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申報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的通知》,項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定向申報。那么,什么是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這37家實驗室都有哪些單位、具體做什么?近年來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今天文化產業評論將帶大家一探究竟。
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的由來
據文化產業評論調查了解,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原名文化部重點實驗室,是原文化部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2006-2020年)》《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開展文化科技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工程。
2014年4月,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印發《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文化部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養優秀文化科技人才,組織文化科技創新,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
2014年10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認定的6個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分別涉及古籍保護科技、音視頻修復與評測、演藝裝備系統技術、視聽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和數字演藝集成創新領域。
2017年1月,在推薦的基礎上,經組織專家評審、實地考察和公示等程序,原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分別涉及書畫保護、沉浸式交互動漫、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應用、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品牌評測技術、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等12個領域重點項目。
2018年4月,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進行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于部重點實驗室更名的通知》,將原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統一更名為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旅游研究院(現為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旅游經濟重點實驗室轉為旅游經濟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
2020年7月,為促進實驗室可持續發展,提升實驗室創新能力和水平,文旅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對前二批全部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開展了評估工作,評估結果分為“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并于同年11月公布了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其中,17家單位評估結果為“合格”,2家單位評估結果為“不合格”。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名單,認定“交互技術與體驗系統”“冰雪旅游場地裝備與智能服務技術”“在線旅游場景數據挖掘與智能設計”等18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至此,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增至37家。
科技牽引培育文旅“最強大腦”
這些重點實驗室在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實驗室運行以來取得了哪些科研和創新成果?
文化產業評論經梳理盤點后感到,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是一個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成果轉化平臺,其主要任務是以推動科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應用為主線,以自主研發和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為支撐,促進文化和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其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借助“外腦”,強強聯合
縱觀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結構分布,均是依托或聯合國內文化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企事業單位建設的科研實體,并邀請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作為實驗室主任和專家委員,形成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有效打通了政、產、學、研、用各個環節。
在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中,依托國內高等院校建立的重點實驗室就有24家,占比約65%;國家和省部級文化單位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4家,占比約11%;國家和省級文化事業單位重點實驗室6家,占比約16%;企業單位重點實驗室3家,占比約8%。
細數24家高校重點實驗室,不乏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和國內學科建設實力強悍的985、211大學,與文化單位科研院所、文化企事業單位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外腦+內核+企業”科技人才聚集新高地。
二是項目引領,成果豐碩
自首批實驗室運行以來,為發揮科技創新在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重點實驗室研究能力建設,文化和旅游部圍繞各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持續開展了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定向申報工作,鼓勵申報單位加強文化和旅游科技應用研究與成果轉移轉化。
據文旅部科技教育司發布信息顯示,2014年以來,第一批6個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89項,共獲申請和授權專利16項。2018—2020年三年間,前二批次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通過定向申報,共立項資助項目35個(詳見下表)。其中,2018年度立項14個、2019年立項12個、2020年立項9個。
例如,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沉浸式交互動漫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于2018年申報立項了“基于虛擬現實科技的中國經典壁畫創新性展示研究”項目。該實驗室聯合共建單位通過于VR虛擬現實技術研發制作的作品“敦煌奇幻之路VR”榮獲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作品獎;作品“敦煌飛天VR”“基于虛擬現實技術文物遺址互動展示”先后榮獲2018、2019世界VR產業大會VR作品創新金獎。
“敦煌飛天VR”榮獲2018世界VR產業大會VR作品創新金獎
圖片來源: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
例如,浙江理工大學絲綢文化傳承與產品設計數字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依托現代數字化技術,顧客只需在三維掃描區域站立10秒鐘,即可得到三維著裝的形態和符合本人體形的個性化旗袍紙樣。該項目不僅提供絲綢服飾的個性化定制解決方案,還充分體現了數字化技術在絲綢服飾設計上的魅力,以及科技對文化、傳統產業的助力與提升。
觀眾體驗數字化技術在服飾個性化定制運用成果
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
例如,“基于物聯網的移動文化裝備管理服務平臺研究”項目,是2020年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立項資助重點項目。該項目以“移動式舞臺方艙”為載體,能有效解決基層演出無舞臺、裝臺難、卸臺難等實際問題。目前該成果已在河北、山東、安徽等多地成功試用,并入選2021年全國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提升優秀案例。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研發的“移動式舞臺方艙”
圖片來源:這里看新聞
三是創新機制,激發動能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堅持以重點實驗室建設為牽引,先后制定印發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方案》《關于促進新時代文化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機制,助推文化科技面向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服務、消費及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精致、準確、高品質的技術支撐。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開展了2021年度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評審入庫工作,共有100個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出庫。其中,涉及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及院校的項目就多達40余項(詳見下表),占總數的45%以上,有力推動了實驗成果項目化轉化率,進一步激發了文化科技創新動能。
此外,在文化與科技融合體系建設方面,重點實驗室建設外,2021年文旅部還遴選確定國家圖書館等19個單位入選首批文化和旅游行業智庫建設試點單位(詳見下表),并會同科技部、中宣部等相關部門先后分四批共認定85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創新發展格局。
未來重點實驗室建設的主要方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申報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的通知》,項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定向申報,旨在發揮科技創新在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加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研究能力建設。
綜合前文分析,文化產業評論發現,此次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與上幾個年度相比較(詳見下表),在項目支持方向、申報數量并沒有明顯變化,唯一存在差異化的是申報主體增加近50%、項目資助經費額度卻削減了75%。
解讀這個重大變化,文化產業評論認為,除了受文旅部2022年部門預算相關項目經費壓縮外因素外,極有可能基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鼓勵依托單位提供配套資金
依據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申報要求,各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作為實驗室認定工作的組織申報部門,負責本地區所屬實驗室相關管理工作。其中,主要職責就包括將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作為工作中的重點任務,推動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經費以及相應人事配套政策落實。
此外,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基本條件也明確,依托單位要重視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落實實驗室條件保障、日常監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協調解決實驗室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并保障實驗室基本運行經費每年不低于50萬元。
這意味著,未來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項目建設經費逐漸由上級資助向鼓勵省級文旅部門及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提供配套資金延伸,從而倒逼各實驗室加大科研投入。
二是拓展實驗室合作共建空間
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作為文旅行業凝聚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組織科技創新研究、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應加強與文化事業和市場主體合作共建,充分發揮各自在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全方位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推動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孵化、催生和培育出文化新業態、新模式。
例如,去年底,吉林大學冰雪旅游場地裝備與智能服務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分別與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吉林建筑大學、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吉林省金倫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擴大當地冰雪旅游品牌影響力,助推冰雪產業向冰雪經濟躍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大力開展開放性課題研究
開展開放課題申報和研究,是國家和部建重點實驗室的重要職能,也是加強實驗室內外學術交流,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的重要載體。通過各實驗室開放課題研究,可進一步凝聚社會科研力量,共同解決制約文旅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提升實驗室原始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開放課題項目基金社會效益偏低等問題。
據文化產業評論梳理,自去年10月份以來,先后有多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對外發布了“開放課題申報公告”。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資源活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故宮博物院書畫保護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浙江音樂學院數字音樂智能處理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等。
故宮博物院2021年開放課題立項發布會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結語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兩個數字化,即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和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這標志著文化數字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各種新技術廣泛滲透到文化和旅游領域,文化旅游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將更加突出,科技將全面融入文化旅游生產、傳播、服務、消費及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實驗室將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應充分發揮多方共建的資源優勢,形成實質性的緊密合作,聚焦國家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和文旅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強化自主創新,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能力,將重點實驗室打造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