非教育產品。目前市場上,學校沒有參與的研學旅行,都屬于市場性研學旅行。
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積極探索開展研學旅行,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有益經驗。但一些地區在推進研學旅行工作過程中,由于受傳統觀念、教育資源、協調機制和安全保障等因素制約,導致政策性研學旅行表現為“學而不研”或“游而不學”的單一模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和目標。與之對應是,受市場巨大的消費空間驅動,校外眾多機構一哄而上,便形成了“校內開花校外香”的鮮明反差。
市場增長迅猛: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政策的東風帶來了研學旅行概念的大熱,讓尚處于摸索發展初期的研學旅行市場正在野蠻生長。據相關機構統計:2018年我國研學旅行機構數量達12000家,國內研學旅行人數達到了400萬人次,市場規模達到了125億元,人均消費3117元/次。
據教育部發布《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2018年,全國共有中小學23.82萬所,在校生1.89億人。這也就意味著以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衍生出的研學旅行項目,蘊藏著驚人的商機。未來,按照人均消費500—1000元預算,研學旅行的市場份額將達到每年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加上每年寒暑假和小長假的家庭化親子研學游,這個份額每年可能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
然而,面對政府端出的這個千億大蛋糕,和似乎沒有設立準入門檻的市場,于是各類教育機構、旅行社和景區庚即轉向,紛紛拋出“精品研學旅行線路”“特色研學旅行基地”“最優研學旅行營地”,甚至推出更加富有想象空間的研學旅行航母——“研學旅行小鎮”!看上去熱熱鬧鬧研學旅行產品,似乎迷亂了家長們的眼睛,卻并未打動握著生源學校的心。
究其原因何在?仔細打量匆匆忙忙的研學旅行市場,似乎存在著一個極大的缺憾,這個缺憾就是,各類機構和業內人士幾乎都沒有真正理解“研學旅行”的核心要義與目標要求,僅僅是在原來的旅游產品上生硬的塞進了一點“學習”的元素和體驗式的內容,一次所謂的研學旅行最后仍然是一場“游而不研”“游而不學”的旅游。
對于研學旅行的狹義理解,國內相關學者認為,是特指由學校集體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的,以學習知識、了解社會、培養人格為主要目的的校外專項旅游活動;《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不管是專家學者的理解還是教育主管部門的定義,從中都不難看出,研學旅行是一項融教育、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的教育活動,“游”只是是載體,而“學”才是根本。這也意味著,研學旅行并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所以,片面得用旅游產品思維的維運作的研學旅行項目,本身就是缺乏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
透過現象看本質。隨著研學旅行上升到國家戰略,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以往可以把旅游產品當作游學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各類教育、旅游機構和業內應該清醒認識到,想要參與這塊巨大蛋糕的分割,不僅市場和學校有門檻,而且門檻不低,不是任何機構都能輕而易舉進入的。對這一點,誰醒悟得早,誰就占有先機,誰要誤判局勢,誰將后悔莫及。
此外,從當前研學旅行市場“一頭熱”的亂象中,也曝出了一些地方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門缺乏對研學旅行的指導和監管,組織學生研學的學校對研學的認識存在偏差,缺乏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目標,參與研學的帶隊老師缺乏實踐經驗,這些都是目前研學旅行存在的現實問題。
推動教旅融合,巧讓“甘蔗”兩頭甜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同樣,文化也是教育和旅游的內容,甚至是靈魂。因此,無論是學校研學旅行的教育產品,還是市場研學旅行的旅游產品,應都屬于文化產品范疇,既有意識形態又有商品的“雙重屬性”。
由此可見,將研學旅行產品上升為文化產品,既是研學旅行產品的最高境界,也是旅游與教育之間最佳平衡點。不僅可以通過研學旅行校外教育實現教育立德樹人之目的,還能有效推動旅游與文化、教育的深層次融合,更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推進旅游與教育的跨界融合發展呢?如何實現巧讓研學旅行“兩頭甜”呢?基于上述理念的認知,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加強研學旅行的探索和實踐。
一是強化政府主導。從國家層面而言,發展研學旅行的初心,是立德樹人,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從市場而言,研學旅行是學校和服務機構的雙向選擇,無可厚非。因此,各地政府要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建立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文旅部門深度參與、相關部門聯動、學校主體、家長支持的研學旅行工作協調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各自在研學旅行服務供給中的優勢和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方式靈活、高質高效的多元化供給機制,努力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二是明確責任主體。研學旅行的主體對象是中小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生所在的學校應為第一責任主體。教育部門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人才培養和教學計劃,中小學校要成立專門機構,具體負責研學旅行計劃的擬定、組織和實施;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將研學旅行產品納入文旅產品供給體系,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等政策,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財政、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和保險監管機構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經費統籌、出行便利、旅行安全等保障措施,確保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
三是規范市場運行。要著眼當前研學旅行市場行業無序競爭的亂象,積極探索文化旅游部門與教育部門研學旅行跨界融合和產業化運作路徑,厘清政策性研學旅行和市場性研學旅行邊界點和融合點,共同培育符合雙向需求的研學旅行市場主體和專業性強的龍頭企業;要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通過試點論證、分類推廣、評介反饋等方式,探索研學機構、研學基地的資質認定、標準化服務和安全保障體系;要積極推行研學旅行機構白名單制度,從獲得研學旅行許可的旅游企業、旅行社、服務中介機構中選優用優,定期向教育部門和學校推薦優質的研學旅行機構,高質量推動旅游和教育產業的融合發展。
四是創新研學產品。研學旅行產品作為兼容教育和旅游屬性的個性化文化產品,各地政府要加強研學旅行硬件和軟件建設的規劃和指導,牽頭組織發改、教育、文旅、宣傳等部門,整合區域文化、教育、旅游、生態等優質資源,聯合重點打造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打造具有較強地域特色和聚集效應的品牌;文旅部門和教育部門要根據教育部研學旅行的要求,針對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設計研學產品,邀請教育專家、青少年專家、心理學專家和旅游策劃專家共同規劃研學旅行的項目和產品研發,保障研學旅游產品體系的知識的完整性、內容的先進性、類型的多樣性、形式的創新性。
五是構建專業隊伍。在研學旅行的整個環節中,除了課程產品研發外,優秀的研學旅行導師是保證研學旅行質量的重要因素。作為研學課程實施的直接推動者,除了具備扎實的教育、教學能力外,同時還應該具備導游的溝通協調、組織管控和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文化旅游和教育部門要圍繞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性的研學旅行導師(導游)隊伍,重點推進師范院校和旅游高職院校的合作進程,使師范生和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優勢互補,為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研學旅行導師打下基礎。同時,要善于從教師隊伍和導游隊伍中遴選一批骨干,通過院校送學、機構培訓和分批輪訓等形式,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研學導師人才,以保證研學旅行的專業品質。
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但對于研學旅行而言,一頭是學校有剛性需求,另一頭是市場有巨大潛力,只要找準兩者間的平衡點,就完全能夠巧讓“甘蔗”兩頭甜。
結語
研學旅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在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和扶持,各地政府科學統籌,各部門間相互協作,社會各方共同參與,才能實現健康有序發展。隨著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跨界融合不斷深入,以及公益性與市場性協調推進,只要牢牢把握研學旅行發展的自身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探索與實踐,我國研學旅行必將迎來新的一輪發展契機。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作者:王軍,原標題:《研學旅行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距離“路和書”的融合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