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多次危機起伏后,海航集團迎來一個新的節點:破產重整。
海航集團官方微信1月29日發布聲明稱:
2021年1月29日,我集團收到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出的《通知書》,主要內容為:相關債權人因海航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申請法院對集團破產重整。
截圖來源:海航集團官方微信
海航曾經一度狂奔突進的擴張時代,由此也算真正落下帷幕。
一個重要細節是,在1月26日海航集團新一屆黨委委員中,海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原黨委書記陳峰落選,同時顧剛當選新一屆海航集團黨委書記。
顧剛是去年2月底成立的“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組長,該工作組主要為處置海航集團風險,在上述的破產重整中扮演關鍵角色。
顧剛近期提到,海航風險處置方案在多方努力下,正在逐步落地,但未來工作依然面臨艱巨困難、壓力和挑戰,風險巨大等。
海航,前路如何?
海航“冒進”壘高風險
海航30年來狂飆突進式的擴張,離不開政策紅利與資本運作。
1988年,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的設立。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省份,隔瓊州海峽與大陸相望,交通,一度是阻礙這里發展的最大瓶頸。
第二年,海南省政府批準設立海南省航空公司,啟動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海航誕生。
1992年,海航向政府申請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為國內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并成功募集資金2.5億元。之后,海航將這筆資金作為信用擔保,又向銀行貸款6億元,借此購入2架波音737飛機。轉年5月,海航旗下第一條航線“海口—北京”開通,海航也正式“起飛”。
圖片
此后,海航又先后獲得索羅斯2500萬美元投資、首期30億元私募基金、登陸A股后的數輪融資,推動企業發展,也借此“躲”過三大航重組并購。同時,龐大的資金規模也幫助海航在此后眾多危機中活下來。
其由單一主體業務擴展到航空、實業、旅游、物流和資本等五大產業板塊,憑借海內外并購布局筑起一個號稱萬億的商業帝國。資本杠桿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之后命運走向的伏筆也由此“種下”。
其中,地產板塊是海航資本“造血”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海航規模迅速擴張的十幾年間,從未停止過“圈地”(包括人工造島)。隨著土地儲備的逐年增值,海航憑此資源進行的一系列融資得以完成。
對于海航集團資產質押與擴張背后的運作邏輯,《南方周末》曾嘗試進行還原:將購得土地注入上市公司形成巨額凈資產,隨后將規模劇增的上市公司股權進行質押貸款;與此同時,該土地相關房地產項目,又可通過開發貸款形式再向銀行獲得融資;此后,再將融資所得資金注入旗下其他上市企業,迅速擴大公司資本規模與實際出資額,再以此展開新一輪并購,并質押股權獲得新的融資……
憑借一根“杠桿”,撬動自身資金規模和商業版圖“滾雪球式”地壯大,是海航資本運作的精髓所在。但另一邊,“海航模式”也為商業帝國的傾塌埋下隱雷。
2016年,是海航在海外并購最瘋狂的一年。這一年,海航及旗下公司分別以60.67億美元收購英邁、以64.97億美元收購希爾頓25%股權、以99.95億美元收購C2。在2016年十大海外并購案中,“海航系”占據了其中三席。
半年后,危機開始顯現。2018年1月,海航旗下多家子公司共同投資開發的三亞新機場填海項目因“涉嫌違法用海”,被國家海洋局暫停審查其用海預審申請,并面臨著空前嚴厲的環保監督問責。土地、股權等質押融資的資本運作越來越難。
昔日的商業巨頭海航,一夜之間陷入“資難抵債”的高額債務危機。
賣賣賣,危機難解
2017年6月,是海航的一個關鍵節點。彼時,銀監會要求各大銀行對海航、萬達等多家積極海外并購企業的境外投資借款進行風險排查。
這之后,有了萬達出售旗下13個文旅項目、77家酒店的“震撼”動作,其中降低風險的意圖也不難發現。
而發生在海航身上的動作更顯密集。據媒體公開報道,海航及其子公司將15家上市公司股票進行質押,金額超過240億美元,同時其旗下喜樂航本擬以4.15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司GEE34.9%股權的計劃也“流產”;另外,海航此前在香港收購的多宗土地傳出被銀行拒絕續貸的消息,只好以企業拆借和設立高回報投資基金方式,以維系資金鏈并吸引外部投資者入股,以及海航系旗下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項目,當時也被券商機構們列入“黑名單”等。
海航集團的融資“蜜月期”伙伴已逐漸“變臉”,推高了其資金或債務危機。
海航集團的高負債風險在2017年11月初被更多暴露。彼時海航集團發行了一筆期限為363天期的美元債,發行利率為8.875%,相較于三年前高出近3%。這筆高息融資被認為是海航集團資金短缺的最新跡象。
20余天后,海航集團公布了其核心財務數據,包括2017年1月~11月末預計借款余額6375億元。
再之后,國際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宣布,將海航集團的信用評級從B+降至B級,其擔心海航“即將有大量債務到期且借貸成本上升”。
債務危機已然直接。
更添意外的是,2018年7月,海航董事長王健意外離世,此前一度被邊緣化的陳峰“出山”重掌海航,隨之就是人事更迭,陳峰將兒子任命為海航集團CEO、進入董事會,并任命侄子陳超為海航集團首席投資官。
海航集團的節奏從“買買買”也更多開始變為“賣賣賣”,從此前的持續性擴張轉為全面收縮,重提回歸航空主業,從原有的七大業務“瘦身”到僅有航空板塊。
一度號稱萬億資產的海航集團,其債務情況卻一直多有“迷霧”。
參考海航集團的發債報告,截至2019年上半年,其待償債務達7039億,其中1731億短期債務需要在一年內償還,但海航集團手頭非受限現金已縮水到406億元,于債務來說屬“杯水車薪”。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底,海航雖甩賣掉了3000多億元的資產,但仍不能填補巨大的財務漏洞。
2019年底,陳峰在新年獻詞中表示,我們堅決處置資產,六種方式并舉,全力自救,想方設法兌付公募債和投資理財產品,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動性風險的決勝之年。”
2020年成為關鍵一年,但被疫情現實“潑上冷水”。疫情影響下,航空業成為受創最嚴重的領域之一,這加劇了縮身聚焦航空主業的海航集團的危機。
執惠曾有統計,綜合2020年前三季度數據,東方航空、海航控股、中國國航、南方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六大航司虧損總額超過429億元,平均降幅約623.84%。其中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控股去年前三季度虧損156.27億。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寶春今年初曾提到,2021年全球航空業將恢復至2019年的54.8%。由此參考,全球航空業受創之嚴重,以及復蘇之緩慢。
而早在2020年2月底,國內疫情呈爆發態勢時,已成為影響海航集團命運的的另一個節點。
彼時,海航集團官網發布消息提到,海南省政府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派出專業人員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簡稱“聯合工作組”)。聯合工作組將全面協助、全力推進本集團風險處置工作。
海航集團還表示,自2017年末爆發流動性風險以來,在各方支持下,海航集團積極開展“自救”,但未能徹底化解風險。受2020年初疫情疊加影響,流動性風險有加劇趨勢。
在聯合工作組中,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剛擔任組長,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任清華擔任常務副組長。
海航集團的風險或危機化解,進入新的階段?
新大幕拉開,如何走向?
從去年2月底到今天(1月29日),上述聯合工作組已成立近一年,海航集團也給出了最新走向:破產重整。
1月29日,海航集團在其官方微信發表聲明稱:
2021年1月29日,我集團收到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出的《通知書》,主要內容為:相關債權人因海航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申請法院對集團破產重整。
我集團將依法配合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積極推進債務處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確保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
海航集團還有更多頗有意味的新動向。1月26日,海航集團公告確認了新一屆黨委成員,由王貞、包啟發、劉璐、許惠才、李先華、李維艱、顧剛、魯曉明、廖虹宇9人組成海航集團第二屆黨委班子,其中顧剛當選新一屆海航集團黨委書記。
截圖來源:海航集團官網
這也意味著,海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原黨委書記陳峰落選新一屆海航集團黨委委員。
海航集團的新大幕也就此拉開。海航能重生嗎?
參考航旅圈報道信息,其提到,海航集團申請破產重整,是建立在上述聯合工作組摸清海航底數的基礎上決定的,該聯合工作組進駐后,花費數月時間對海航集團及旗下兩千余家企業的資產、負債、關聯往來等逐一核查,理清了整個集團的資產底數、管理結構、股權關系和債權關系。聯合工作組發現,目前海航的債務規模比此前披露的要大得多,可以說已到資不抵債的程度,因此認為“破產重整”是解決海航債務問題的唯一可行路徑,通過這一方式才能嚴格的在法律的制度下,確保所有債權人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最終目標是希望海航集團通過重整程序重生,債務逐漸清償,業務能夠持續,從而保住更多員工的飯碗。
不過,風險的化解也不容易。
海航集團官方微信顯示,在1月25日海航2021年度第5周安全生產經營例會上,顧剛提到,海航風險處置方案在多方努力下,正在逐步落地,但未來工作依然面臨艱巨困難、壓力和挑戰,風險巨大。面臨風險依然嚴重,不能盲目樂觀,要以敬畏之心、警惕之心、奮發之心,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腳踏實地推進各項工作,有序推動風險化解。
新海航最終將以怎樣的面目出現?一切還待解。
(部分信息綜合自南方周末、航旅圈、大摩財經等,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