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新文旅時代中,正在出現新的關鍵組成元素,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是為代表之一。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這也是與此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新的重大國家戰略相契合,以及進一步的落地之舉,其背后還對應著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文旅產業升級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等多重要義。
不過,黃河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都是宏觀命題,如何將這一命題有效拆解?這其中涉及黃河文化符號或文化IP的凝練構建、沿黃九省(區)的更深度協同合作,以及黃河文化節點城市的單點突破提升,從而在點、線、面上形成一個有效銜接載體。
新重大國家戰略背后的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已被抬升到一個很高層面。
早在2019年9月,國家高層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國家高層同時提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根,指的是中華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魂,是說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價值觀念和黃河文化一脈相承。其將黃河的保護和治理提高到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
這意味著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也與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會有更多的連接,在弘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推動文旅融合的情境下,顯現迫切必要之義。
這在之后的一些綱領性文件中也有表現,黃河文化的走向有了更進一步系統化的規劃。
今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近期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也再有提及,包括到2025年,大運河、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相關重要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利用,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綜合效益有效發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水平顯著提高。
這里其實要回到一個基本面,黃河文化到底是什么?
黃河發源于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等9個省級行政區域,注入渤海。黃河流域是幾千年中華民族主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中心和重心所在地,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之根和源頭。
公開信息顯示,黃河流域考古發現眾多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代表性的包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這里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
黃河文化的源遠流長,深厚而豐富的內涵,使其獨特、鮮明的價值和特點,更為凸顯。
在十四五規劃中有個信息細節,除了黃河文化旅游帶,還提到要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兩條河都涉及旅游帶,但兩者之間描述的差別在于,黃河著重提到文化,以及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這在于黃河流域厚重文化既深植于人文景觀中,比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西安古城、洛陽古城、開封古城等,還有突出的自然景觀,包括瀑布、雪山、湖泊、濕地、草原、森林、荒原等豐富等地形地貌,分布于沿黃九省(區)中,既有差異化或獨特性,也顯現豐富系統性。
這使得黃河的文旅融合發展具備相對更突出的基礎條件。
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張輝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曾提到,長城、長征、大運河和黃河四個文化公園建設,形成了一個帶狀的文化村,其中最有影響力、最容易打造成有文化目的的旅游體系的是黃河。黃河文化的旅游帶建設是重構中國有文化目的的旅游體系的一個關鍵點,它將成為中國有文化目的旅游體系的主戰場。
他還提到,如果圍繞黃河文化及其旅游帶的各種不同文化圈挖掘,中國有文化目的的旅游體系就形成了一個基礎、一個概念。原因在于,黃河是我國帶狀旅游的重要代表,在我國旅游空間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自然角度來說,黃河是我國兩大主要水系之一,水系、山勢景觀十分豐富,眾多的景觀分布在這個流域中,從歷史角度來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詳地和生息地,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帶的具體體現。
他認為,從世界旅游發展的基本趨勢看,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是兩大市場主題。文化旅游依賴于歷史文化,自然旅游依賴于生態環境,一個地區擁有這兩類資源的一個,就具備了旅游發展的基礎。而黃河流域同時擁有了這兩個很重要的資源,所以它理應能成為中國有文化目的的旅游地。
宏觀命題下如何“黃河大合唱”
站在更高角度來分析,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至少會有多個高層級的意義或價值,一是其將部分重構和升級國內文旅產業的供給體系,推動文旅產業發展;二是其對黃河文化旅游帶沿線區域的文旅供給體系、文旅產業升級發展等,也有重構之義,并促進這些區域的產業轉型、社會經濟發展;三是形成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新載體或新標志物,對中華文明的輸出,以及推動入境游發展,也有助益。
客觀來說,黃河文化旅游發展確實進入了一個利好疊加的語境中,但這也是一個宏觀命題,頂層設計、框架雛形已不缺,但如何將其落地生效,依然面臨不少挑戰,還需諸多探索。
在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指導,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主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三門峽市政府、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執惠支持的2021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創新大會上,多位專家嘉賓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樣觀點。
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游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指出,當前黃河文化旅游產品存在三個問題:有黃河文化缺想象空間、有旅游觀光缺消費場景、有歷史故事缺體驗內容。
曾博偉認為,有效解決這三大問題,首先需要塑造各省獨特的黃河文化旅游形象,這是激發旅游欲望的前提;再者,要呈現黃河文化旅游符號,活化利用文化遺產,使游客可知、可感、可消費,重構文化旅游信息,從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豐富黃河文化旅游體驗,實施統一的黃河文化旅游標準,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節事活動。最終形成“黃河文化的想象—旅游的體驗—故事的回味—精神的升華—口碑的宣傳”這一消費閉環。
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問題的解決會落歸到核心點之一,即沿黃九省(區)如何在個體的黃河文化旅游發展中找到各自的突破點,又能形成一個利益協同互促的共同體,合力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發展的高點。
沿黃九省(區)的合作其實早已開始,并延續至今,但依然還有更多可探討進化的空間:
1992年,原國家旅游局把“黃河游”列為向國際旅游市場推廣的重點旅游線路。當年4月,由原國家旅游局、河南省政府主辦的“黃河之旅-中華民族之魂”精品旅游線路首游式暨首屆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目前這條以黃河為主線、黃河文化為內涵的黃金旅游線路已享譽海內外;
2010年5月,由三門峽市發起,聯合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陜西省西安市、渭南市,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等三省八市攜手成立了“黃河之旅”旅游聯盟,發布了《“黃河之旅”旅游聯盟成立宣言》,提出了共同構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共同塑造區域旅游品牌、共同推介精品旅游線路、共同打造區域旅游信息交流平臺、共同開展旅游市場營銷、共同搞好區域旅游招商、共同實施“黃河之旅”旅游聯盟互訪計劃、共同建立人力資源交流機制、共同推動區域無障礙旅游、共同營造良好旅游環境等十項行動計劃,開啟了黃河旅游區域合作的新路徑;
2011年5月,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九省(區)旅游部門在三門峽共同簽署《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倡議書》,成立“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形成了沿黃九省(區)“9+1”旅游合作機制,標志著中國最大的區域旅游合作體的正式成立;
2012年5月,“中國大黃河旅游十大精品線路”發布,每條線路均依次貫穿黃河流域九省(區),標志著“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的合作更加具體,大黃河旅游的概念更加明確;
2013年5月,大黃河之旅旅游聯盟開始由政府間合作轉入到旅游企業合作的新階段;
2014年5月,沿黃九省(區)黃河智慧旅游品牌建設啟動,成立了沿黃九省(區)全媒體旅游宣傳聯盟、中國黃河旅游市場推廣聯盟,推動媒體與旅游界的協作與互動;
2016年5月,沿黃九省(區)旅游部門在三門峽,發布“黃河旅游目的地城市共建宣言”,并啟動了 “九省聯動·十萬游客游黃河” 旅游目的地共建項目;
2020年9月,全國首家黃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數據)中心成立,將為沿黃九省區文化旅游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建立了首個“老家河南·智游黃河”旅行館和黃河TPI指數實踐應用等。再到近期第27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游節舉辦,進一步推動該文化旅游節成為目前黃河流域舉辦時間最長、影響最大、層次最高的以“黃河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慶活動。而上述的2021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創新大會,也進一步推動沿黃九省(區)在黃河文化旅游合作創新發展中,尋求新的路徑。
再到近期第27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游節舉辦,進一步推動該文化旅游節成為目前黃河流域舉辦時間最長、影響最大、層次最高的以“黃河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慶活動。而上述的2021黃河流域文化旅游創新大會,也進一步推動沿黃九省(區)在黃河文化旅游合作創新發展中,尋求新的路徑。
長年下來,黃河文化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在區域協同上,已具備了不錯的基本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加速文旅融合,新業態、新客群、新產品等構建的文旅新消費背景下,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會有新的機遇點,也面臨新的挑戰,沿黃九省(區)接下來如何創新協同,會是一個新命題。
從“面”上來說,黃河流域目前還沒有形成認知度高的文化符號,或可統領性的文化IP,也即還欠缺對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黃河文化的精華的凝練體,這某方面可能會影響黃河文化的價值的呈現。尤其在建設具備國際屬性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的過程中,這個文化符號或文化IP的構建,重要度和迫切性都頗高。
再從“線”的角度來分析,沿黃九省(區)一脈相承,但各自的自然和文化的資源不同,以及各自的文化傳承保護和開發等邏輯、路徑等也有差異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層、文旅核心物。如果要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這必然涉及跨多個行政區域的協同合作,接下來如何進行一個可行的頂層設計,并考慮建立一個更高層級的綜合協調機構,形成新的利益協同互促機制,協調和統籌整個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或也需要著重考慮,這樣促進各區域形成“線性”合力。
點,依然也不可繞過,具體到沿黃九省(區)的各個城市,尤其黃河流域的重點城市,比如河南的鄭汴洛區域、三門峽、濟源、焦作等,這些黃河文化節點城市,在某一個或某一類黃河文化中,具備代表性,并已打造形成一些差異化的文旅項目,乃至黃河文化旅游的產品供給體系。這些黃河文化的重要節點如何串成線、組成面,也將是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的部分主要落點。
在曾博偉看來,沿黃九省(區)肯定是協作的,但客觀上也存在一些競爭,如何在黃河這個大品牌之下,衍生出一些子品牌或細分品牌,且又符合黃河主題,確實是一個較大問題。其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一個契機,在這個載體上各省區的協作會更緊密,而且也會得到國家層面的更大程度支持。
未來,黃河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在點、線、面的橫向、縱向強化合作發展,才能促進奏響新文旅時代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