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紅色旅游近來廣受歡迎,東至上海、嘉興,西抵延安、遵義,游客希望在穿越時空的體驗中,重緬時代之崢嶸。
中國各省市都有許多紅色景點,只是越容易接觸到的,也越容易被忽視。在你身邊的,或許驅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參觀的紅色景點,至少有三個以上。但礙于偏見,從前國人對其印象,往往是說教刻板和游玩荒漠。
紅色景點大多位于革命老區,有許多自然風光與歷史遺址,未受旅游開發沖擊。所以,旅行社大多采用“夾帶紅貨”的方式,將紅色旅游景點與當地知名旅游地標組合推廣。例如“長沙+韶山+黃龍洞+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玻璃棧道+鳳凰古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黃洋界+五龍潭+廬山+美廬別墅雙臥”“貴州遵義會址+黃果樹瀑布+荔波大小七孔+鎮遠古城+西江千戶苗寨”等跟團游產品。
由此,就串連起了一條與時俱進、寓教于樂,覆蓋老中青三代的熱門旅游路線。
數據顯示,過去10年,已有40多億人次選擇“紅色旅游”。
紅色旅游正悄悄出圈,然后驚艷所有人。
建黨百年,一呼百應
紅色旅游正當時
3月28日,開行于四川成都站的“熊貓專列”首發特別紀念版啟程,以“重走紅色之路”,緩緩駛向革命圣地遵義。隨后,這趟特殊的旅游專列,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平臺上,引發了熱議。
打麻將、唱歌等影音娛設備一應俱全,網友們紛紛評論“這還是我認識的紅色旅游嗎?”
事實上,“創新性發展”的觀念,一直貫穿于紅色旅游的規劃始末。
自2004年以來,中辦、國辦先后印發三期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制定發布了包含300處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在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的統籌協調下,推出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旅游產品和服務。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要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其中,紅色旅游的創新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因為在思政教育、資源保護和經濟帶動等方面所表現出的作用,紅色旅游日益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和肯定。習總書記曾明確要求:“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目前,據統計,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開放率接近94%,場館總數超1600家,“十三五”時期平均每年推出革命文物展覽4000余個;
東中西部經典紅色景區已超過300個,去年紅色旅游在國內旅游市場中維持11%以上的市場份額。
2020年我國中央財政支持紅色旅游景區建設資金高達60億元。紅色旅游景區在規劃、建設、運營過程中,愈發強調注意結合游客需求進行創新發展和提升,研發游客喜愛的產品形態和活動方式。
可見,紅色景點游覽和革命文物展示展陳已經漸成體系。
隨著人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相關項目建設的不斷推進,紅色旅游的市場熱度將持續升溫。恰逢我國建黨100周年,紅色旅游已然為今年出游的主旋律定下基調。
市場擴大化,受眾年輕化
星火何以燎原?
全國紅色旅游資源的不斷擴充,使得越來越多的革命歷史正在與人們的精神生活相接。單從2014年到2019年,每年參加紅色旅游的人次,就從1.4億增長到了14.1億。
據《2021清明及“五一”假期紅色旅游報告》,關注度較高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中,排名第一的是遵義(遵義會議遺址,長征歷史),緊隨其后的是古田(古田會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平山(西柏坡景區)等。
許多紅色景點成為人們出游的新晉打卡地。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里,都有好友曬過橘子洲頭的偉人塑像。
紅色旅游,正在逐漸開辟它獨有的“網紅化”之路。
而文化產業評論發現,《報告》中另一組更值得關注的數據是紅色旅游客群的變化。“年輕化”趨勢最為搶眼,其中“00后”客群的增速最快,同比增幅超過630%。飛豬平臺上,“95后”和“00后”游客占比近50%。
從市場擴大化、受眾年輕化的現象去分析,在紅色旅游星火燎原的背后,主要有兩大推動因素:
一方面是需求側被激活,歷年來的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喚醒了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而紅色旅游景區就是這種情懷的最佳抒發地。
以去年8月的抗戰電影代表作《八佰》為例,其歷史背景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隨著影片的熱映迎來了超以往兩倍的客流量,景區不得不實行參觀預約制和限流制,每天僅開放2500多個名額。顯然,相關題材影視佳作的引流效果,遠超大家的想象。
另一方面是供給側更完善,一些超大型紅色文旅項目,在革命老區加速落地。
2019年4月,中國首個紅色主題萬達城在延安啟動,項目占地128公頃,總投資120億元;集愛國主義教育、民俗文化體驗、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預計今年6月開業。
這個相當于故宮近兩倍,可以遠眺寶塔山的紅色文旅項目,涵蓋紅色小鎮、軍事樂園、冰雪樂園、紅色劇場等內容,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還以“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奮斗精神”“走近大國重器、感受中國力量”“體驗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三大主題為要旨,正在遴選各地上報推介的“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
文化產業評論為大家整理了全國部分省市已經推出的紅色旅游線路,如下表:
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意在讓廣大游客深刻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和革命精神力量;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建成了一批批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品牌矩陣日臻完善,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盡管紅色旅游產品逐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但由于我國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為零散,所處地區經濟起步較晚,智慧化程度不高,所以,部分旅游目的地對景區運營的駕馭能力依然十分有限。
因而,為了緩解紅色景區各自為營的模式以及閉塞陳舊的現狀,當前紅色旅游的發展,應該與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等領域凝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開拓更具想象力和影響力的市場空間。
“紅色”感召市場,“綠色”拓展市場
“彩色模式”更接地氣
過去十年,國內紅色旅游大多打出的是傳統游覽型產品組合牌,各景區幾乎都是紀念碑、故居與紀念館構成,市場同質化問題非常嚴重;觀光內容也大多為靜態陳列和多媒體展示。旅游者在參觀過程中無法與紅色內涵產生共鳴。
縱觀世界其他國家的經典“紅色旅游”景區,留給游客深刻印象的,絕不止于歷史遺址。如法國諾曼底地區的青翠牧場和深藍大海,吸引了無數游客神往;
還有“美國國立二戰博物館”,被譽為重新定義歷史博物館體驗的領導者。它利用技術講述二戰歷史,以多媒體影音、互動式空間、場景復原等手段設計沉浸式游覽,被全球排名第一的旅游評論網站列為美國第四、世界第十一受歡迎的博物館。
誠然,國內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轉化和開發,還需做出不小的突破和嘗試。紅色旅游的充分發展,需要完成從“自有”向“自覺”的轉變。
要塑造更多紅色旅游資源和紅色文化IP,在于特色內容的精煉和產品結構的豐富。當下,國內不少紅色旅游目的地正在圍繞革命遺址與紀念館觀光,嘗試啟用“紅色+彩色”模式,整合協調區域內其他資源,差異化運營景區品牌。
與綠色生態的有機聯動,將重新定義紅色旅游的戰略方向。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近年來以“紅色文旅 綠色產業 古色瑤鄉”宜居宜業宜游的模式為發展主力,并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深度融合,有效推動了當地民生改善,助力貧困縣脫貧摘帽。
“紅色旅游滿足了人民出門旅游的需求,也滿足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還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舉例,“比如說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平山縣,依托紅色旅游發展農家樂、采摘園、旅游商店等,解決了8萬多人就業,增加了群眾收入。”
與“日常底色”的和諧疊加,加深了紅色旅游與人們美好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武漢的紅色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等地,合唱快閃、史詩朗誦、文藝演出等主題活動的舉辦,吸引了不少市民群眾;而角色扮演、沉浸式等創新體驗模式,則成為了Z世代游客的新選擇。
與黑色科技的活化應用,賦予了紅色旅游別樣的數字魅力。陜西旅游集團《延安保育院》推出的歷史舞臺劇,以及北京朝陽藝術館中的《“五里橋談判”沉浸式情景體驗課堂》,借助技術元素打破時空限制,以沉浸式全息影像和情景體驗,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讓紅色文化“活過來、動起來”。
結語
顯然,紅色旅游正逐漸走出固守的困境,將“文化共振”的主動權,再次交回到大眾手中。實際上,只有當紅色旅游進入了新的時代語境,擁有了親民的姿態,具備了精神消費的氛圍,才能吸引到市場和受眾關注的目光。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原標題:《14.1億人次出行,紅色旅游悄悄出圈,這次會驚艷所有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