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據各大新聞媒體報道,截至7月30日10:00,從發現成都一家三口感染新冠到湖南株洲本土確診,兩天時間內相繼確診了多例張家界相關病例,而他們中一部分人的軌跡交點指向了同一個地方——張家界“魅力湘西”劇場。
盡管從傳播鏈追溯來看,本次張家界的疫情與南京祿口機場有密切聯系,但是7月22日晚“魅力湘西”劇場有超過2000名觀眾觀看了該場次演出,按照目前的傳播速度來看,中國青年報認為張家界與南京或已形成了雙中心的傳播態勢。
圖源:中國青年報
7月28日湖南省疾控中心發布緊急提醒,7月17日以來有張家界市旅居史的人員主動報備并做核酸檢測。隨后,29日晚,張家界市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疫情防控專題新聞發布會,并宣布從30日上午起,張家界市所有景區景點關閉。
7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針對當前張家界的疫情態勢緊急部署了疫情防控工作,指出張家界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要在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的領導下,指導魅力湘西劇場及其他文化和旅游經營場所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后續工作;汲取經驗教訓,舉一反三,堵塞其他疫情防控漏洞,補齊短板。
此前,7月5日,魅力湘西官方微博發布常態化演出公告,以每日4場演出的頻率迎接熱鬧的暑期市場?!稄埣医?魅力湘西》(以下簡稱《魅力湘西》)的演出可以說才登場就又臨落幕。
所以《魅力湘西》到底是什么樣的演出,以至于各大旅行社和導游“強烈要求”其恢復常態化演出?《魅力湘西》過后,文旅演出市場再一次迎來風波,那么演出應該走向何處?演藝產業又該做出怎么樣的對策?這倒是值得討論一番。
《魅力湘西》:山水實景演出的發家路徑
暫且不論疫情防控問題,單從旅游來說,歌舞表演《魅力湘西》的確是張家界的旅游名片。張家界以名勝風景聞名,所以白天旅游團一般會安排“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張家界大峽谷”“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風景景點。
《魅力湘西》則填補了夜間的空白,于是旅行團套餐內都會含有表演門票或者將《魅力湘西》作為推薦項目。這也是為什么魅力湘西官微每次都會用“根據各旅行社客戶及導游朋友的強烈要求”等字眼。
《魅力湘西》的火爆程度是肉眼可見的。根據湖南衛視《午間新聞》7月21日播出的新聞報道來看,現在正值暑期旅游旺季,《魅力湘西》的觀演人數基本場場爆滿。
《魅力湘西》是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打造的大型歌舞表演。最早開發于2000年,那時候整個表演還屬于小劇場演出,表演場地也只是在200-300人容納量的酒店會議室。此后,《魅力湘西》演出的升級和它的場地一樣,越做越大。
2004年,劇場進一步擴大,規模達到了600座。
2005年,“魅力湘西大劇院”開業,能夠容納上千人。
但最關鍵的轉折點是2008。據《魅力湘西》創始人楊吉紅的采訪,2008年隨著奧運會的舉辦,中國的旅游市場呈井噴態勢,盡管在張家界演藝界小有成就,但是楊吉紅卻面臨止步和擴張之間的抉擇。在“出門”學習完《宋城千古情》《印象劉三姐》《麗水金沙》等一眾國內優秀演藝產品之后,他下定決心將湘西文化演藝做到世界級。
于是《魅力湘西》不僅做了大規模的節目升級,并且投資上億籌建文旅綜合體“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其中,演出劇場能夠容納2800人。
表面上看,《魅力湘西》的發展似乎是一個非常勵志的創業故事:楊吉紅回鄉創業,白手起家,把《魅力湘西》做到張家界文旅名片。
但奇怪的是,據企查查公開的企業資料,《魅力湘西》承辦單位魅力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人員和受益人中均無楊吉紅本人,目前的實際控股人為吳向東,并且受益股份為90%。
來源:企查查
事實上,2015年以前,楊吉紅一直是張家界魅力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原名為“魅力湘西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一,2015年4月退出該公司,保留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然而就在4個月后,楊吉紅不再擔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此后,楊吉紅與魅力文旅沒有直接關系。
楊吉紅與魅力文旅公司之間發生了什么?為何他自己白手起家創立的項目如今卻不再受益?或許可以從2015年的一份合同糾紛的法律判決書中看出端倪。
2015年,一份合同糾紛法律判決書提到:2010年6月18日,魅力湘西公司(現在的“張家界魅力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與楊吉紅簽訂《張家界魅力湘西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承包經營合同》。約定將公司承包給楊吉紅經營,承包期限為9年7個月,即從2010年6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0日止。協議簽訂后,楊吉紅按協議約定承包經營演藝項目(即《魅力湘西》)。
然而僅過5年,楊吉紅與魅力湘西公司簽訂《張家界魅力湘西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包經營合同之終止協議》。協議約定自本協議簽署之日起,楊吉紅不再承包經營魅力湘西。
目前公開信息暫時不知具體原因,但單從合同來看,楊吉紅作為創始人離開了公司,卻留下了《魅力湘西》。
后疫情時代下“重資產”型演出面臨的江湖
《魅力湘西》無疑代表了當前國內非常經典的山水實景演出:
依托于地方特色景區,在景區附近搭建舞臺,進行長期駐演,營造“白天游景區,晚上看演出”的消費模式。
同樣,與這種消費模式相匹配的,是相當龐大的演出人員團隊與承載力巨大的劇場條件。
這兩者其實是互為因果的。演出為了達到氛圍的營造,必須啟用數量龐大的演員、可以吸引閑散游客的聲光電、足夠下沉的宣傳。換句話就是:動靜越大越好。
同樣,在這種狀態下,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觀眾才能收回一場的成本。
與此同時,旅游演出市場正在悄然變化。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其發布的首個關于旅游演藝的重要文件,明確提出“在空間上鼓勵發展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利用室外廣場、商業綜合體、老廠房、產業園區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藝空間?!?/p>
這也就意味著,旅游演藝已經悄然從依托山水的狀態,轉向更多元的載體形態。
但這并不意味著山水實景演出就此衰落。
事實上,《魅力湘西》易主之后,運作更上一層樓。
2017年,《魅力湘西》再次進行了“重資產”升級,不僅改善了舞蹈編排、舞美道具與燈光音響,還聘請了馮小剛擔綱總導演,劉歡擔綱音樂總監,目前總投資遠超4.5億元。
只是,這類演出所具備的人群密集型特點,必然使得其在疫情狀態收緊時,率先受到影響。
除了在防控上為業界敲響了警鐘,張家界《魅力湘西》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也暗示了當前文旅演出行業必須要思索的問題:
當后疫情時代成為一種常態,演出產業能否適應當下的新環境?
依托景區,體量龐大的山水實景演出,已經屬于某種程度上的“重資產”型產品:占用大量的資金,必須依靠龐大的消費群體來維持,且容易造成經營的“瓶頸效應”。
以實景演出“千古情”系列為招牌產品的宋城演藝,受到疫情影響,在2020年2月初宣布停演,于2020年4月初恢復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4月9日,宋城演藝對外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宋城演藝的凈利潤在0至9255.05萬元,預計較上年同期下降75%-100%。
而與此同時形成對比的是,同樣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江浙滬一帶大量“小體量”的旅游演出正悄然占領市場。
2020年4月份,江蘇省蘇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快蘇州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提出:著力打造10場具有市場影響力和藝術感染力的小劇場演出,形成“江南小劇場”品牌。以“姑蘇八點半”等文旅品牌為示范,在重點文商旅資源富集區、大型城市綜合體、歷史文化街區等區域,從設施改造、品牌集聚、業態互補方面,著力推動文商旅、游購娛融合發展。
小體量、定制型演出與旅游融合將成為一種常態。多產品形態開發是相關企業努力的方向。
疫情之前,這種現象的出現更多的作為一種細分市場的補充。
那疫情之后,這種轉型則成為了必需:這樣產品形態能夠適應當前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增加對不確定風險的抵御能力。
后疫情時代的演出限制:限多少?怎么限?
有網友說:把大型文藝活動停一兩年,很難嗎?
事實就是:不應該。
對于文藝活動,特別是旅游演出行業,絕不應該以“一刀切”的限制態度對待。
通過近年來的演藝發展趨勢來看,演藝產品越來越成為文旅產業中的重要抓手。演出行業所起到的規模性消費作用極大的帶動了以演藝產品為核心的文旅多次消費,尤其是現在演藝產品常用于填補夜間空檔,演出前后,為飯店、酒店、商業街的再消費提供了可能性,演藝產品也因此成為拉動夜間經濟的重要一環。某種程度上,暫停演藝無異于殺死了旅游。
當然,演藝產品一般是對當地文化的高度凝練和升華的再表達,在文旅中還扮演著一個重要精神角色:那就是在后疫情時代,它們能夠帶給人們來之不易的精神慰藉和希望之光。
2020疫情對演出市場的打擊近乎是毀滅式的。但從2021的恢復態勢來看,經過長期的居家之后,文旅市場積攢了相當強勁的動能。同樣以《魅力湘西》為例,據張家界日報7月26日報道,《魅力湘西》2021年度已累計接待觀演人數89萬人,與2019年同期比增長55%, 與2020 年全年觀演人數持平,創20年來接待規模新高。
因此,一般從上座率上對演出行業進行限制。
從行業整體來看,2020年受疫情影響,演出行業的上座率一直被嚴格的限制。
2020年演出行業上座率限制
2021年3月,因疫情帶來的影響逐漸減退。也是在3月左右,疫苗接種工作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
同時,上座率限制開始放開。2021年3月,文旅部印發《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關于進一步加強劇院等演出場所、上網服務場所、娛樂場所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防止“一刀切”現象。疫情低風險地區,對劇院等場所消費者人數比例不再做統一限制。
而在長達一年的上座率限制中,在各地執行上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趨勢。
一方面,上座率限制的統計口徑并不明確。
從疫情開始之后,對于演出上座率的限制,在執行層面其實有一個隱形標準:以“室內”還是“室外”進行相應分類。
對于一些實景旅游演藝中,這就一定程度帶來了管理邊界的模糊:
山水實景演出座位設置完全符合“人挨人,人擠人”的狀態,應當接受劇場上座率的限制;同時,既然是實景演出,則不存在“室內”之說,且旅游演出屬于景區的衍生消費產品,也可以按景區的防控標準。
如2020年7月,文旅部發布《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推進旅游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宣布恢復跨省旅游,同時,景區的最大承載量由之前的30%調整到50%。此時,劇場的上座率限制還在30%以內。
另一方面,演出上座率限制權限會越來越向地方傾斜。
在今年3月之后,文旅部上座率限制取消的情況下,北京地區的劇院仍然保持著75%以內的限制。
根據北京文旅局的2021年端午假期活動情況通報,節日期間,北京市共舉辦133臺359場營業性演出,吸引觀眾13.5萬人次,票房收入1841.3萬元。與2019年端午節同期相比,演出場次增長率為31.18%,觀眾人次下降0.46%,票房收入下降24.69%。
這種趨勢在疫情此次擴張中更為明顯。
事實上的確如此,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曝出出現新冠肺炎患者。
7月23日,從南京開始,劇場演出開始陸續取消或延期。
圖源:南京保利大劇院官方微信
通過各地實際狀態進行自發性的上座率限制,正在逐步推進。
疫情較為嚴重的南京,已經在劇場演出上做出了暫停開放的相應限制。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文化旅游場所疫情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自7月28日起,演出場所等所有室內區域暫停開放。景區室外開放區域游客接待量按日最大承載量和瞬時最大承載量的50%執行。
就今日稍早文化和旅游部緊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來看,工作重點不在于關停任何演出,而仍然在于“緊盯重點領域,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工作要求各地景區“限量、預約、錯峰”“強化預防預備,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宣傳引導,持續增強游客防護意識”。
綜上,文化產業評論認為:疫情反復下,對于演出的相關限制應當更加謹慎。
這不僅只包括舉辦演出這一過程,如何處理退換票事宜、調控上座率限制下的票價、對進入觀眾的安全核實與安全保障等,都應成為演出行業應該迅速建立的專業制度和流程。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作者:屈欣悅、張嘉嘉,原標題:《風口浪尖下的張家界魅力湘西,后疫情時代旅游演藝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