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0月16日至17日,第六屆安仁論壇在成都大邑縣安仁古鎮舉行,以“新發展格局下的鄉村振興”為主題,全方位、高規格探討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體思路、重點工作和任務舉措,碰撞思想,聚沙成塔,助力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和著力點。
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兩個核心詞背后,是鄉村振興這一頂級戰略背后的組織、法律、政策等制度框架正逐步完善,具體的推進發展也正進入更密集的探索、落地期,其映襯著城鄉互動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指向。
在鄉村振興的新圖景中,華僑城集團是重要的參與者乃至引領者,目前建設和運營近三十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正逐步形成以文旅融合為基礎,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為核心,田園創新產品為支撐的“華僑城模式”。
可關注的是,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已逐漸具備不斷內化進階和外輸能力,原因是什么?
在面對鄉村振興更大的機遇與挑戰中,目的地和企業又能從“華僑城模式”看到什么?
華僑城打造鄉村振興“雙翼”
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成立,是鄉村振興進入更宏闊、更實質推進發展新圖景的明確指向標之一。
相較于此前的國家扶貧辦,國家鄉村振興局不管是在地域范圍、目標群體,還是工作內容與工作標準,都有相應升級。
圍繞鄉村振興的動作較為密集。省-市-縣三級鄉村振興局接連掛牌成立,《鄉村振興促進法》6月1日正式實施;近期財政部成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統籌研究、協調推進和督促落實財政支持全國各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作,研究分析鄉村振興領域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等;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發文提出鼓勵社會資本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
鄉村振興作為新戰略,目前已逐步在組織、法律、財政、政策等方面形成了明晰且逐漸完整的支持路徑、系統立體的落地推進體系。
而早在幾年前,華僑城已有相對前沿的鄉村振興實質布局,目前成果明顯,為國家戰略推進提供助力。
在第六屆安仁論壇上,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劉鳳喜透露,華僑城集團充分利用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文博文創等多項業務特長和全國布局優勢,堅定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目前建設和運營近三十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正逐步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
第六屆安仁論壇現場
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兩個成果體系,組成了華僑城鄉村振興的“雙翼”,它們都旨在通過挖掘小鎮/鄉村的特色和傳統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文旅融合新模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它們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海南和云南等區域,迄今已幫助16萬貧困群眾脫貧出列。
以兩個項目為例。
安仁古鎮正在打造成華僑城新型城鎮化“樣板間”,其確立了以文博為核心,文博、文旅、文創“三文融合”的發展思路。以“文博”為產業發展推動力、“文創”為產業發展方向、“文旅”為產業市場根源,占位文化高度、凸顯產業特色,構建“三文”產業生態圈,目前已形成了“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整體布局,以“雙輪驅動”為引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成都安仁南岸美村
中廖村是華僑城文旅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示范項目。華僑城在建設中注重保留原生態,就地取材,用文化旅游景區的表現手法將村民日常生產生活舞臺化、藝術化,升級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促進農文旅結合,使其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蝶變,整村的內生動力逐步被激活,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這不僅是鄉村振興中華僑城央企擔當的表現,更展現出其藉由產業化路徑視角,將做強自己與鄉村振興可持續賦能共洽的能力。
什么是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
華僑城近三十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區域與類型的差異化,以及模式的共性之處,指向一個核心:鄉村振興“華僑城模式”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及其如何衍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通俗點說,鄉村振興的路徑與成效,類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華僑城不同的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是其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堅持立足項目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同時,通過創新路徑,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產業鏈,將外在助力與內生動力相結合、互促,進而形成在地化、差異化可持續發展方案。
實例給出證明。
位于成都大邑縣的南岸美村是華僑城在西部探索的首個鄉村振興項目。華僑城將農業和康旅結合,實現農田集約化有機化生態化治理,構建起美田、美宿、美食、美院產品體系,形成“藝術美學+三產聯動”模式,并形成以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核心區”,帶動發展現代景觀農業為主的“鄉村振興協同區”,形成一核兩翼的總體規劃結構。
成都安仁南岸美村·美村市集
鄉村資源優勢、消費市場新需求的對應,在南岸美村既推動實現當地農業的升級,也形成了新的產業鏈,為振興提供了現實基礎。
南岸美村被“激活”。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南岸美村已實現年游客接待量11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3.2萬元,較2017年增幅達200%。
華僑城還在南岸美村提出“新鄉民”概念,通過資金、資金、文化和產業等要素,吸引包括鄉旅品牌、在外原住民、非遺傳承人、鄉創青年、獨立藝術家、鄉賢群體等多元主體回歸鄉村,并以具體的項目或業態來承接,大家共建共營新型的田園社區。
華僑城亦實現了自身鄉村振興的進階。
以成都黃龍溪歡樂田園等為代表的“歡樂田園”系列產品,是華僑城開拓出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方案、新路徑。
四川成都黃龍溪·歡樂田園
其背后更深層次的信息是,華僑城由此打磨出以“可行性指標研判、產業導入、規劃管理、資產包管理”為核心的美麗鄉村項目投資拓展工具,構建起“美麗鄉村EPCO”能力體系與“美麗鄉村標準化運營”管理體系,形成華僑城獨有的美麗鄉村建設及運營模式,推動鄉村在地化及內生動力融合發展,形成有前瞻、有系統、有潛力的創新發展路徑,逐步建立起對外輸出運營能力。
于此,“華僑城模式”相對完整的一個理解是,其既是“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幫扶+鄉村振興”等發展模式的創新,更是以文旅融合為基礎,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為核心,田園創新產品為支撐的新型模式。
延伸而言,這一模式以“人”(村民)為核心,他們既是創造活力的載體,也是活力施加的載體,生態、生產、生活“融合”不只產生不同要素間的互通共促效應,也在于構建出一個農民、農村與農業能夠持續向好的基本盤。
鄉村振興進入關鍵期,目的地和企業如何應對?
鄉村振興將是持續多年的工程,而“十四五”是關鍵期。
一方面,既有制度框架將繼續完善充盈,包括新政策的出臺,既有桎梏的部分突破等,鄉村振興將進入新的推進發展局面,同時在產業振興等“五振興”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包括今年在內的未來五年里,目的地、企業在鄉村振興的機遇與挑戰中,會有更密集的探索和落地動作,要有更可見的成效等。
這份雙向作用的鄉村振興答卷,如果要去尋找一些潛在的可能答案,華僑城能夠提供什么?從國家政策、市場和企業的結合視角,我們從三個維度可對“華僑城模式”有更多的理解。
一是模式內核,將其適度“拆解”,會有幾個要點:
發展要素上,強調“產業扶持、全線營銷、全面戰略合作”等多元集結;
創新形式上,注重激發鄉村主動性和活力,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升級與迭變;
資源導入上,尊重、挖掘和整合在地文化生態資源,發展符合當地稟賦的優質產業,聚合城鎮開發、文旅融合、數字科技等領域的人才與資源優勢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更新升級。
一個鄉村實現振興,并能夠形成持續向上發展的新基礎,必然需要不斷的更新升級。這在華僑城身上,有兩個主要表現:存量項目的增量產品更新升級(比如安仁古鎮)、鄉村振興產品與模式的更新升級(比如美麗鄉村系列產品)。
以安仁古鎮為例。
自2016年入駐安仁古鎮后,華僑城持續投入,改善當地基礎配套、引入文化產業、激活老街、培育新鄉民、扶持新業態。最近安仁古鎮的新文化地標——大匠之門文化中心也正式宣告啟用;今年安仁古鎮還衍生了《今時今日安仁·樂境印象》IP沉浸式戲劇游戲項目,通過動線梳理將沉浸式演藝、酒店住宿與戲劇游戲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客群導流、項目串聯、沉浸式文旅組合的新型業態模式。
成都安仁古鎮大匠之門文化中心
現在的安仁古鎮,不僅是中國唯一“博物館小鎮”,也是博物休閑、商務會議、藝術會展的聚集地。
而系列美麗鄉村產品的出現,可視為華僑城鄉村振興模式及能力的一種衍生、補充,在更多不同的鄉村里,探尋并落地新的細分產品模式。
由此順延下來的就是對華僑城模式的第三個理解維度,即前述的逐步建立起對外輸出運營能力。
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兩個產品體系,是兩個交融的支撐,而各自體系中不同小鎮、鄉村的建設與運營的共性、個性,壘砌成華僑城能夠探索出新的基礎條件,華僑城找到了更多鄉村振興的“鑰匙”,其能力的外輸,將不只體現在更多區域落地“復制”既有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模式,還能在未來推出更多創新產品。
這樣的擴容延展,也是鄉村振興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