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鄉村振興不是要把人口留在農村。”
5月28日,在2019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范毅表示。
隨著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相繼提出與陸續實施,如何借此戰略機遇重塑中國的城鄉關系,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如何并行發展,在此次學術周的“鄉村振興的‘知’與‘行’”論壇上成為與會專家的討論焦點。
范毅認為,鄉村振興是在城鎮化快速推進這個大背景下實施的,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畢竟當前城鄉之間生產力和居民收入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產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存在顯著的結構性矛盾,未來的結構性轉變也還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由此可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仍然存在,還會有更多的人口從鄉村流向城市,一方面要把更多的農村人口轉向城市,通過減少農民來實現農民富裕,另一方面還要看哪些城市來吸納進城的農村人口,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對人口流動,范毅概括了兩個特點:第一是人口要到城市去;第二是人口將更多集中到大城市。通過對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可見,在五普六普的十年間,流向城鎮人口在500萬以上規模的大城市的外出人口總量,占全國外出人口總量的40%多接近50%。而另一方面,城鎮人口規模在20萬以下的城市有1千多個是人口凈流出地區,但是也要看到雖然人口是凈流出狀態,但是中小城市卻是解決當地農民進城的主要載體,有接近80%的農業轉移人口是在本地城鎮解決進城問題。“整個人口流動的趨勢是很明顯的,是從農村流向城市,本地縣城也是吸納農村人口進城的主要載體,而人口一旦流出縣域則主要是流向了大城市。從人口流動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應該從縣域經濟發展角度綜合推進,而不能就鄉村論鄉村。”
因此,范毅主張,農村人口未來要“減量増流”。
范毅指出,總體來講,未來中國的城鎮人口還是要持續增加,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鄉村振興不是要把人口留到鄉村,而是通過鄉村振興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利用好城里人到農村消費的機會,增加鄉村人口的流量,實現鄉村的現代化。
具體來看,范毅表示,鄉村未來的存量人口一定是減少的,那么未來什么樣的鄉村能夠實現振興?什么樣的鄉村可以稱之為振興?在農村存量人口減少的趨勢下,可以增加農村的流量人口,為城市人口的休閑消費提供載體,讓農村從封閉走向開放。范毅認為,農村的開放就是要發揮農業和農村的多樣化功能,農業不光具有生產糧食的功能,還具有生態、休閑等多樣功能。村莊也不應該是主要用來解決農民的居住問題,還應該為城市居民消費、休閑提供更多的載體和平臺,把鄉村從過去單一的農民集聚場所,轉變成具有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消費、居住等綜合功能的場所。
進一步來看,如何做好鄉村振興?
范毅認為,要實現從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的轉變。他指出,過去在城鄉統籌的戰略下要素單向的流動體制,對鄉村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中發十二號文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指導意見,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就是要轉變過去城鄉之間的關系單向性和要素的單向流動性,就是要改變過去的城鄉關系問題,這是一個綜合改革問題。城鄉關系要從相對割裂轉向互補,從人口等要素單向流動到雙向流動,未來農民的利益和耕地的保護更多要和我們的市場結合,注重反哺機制的建立。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建立全新的城鄉關系,讓鄉村成為與城市平等發展的主體。
而在產業層面,范毅從一些調研案例出發,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規模、經營體制、產業分工、資金投入和空間布局等多個方面給出具體建議。就鄉村空間規劃問題,范毅提出要通過改革激發鄉村空間的活力,未來鄉村空間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將是決定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方面要建立鄉村空間資源與城市的連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建設空間是一種發展的權利,要為鄉村留下更多的建設空間,不能一味著將鄉村建設空間轉移到城市,要有一個平衡,畢竟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還需要利用到鄉村的建設空間。范毅特別指出,鄉村振興一定要考慮到鄉村的特征,考慮到村莊的庭院空間是生產與生活混合的特征,要讓鄉村空間成為承載鄉村生產、生活的載體,要體現鄉村的特色和文化,絕不能一味著模仿城市的產業與生活組織模式。鄉村如果成為了縮小版的城市,鄉村發展也就沒有了未來,中華五千年的農耕文化也就失去了承載載體,鄉村也就很難實現振興。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本文作者:宋興國,原標題:《發改委城市中心范毅:鄉村振興不是把人口留在鄉村,要“減量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