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忽如一“夜”春風來,“夜經濟”火遍中國大地,“燈光下的潛力”成為熱議話題。記者調研發現,一年間,隨著新“夜”態不斷涌現,夜間服務保障更完善,不少城市“夜經濟”發展正在進入“2.0版”。
“夜經濟”火了,“夜中國”亮了
成都寬窄巷子里,人們一邊享受火鍋的熱辣,一邊欣賞精彩的川劇變臉;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身著唐朝仕女服飾的“真人不倒翁”衣袂飄飄、舞姿蹁躚,吸引游客駐足觀看;長沙解放西路,“夜妝師”忙著為參加夜間社交活動人群提供化妝服務……
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說,夜幕降臨,生活才剛剛開始。
滴滴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大城市商圈夜間出行需求猛增,夜間平均呼單數顯著上升;據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監測,2019上海購物節期間,全市100家重點商業企業實現營收188.61億元,其中晚7點后的夜間營業額同比增幅達22.6%。
隨著各類新“夜”態不斷涌現,不少城市逐漸擺脫“夜經濟”就是餐飲小吃、鬧市經濟的傳統思路,逐漸形成購、食、宿、文、娛、健、養等多元化夜間消費市場。
燈光秀、音樂live、沉浸式互動體驗展……新年將近,一系列“腦洞大開”的夜間文化活動在北京各大商圈接連上演。北京大悅酒店副總經理孫韻楚告訴記者,酒店將聯合西單大悅城,在31日推出“跨年不眠夜”主題活動,屆時消費者可參與室內尋寶游戲、電音狂歡派對等多個體驗項目,商場還將與彩妝品牌合作,為顧客量身定制跨年妝容。
在上海市徐匯區,漫步在“武康庭”或“永平里”,藝術畫廊、花店、時尚生活館等特色小店和老城建筑融為一體,沿街商鋪光線柔和,音樂舒緩,主打“靜、雅、柔”的多業態復合式“夜經濟”,打造屬于都市人的“慢生活”。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研究員陳麗芬表示,隨著各地對“夜經濟”認識逐漸深入,衍生出頗多不同主題、各具特色的夜間經濟形態,供給端亮點頻現。
拒絕“貓冬”,北方“夜經濟”持續升溫
由于氣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如何發展“夜經濟”一度成為困擾不少北方城市的難題。而記者近期前往部分北方城市調研發現,盡管正值隆冬,各地“夜經濟”發展卻絲毫沒有降溫。
蜿蜒起伏的山丘景區,中式風格的山間建筑……今年“十一”期間,一座名為“這有山”的室內文旅小鎮亮相長春,能吃能逛能拍照,還可以看演出、做手工藝品,“這有山”一開業便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勝地”。
長春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往年由于天太冷,晚上很少出門。自從“這有山”開業后,自己和家人幾乎每周都要來一次。“從沒想過室內也能‘旅行’,吃喝玩游一網打盡,老人孩子都喜歡來。”
長春這有山文旅商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呂興彥介紹,開業近3個月來,“這有山”工作日和周末日均客流達到1.5萬和3.5萬人次,其中夜間客流占一半以上。
巧做“冷”文章,劣勢也能變優勢。進入冬季,不少北方地區紛紛依托冰雪資源發展夜間經濟。哈爾濱打造冰雪“琉璃之城”;沈陽舉辦“彩燈嬉雪節”“冰上龍舟大賽”等活動;烏魯木齊推出“滑雪+夜市”“滑雪+溫泉”等特色夜游產品……
陳麗芬表示,各地發展“夜經濟”基礎不同,北方城市只要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稟賦優勢,“冷資源”同樣可以迸發“熱效應”。
服務“不打烊”,夜間管理更精細
旺盛需求之下,一系列促進“夜經濟”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北京出臺13條具體措施,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上海設立“夜間區長”“夜生活首席執行官”;成都出臺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行動計劃;西安提出構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國際化”西安夜游經濟……
火熱“夜經濟”對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不小考驗。如何解決百姓夜晚出門的“后顧之憂”?記者調研發現,過去一年來,各地不斷完善城市服務保障,夜間管理越來越精細、貼心。
沈陽12月上線動態巴士服務項目“滴滴公交”,將傳統巴士與共享約車相結合,公交車不必按固定站點運營,滿足市民夜間便利出行需求;長沙市天心區成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通過設立“夜間管家”、開通“夜經濟”公共服務熱線等,及時協調處理各類問題,為夜間消費活動提供保障……
政府“賣力”做好服務,商家也在積極行動。在上海靜安區大沽路,不到500米的街道上,集聚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家商戶。過去由于商居關系緊張,這里最高月投訴曾超過百件。關鍵時刻,商戶成立“自治委員會”,制定公約、自我管理,每晚11點自覺結束外擺位,降低噪音,成為和諧商居關系的模范。
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指出,隨著一些城市“夜經濟”發展進入“2.0版”,發展“夜經濟”不僅為了刺激消費,更代表城市夜生活的文化和魅力。在鼓勵更多夜間新業態的同時,也要完善配套設施,平衡民眾訴求,重點打造形成產業生態的夜間經濟新地標。
*本文來源:新華網,作者:王雨蕭、周蕊、段續,原標題:《這一年“夜經濟”火了,新“夜”態潛力持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