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幾年來,“茶為國飲”再度成為街頭巷尾的時尚現象,引得咖啡巨頭也爭相搶灘茶飲市場。星巴克2019年初夏在全球首推全新品類,8款“玩味冰調”全為茶飲;2019年7月8日,瑞幸咖啡在北京召開戰略級新品發布會,計劃在全國40個城市近3000家門店推出10余款“小鹿茶”,并邀請當紅90后偶像劉昊然代言,正式進軍新茶飲市場。
茶飲再次登頂時尚高地,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隨之成為熱點。在傳統文化復興成為重要國策、文旅持續火熱發展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無疑是茶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途徑。尷尬的是,相比茶零售“重返20歲”的“年輕氣盛”,茶文化旅游卻依然不溫不火“老態龍鐘”。而茶文化旅游的問題也是傳統文化主題旅游中的問題。因此挖掘茶文化旅游發展的源動力,找尋茶文化旅游發展未來之路,也是對傳統文化主題旅游發展的探索。
本文將深度挖掘中華茶文化千年的演進史,它在不同階段價值和意義,之后淺析當前我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困惑,最后給出建議。
1、茶有“三品”:藥品、食品、飲品
《茶經》有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最早,茶于人類而言是一種藥品。
《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就是茶的別名之一。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指出“茶治便膿血甚效”,總結了茶葉對治療痢疾有療效。陶弘景在《雜錄》中所寫:“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說的就是茶葉的養生奇效。神醫華佗在《食經》中以“苦荼久食,益意思”,強調了茶的提神健腦作用。
可以說,藥用價值是茶的核心功能。理由有二:
一是,在醫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茶的藥用價值使茶成為長期以來人類生活中難以代替的產物,使得茶能夠長期為人所用,得以傳承。
二是,可以“治病救人”的藥用功效,使茶被古代先民視為“神物”,并衍生出圖騰崇拜文化。茶開始成為形神兼備的符號,從物質層面延展到精神層面,得以發揚。
如德昂族原始宇宙觀視茶葉為萬物及人類的起源。其古歌《達古達楞格萊標》中有詞:“茶葉是茶樹的生命,茶葉是萬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葉的精靈化出”;“茶葉是德昂人的命脈,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喝著茶葉苦水莫把祖宗忘”……至今,茶葉仍然貫穿他們的生活、祭祀、禮尚、飲食等方方面面,從成人禮到祈福,從調解關系到招待客人,茶都是德昂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而茶味苦中回甘滋味飽滿獨特,頗受先民喜愛,即使身無病痛,也喜歡將其入食。逐漸,茶由治病救人的藥品日常化為休閑食品。
《中國普洱茶文化大觀中》指出,在茶樹發源地中心云南,少數民族茶區仍保留有最原始的生食茶習慣。如基諾族的“涼拌茶”,以鮮葉茶加上辣椒、生姜、蒜泥、鹽巴、黃果葉等佐料,再以山泉水調和,此外還有德昂族、景頗族的“腌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發精致,對茶的處理方式也越發精細,由雜制轉變為清煮。魏晉時代關于茶飲的記載越來越多,如《神農食經》稱“荼茗久飲,令人有力悅志”,張揖《廣雅》說茶“其飲醒酒,令人不眠”等等。
茶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藥品逐漸演化為食品,最終蛻變為精致的飲品。整個過程約上千年,成熟于唐朝。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爆發的黃金時代,涌現了大批的文人騷客,他們不僅是休閑茶飲演化的重要推手,也為茶葉注入了豐富的形而上文化內涵。陸羽著《茶經》就是典型范例。
唐代,“茶圣”陸羽著成《茶經》,成為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自陸羽后,茶從中國民間的一種飲食習俗,登堂入室與雅文化緊密相連,上升為一種精神文化。茶盛于唐,飲茶之風普及于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陸羽在《茶經》中將學術與生活相結合,并融入儒釋道的理念和精神,將茶升華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藝術,成為影響中國人的生活哲學。而當中茶與儒釋道的細節,背后蘊含著茶得以登頂國飲的內在邏輯。即,儒釋道的加持,將茶推向了“國飲”的高度。
2、茶為國飲:儒釋道加持,助茶為國飲
(1)儒釋道加持意味什么?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樓宇烈),其中,儒家自西漢以來還被統治階級奉為正統,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因此,獲得儒釋道的加持,意味著無論從功能演進方面還是內涵延展方面,都將獲得自上而下式最為廣泛的推崇及提升發展的勢能。
(2)儒釋道與茶有何關系?
性格相“靜”
茶之“靜”,主要體現于茶多生長在遠離鬧市的深山中。而茶之“靜”,與儒家強調的以虛靜之態作為人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渠道,道家強調的靜虛則明、明則通,以及佛家強調的“禪”等理念相照應。
儒家之“靜”,如歐陽修“閑和、嚴靜、趣遠”的審美觀,如理學家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趣味。道家之“靜”,如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如莊子的“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境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佛家之靜,為禪之“靜慮”。
靈魂相“和”
所謂魂相“和”,指茶以促進和睦為社會功能的核心內容,與儒家中庸思想強調的“中和”,道家“天人合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佛家強調的和誠處世的倫理相符。
儒家之“和”于茶,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以茶敬客、以茶定親、以茶睦鄰、以茶贈友、以茶聯誼、以茶求愛、以茶祭祀等禮儀傳統。道家之“和”于茶,是對茶性平和這一藥用價值在養生康健中的發揮。佛家之“和”于茶,是早在漢晉時期就存在的種茶、飲茶傳統,寓意“清心寡欲、雜念不生”。
品味皆“雅”
所謂形皆“雅”,指“茶”作為中國傳統雅文化的核心元素,與儒釋道尤其是儒家“高尚、文明、美好、規范、正確”的雅內涵相符。
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也說“以茶可雅志”,儒家的許多著作經常喜歡取名為雅,也喜歡用雅來形容人和事物,如將文人稱為雅士,將高尚的情意稱為雅意,將高雅的興趣稱為雅興,因此也將品茗藝術稱為雅尚。《大觀茶論》就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 此外,茶與琴、棋、書、畫、詩、酒、花一并組成“八雅”,被視為極具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物質文明經典內容。
總結而言,茶以片葉之清,融入儒釋道文化傳統,影響上至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逾千年而不絕。不僅是日常生活之必需,也是雅致生活之必備。其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都已融匯在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深處。
與此同時,儒釋道也將自己的“禮”、“藝”、“禪”、“養”注入茶事活動中,促使茶在滿足食飲功能的基礎上衍生出以中國茶道為核心載體的中國茶文化。而中國茶文化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3、茶為國禮:東方特產,影響世界
古代中國繁盛且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國飲之茶也受到世界推崇。同時也可以說,茶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在《茶葉戰爭》一書有這樣一段描述:“茶、瓷、絲”是中國對世界物質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貢獻,它們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影響了世界的經濟和文化格局,最終從根本上改變了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質。”
如今在世界享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實際上源于中國,盡管有自己的內容和形式,但其核心有明顯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印記,即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而作為英國貴族文化典型符號之一的“英式下午茶”則是中國清代一度東風西漸的結果。
茶在世界的地位甚至一度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安德森《中國食物》、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中指出:“宋、明和前清時期,中國領先世界,茶葉由此開始影響世界聞名。19世紀的英國,同樣借助茶葉成為‘日不落帝國’。”當今世界另一茶葉大國印度的茶產業發展,最初由英國殖民者于19世紀開啟,而當初英國在印度部署茶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降低對中國的茶葉依賴,應對當時清政府試圖“以茶制夷”的貿易策略。
清末,英國曾試圖以向中國輸入鴉片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局面。為了抵抗鴉片阻止白銀外流,當時的能人賢士們提出多種策略,其中包括“以茶制夷”。直隸總督琦善,就希望通過海禁來斬斷與西方的一切貿易往來,一來可以做到杜絕鴉片的進入,二來可以杜絕茶葉和大黃的輸出。他說:“外夷土地堅剛,風日燥熱。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作為口糧,不易消化,若無大黃,則大便不暢,夷人將活活憋死。故每餐飯后,需以大黃茶葉為通腸神藥。”即茶葉對英國等外邦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限制茶葉出口可作為反擊鴉片貿易的策略。
但更多時候,茶是溫文爾雅的形象,滋潤著異國他鄉人民的生活,于他們而言也逐漸從舶來風尚成為本土風俗。日本茶道就是典型例子,茶在8世紀左右從中國隨佛教傳播到達了日本,之后在日本生根發芽,如今已經成為日本自己的國家文化。正如他們自己所言:“日本人的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繪畫,乃至文學,全都蒙受了茶道的影響。”
4、 茶文化茶旅游之困
困惑一:茶文化鼻祖為何難造茶旅圣地?
中國可謂是茶文化鼻祖,不僅是茶樹起源的中心,而且是最早形成規模產業并衍生出茶文化的文明古國。世界各國飲茶與種茶的知識最早都由中國傳入,日本在8世紀才有飲茶的記載,就連印度也是19世紀才開始規模化種茶。
但是如果現在問起茶文化圣地哪里,世界上并沒直指中國,而且就算在國內,茶文化旅游也并非是文化旅游界的熱門。我們有許多非常著名的產茶區,卻沒有令人非到不可的著名茶旅目的地品牌。
無論是生態茶園項目,還是茶業特色小鎮,其旅游活動基本可以用“茶田觀光”“茶飲品嘗”“茶葉購買”來概括。若非資源稟賦極佳的風景旅游區,很難以吸引游客前往。此外,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建筑景觀缺乏新意,所吸引的客群局限于中老年群體,難以吸引年輕的新生代消費主體。
困惑二:茶文化生活方式的核心為何在日本?
注:在百度指數以“茶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中國茶道”搜索熱度不及“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最早由中國傳入,而經過長期傳承、發揚自成一脈。注重儀式感,強調“物我合一”是日本茶道得以“自立門戶”并在世界形成較大影響力的關鍵。
注重儀式感:日本茶道規矩考究,舉手投足盡顯精致,儀式結束還有客人鞠躬告辭、主人跪坐門側相送等禮節,而這一套儀式、禮節是對“敬、和、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的具象表達,核心目的就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
強調“物我合一”:現代日本茶道空間也頗見用心:在面積不大、清雅別致的茶室,在成列有珍貴古玩、名家書畫的裝飾中,放著供燒水的陶炭(風)爐、茶鍋(釜),爐前排列著專供茶道用的各種沏茶、品茶用具。可見,茶道不止有茶,還有精美的工藝品、藝術品、精致的室內裝潢。以細致的工藝物件為承載,實現“物我合一”,強調環境之美、器物之精與精神之雅三位一體,這是日本之所以能將茶文化演繹得如此吸引人的關鍵。而這也是目前中國茶文化發展要重點借鑒的經驗。
困惑三:中國茶文化產業為何魅力不足?
泱泱五千年,煌煌一片葉。中國茶文化在今天的市場表現乏力的原因,在于傳承不夠,創新不足。突出表現于文創方面,主要為原創性低,多為淺層模仿。例如,在百度圖片中以“茶文創”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多為大同小異的風格,停留于包裝、宣傳單頁的平面設計。中國茶文化創新還需要“由外表向肉體和靈魂”走。
5、勐海古茶山的探索與實踐
2019年7月,智綱智庫深圳戰略中心團隊在西雙版納古樹茶產區考察,有機會對茶文化及其產業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度的思考和盤存。
中國的古茶從滇南傳遍九州,漂洋過海走向世界,成為聯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建立政治互信、民心相通的寶貴財富。其中,勐海是當之無愧的普洱茶原鄉。
其一,勐海是世界茶葉種植的源頭之一。以云南為中心的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所公認的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古茶樹在勐海山區可謂司空見慣,南糯山半坡寨山谷里現存著獲得專業認定的樹齡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王樹。據考證,西雙版納哈尼族、布朗族生活的地區是人類最早的茶園,而且世代繁衍生息的村寨附近都有相對集中的古茶樹群。
其二,勐海是是茶馬古道西雙版納境內的起點區域。百年的普洱茶歷史中,從清末的茶馬互市到茶馬古道的開辟,勐海不僅是滇藏茶馬古道的起點,經過普洱、臨滄等地入藏,然后銷往印度及尼泊爾等境外地區;同時還開辟了從勐海經緬甸到西藏的“茶馬海道”,撐起了百年前云南普洱茶的巔峰。
其三,勐海是現代普洱茶制茶產業的開拓者。在始建于1938年的南糯山茶廠寫下了云南現代化制茶的第一頁,隨后的勐海(原佛海)茶廠更是身負著“為振興中華茶產業”的歷史使命揭開了中國普洱茶歷史的新篇章,為普洱茶量產奠定了堅實的現代化產業基礎。涌現出一批知名的企業,其中,大益茶更是普洱茶行業的第一品牌。
其四,勐海保留著悠久而獨特的古茶文化底蘊。古茶區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原住民,在漫長茶種植、茶利用等活動中形成了茶祭、茶食、茶養、茶藝等獨特而又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據考證,世居于此的哈尼族和布朗族是最早發現、馴化、培育、利用(飲、食、醫)茶的民族之一,至今保留著傳統的茶事習俗。
勐海八大茶山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活動 | |
類型 | 內容 |
茶祭 | 勐海古茶山中,部分少數民族如今還保留有千年以來的茶祭活動,把茶視為最神圣、最圣潔的第一祭品。 哈尼族自稱為“茶的精靈”有“甫瑪突”節,主持祭祀的摩匹率眾跪在一棵選定的古茶樹下,長老面前放著酒器、燉雞、水果等祭品,長老口中吟唱著古老的祭茶歌詞,聲調顯得滄桑、古老、虔誠,神秘又嚴肅,之后開始采新茶。布朗族每年4月都會舉行“祭茶祖”活動,獻茶食、竹筐投幣祈福、雙手合十祭拜、載歌載舞。 |
茶食 | 勐海古茶山中,如今仍保留有千年前以茶入食的習慣。 布朗族酸茶,將新鮮茶葉煮熟,配上茶果汁、大蒜、辣椒、鹽、姜等,腌十多天,之后再放入竹筒,埋在土中數月后取出;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的竹筒茶,將新鮮茶葉以土罐或竹筒為載體,以火進行烘烤,之后再煮食等 |
茶樂 | 茶藝術主要為茶事活動中的歌舞、音樂等。如布朗族在茶祭活動中,會有兩個帶著面罩的男子進行舞蹈,據說,他們是天神派下來明察暗訪誰壞誰好的神,能夠保護好人,懲罰壞人。 |
茶技 | 主要為茶葉制作、茶葉泡制。制茶技藝如形狀精美印有圖案的茶磚、茶餅、茶坨等,普洱茶餅是勐海八大茶山的主要產品,茶之為餅的形態一開始只是為了便于保存發酵,但隨著工藝發展精進,茶餅也成為了一種藝術載體,如在茶餅上印刻圖案,或者將茶制作成南瓜狀、罐器等各種形狀。茶葉泡制技藝往往會與少數民族風情元素相結合,如傣族茶藝師的服飾、舉手投足有傣族歌舞的影子。 |
茶文化旅游要在物質極大豐富、信息極度透明、消費潮流迭代迅速的當今時代樹立牢固的市場地位,如下五個方法應值得有心人參考踐行:
方法一:借勢國家文化——將區域茶文化與國家茶文化緊密掛鉤,上升到國家層面找立足點
在價值方面上升到國家文化的高度,有利于地方茶文化旅游獲得更大的發展勢能,因此需要找到能夠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文化立足點。但這里說的價值方面上升,不是牽強附會而是結合地方茶文化特點聚焦國家層面茶文化價值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亮點。
具體而言,積極申請文化遺產等認證或榮譽,獲得在世界平臺上的關注。不定期、有主題且專業程度較高的主題茶文化主題活動,以及高端定制化的VIP主題康養特色體驗等。
方法二:保持原生態品質——以茶葉品質為核心競爭力,結合科技文化打造唯一性品牌
在日本兩大茶鄉的案例中,品牌打造有一個共通的邏輯:創造相對稀缺性,重新定義供需關系。例如靜岡通過兩個百分百的概念強調靜岡茶的稀缺,而宇治則通過種植、加工技術革新細分綠茶品類,這樣一來每個細分品類的供應量與大市場的需求關系被重新定義,真正實現供小于求的產品,價值也將相應提升。在國內,“冰島”“班章”走紅也有相似的內在邏輯,通過明確地域邊界的方式細分茶葉品類、品級,重新定義供需關系。
普洱古樹茶的品牌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制定評價標準,強化自身產品的稀缺性、品牌的不可替代性來實現,例如定義什么樣的茶才是正宗的哈尼古樹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鑒成功創造相對于稀缺性的案例中所采用的技術提升品質品類、認證細分產品等方法。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相對稀缺性不可憑空制造,需要有科學技術或歷史文化方面的充分依據,而非胡編濫造的炒作。
方法三: 充分“還原”茶葉自古就有的身心靈調理功能——充分演繹茶的豐富功能,打造“食、飲、養”三品合一功能
為什么總有人評價茶旅目的地對茶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不足?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一些茶文化旅游景區中,雖然打著“茶文化”的大旗,但與茶相關的身心靈體驗基本不足。
圍繞茶的“藥、食、飲”功能,結合當前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廣闊市場的康體養生。比如:普洱茶的醫藥價值早已被人們熟悉的掌握和利用,從最開始的治病良藥到日常保健養生產品,如普洱茶的祛風解表、清頭目、降血脂等功能,最常見的即是通過直接飲茶以到達功效,茶的康療價值已經不僅僅通過“飲”來實現。
通過深度挖掘傳統中醫和少數民族(如傣醫、哈尼族醫藥、佤族醫藥)醫藥養生療法,都有很多值得深度挖掘的茶療方式,結合現代人們的消費需求,形成特色的養生康療體驗產品。如源于傣族熏蒸療法的茶熏療法,便是利用熱茶進行熏蒸,不僅起到養生保健、修心養性的作用,還能達到很好的駐容養顏之效,深受女性康養客群歡迎。
方法四:挖掘本土元素——深挖當地茶文化體驗元素,“還原”奇趣特色玩法
在價值上要尋求與國家茶文化的共同點,但在旅游產品創新方面要突出極具本土特色的玩法。例如,生食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都較為少見,僅在我國云南部分少數民族茶區,泰國、緬甸等部分東南亞國家等少數幾個地方存在。將類似玩法植入茶文化旅游活動中將有效增強體驗感及吸引力。
具體如何植入?一定要注意“還原”生活細節,這就要求對本土少數民族文化中與茶相關的部分進行深入挖掘。例如“還原”茶圖騰崇拜的儀式,“還原”歷史悠久的烹制技藝、器材等。
方法五:緊跟年輕消費——關注80、90年輕消費群,結合文創打造新式茶產品
在日本兩大茶鄉案例中,依托年輕人喜歡的文創、游戲、新式茶飲產品、綠茶咖啡館新業態等方式進行衍生創新是亮點和重點。因此除了中老年客群、近產區客群外,茶文化旅游還需關注成長中的中低齡客群,如80、90后人群,以及相對遠銷區客群,如廣東等對熱衷茶文化、茶消費的地區。
根據《2018中國茶葉消費市場報告》,目前我國茶葉消費群體已突破4.9億,盡管消費人群中老齡化和產區化特征依然存在,但銷區和中低齡段消費群體比例增加趨勢已經十分明顯。若將飲茶人口的范圍擴展到新式茶飲,則消費群體有望突破6億人,而這類消費者又呈現出對優質茶飲與品牌的高粘性特征,為后續成為原葉茶消費者奠定了基礎。
(注:圖表數據來源于《2018中國茶葉消費市場報告》)
具體可綜合考慮消費偏好、消費需求、消費能力,除了在設計風格外,更要在功能方面進行創新。以下以新式茶飲、唱片茶、茶田泡泡屋為例:
新式茶飲:其創新邏輯為符合現代簡約審美即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從產品功能上看,甜食+茶葉是80、90后應對快節奏高強度工作的功能飲品;從設計風格上符合社交媒體時代拍照打卡曬圖的需求。此外,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大,可以成為古樹茶的新藍海。據統計,2017年全國綜合飲品銷售額達472億元,同比增長14.29%,預計2019年綜合飲品銷售額有望突破600億元,其中新中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500億元。畢竟“天價茶”不可能完全沒有天花板,光以“奢侈品”自居,長遠看不利于古樹茶的發展。
在具體落實層面一定要明確,新式茶飲不是簡單的奶蓋+茶,其本質是一種時尚、快捷、健康、舒適的生活方式,因此云南勐海古樹茶如果要開發自己的新式茶飲,除了產品形式時尚現代外,還需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輸出。如奈雪,會推出茶與精美茶具相結合的禮盒套裝,這其實是精致生活方式依托于文創精品的表達。
“唱片茶”的創新邏輯:用年輕人喜歡的功能,支撐起年輕的“靈魂”。唱片茶的亮點功能是,與現在人手一臺的智能手機中普遍配備的NFC科技相結合,打造“靠茶餅就可以聆聽云南民歌”的特色體驗。新奇的玩法+傳統原真的個性音樂,同時迎合80、90后年輕群體“數碼一代”“個性一代”的風格偏好。
茶田泡泡屋: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必然少不了精品住宿,但“影樓式”的民宿已難以吸引“喜新厭舊”、“個性張揚”的80、90后年輕消費群體。那到底該怎么創新,才能跟得上年輕人喜好的變化?茶田泡泡屋的邏輯是依托自然、親近自然。自然,是永遠的時尚,自然體驗永遠新奇。此外,茶田泡泡屋的點狀式建筑與生態保護也相協調。云南勐海古樹茶所處的環境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類似茶田泡泡屋的點狀空間創新是精品住宿不錯的選擇。
*本文作者:智綱智庫深圳戰略中心趙芯、黎琴,智綱智庫深圳戰略中心是王志綱工作室的“精神延安”,歷經多年理論與實踐的積累,以區域與城市、泛地產、文化旅游、企業發展等領域的戰略策劃為核心陣地,獲得客戶的廣泛好評;除此之外,在新經濟、新產業、新平臺等前沿領域進行探索。目前,深圳中心以戰略策劃、企業咨詢、營銷顧問、專題培訓四位一體進行延展,全力推動政府、企業與項目業務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