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6月13日下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清晰界定了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此前在5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指導意見》中也有一條引起熱議: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嚴禁銀行配合地方政府新增隱債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5月18日,財政部更是以儆效尤,發布了關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的通報,選取了來自全國多省份的違規增加隱性債務的案例,給地方政府債務戴上“緊箍咒”,可以說政府融資平臺是在夾縫中求發展。
近幾年為了防范金融經濟風險,政策在大力治理地方隱性債務,監管逐步在發力。城投公司作為大量隱性債務重要主體,頻頻遭遇整頓,資金來源受阻,在政策持不斷收緊的浪潮里,城投的發展也被推向了新階段,在“嚴監管”的約束下,城投的轉型迫在眉睫!
平臺公司為地方政府融資而生,發展中仍存在五大難點
平臺公司對于地方政府和我國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其主要發揮融資職能,可以理解成一種政策調控工具,但在其改革歷程中確有幾大難點亟需解決。
1、平臺公司存在五大難點,延伸國家大力調控四大動力
平臺公司問題很多,基本有五個方面:第一是債務壓力大。第二是造血機制不足。第三往深處去考慮是缺乏經營意識。造血和有經營意識意味著能賺錢,能賺錢意味著一定是有風險的。在賺錢和風險面前,政府寧肯是厭惡風險,長期下來就是政府想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實是缺造血機制,缺經營意識的長期博弈的結果。第四是人才機制不合理,從一個政府失控的平臺公司到市場化的路其實很長,普遍是缺人的,缺合適的人,缺能干的人,缺既懂政府又懂市場的人。第五是運作機制不順。因為平臺公司本來就是一個畸形的產物,平臺公司做的越大,意味著要搶很多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利,這是一個利益重構的過程。
那么讓國家大力調控的動力當然不只是這些問題,而是一些延伸風險。第一是風險太大,一個200億的平臺公司動不動負債150億,然后有效資產可能還不到20個億,真正破產清算的時候風險太大,一旦出問題可能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第二是資金空轉,每次國家想通過貨幣政策放點錢給到實體企業,結果錢轉來轉去都進入了平臺公司、進入房地產,擠占了實體企業的發展空間,對很多政策打了折扣。第三是投資不經濟,因為錢來得太容易,比如修路架橋可以反復修路架橋。第四是運作效率不高,主要是原因是為了提升平臺公司的融資能力,大量的國有資產并表并給了城投,但城投并沒有去經營管理它,所以說應用效率偏低。
2、平臺公司并非單純的企業性質,轉型發展要站在宏觀形勢看
平臺公司從80年代初的萌芽階段,到97年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比如亞洲金融危機需要去對沖風險,需要投融資等,再到08年第二輪全球經濟危機背景,國家出臺的“4萬億投資”,甚至把組平臺公司融資作為一種考核的方式,平臺公司激增,這期間可以說是“平臺公司的美好時光”。往后開始做調整, 19號文、銀監會名單制、162號文、463號文、國發43號文,50號文等從政策來看是在加壓,但是結果是雖然調控緊,平臺公司發展依舊迅速。
其實政策也是在一會收,一會放的,甚至可以總結出來經濟實體經濟在向好的時候,國家就開始管控平臺公司,實體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就開始去放,因為實體經濟一旦向好,國家會覺得稅收可以上來了。平臺公司運作效率不是很高,經濟債務壓力太大就開始去收,但是一旦經濟出問題,平臺公司作為政府的“親兒子”是要往上沖的,所以說站在這個節點上去看平臺公司轉型發展,是要站在一定的宏觀形勢下來看。
改革的方向是中央和地方要切割,政府和企業要切割,未來將是“小政府,大市場”的概念
那下面怎么去改?國發43號文對政府投融資體制做了“一個機制、兩種思路、三條界線”的頂層設計,簡單說就是通過政府債券解決的政府投資不足的問題額度是受限的,改革方向是中央和地方要切割,政府和企業要切割,未來一定是小政府,大市場的概念。
1、平臺公司生存邏輯之變--從政府信用背書式到市場化融資
其中50號文做了加壓,重申政府和平臺公司一定要做債務的切割,也就是說未來政府對平臺公司不兜底,意味著它會從政府信用背書式的融資走向市場化融資,平臺公司生存邏輯發生了變化。市場化融資意味著平臺公司第一要有足夠的有效資產量;第二要有相對比較合規的、規范的營業收入,不能完全來源于政府確認的收入;第三要有市場化利潤;第四是有制約風險的措施。
2、平臺公司會變成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國有企業,做“政企命運共同體”和“企業有機生命體”
那么平臺公司未來改革往哪走?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第一是替政府去回答,進一步提升市場化融資能力,幫助政府做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第二個是帶動地方的產業升級。因為政府發債券,一個是需要財力,一個是需要良好的產業環境,也就是說未來債務的最終破題是靠良好的產業環境作為支撐的,只要產業起來,債券能持續發出來,債務風險也就沒問題。第三個國資國企改革,最主要是優化資本布局,提高國有資產運行效率。第四個紅線指標,債務不出問題。
所以說平臺公司會變成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有兩條主線:一個是給政府回答什么叫政企命運共同體,政府好了,會讓平臺公司好,平臺公司做得好,是為了更好的去服務政府。第二個企業有機生命體,這個主要是平臺公司要能可持續發展才行,這是從平臺公司需要找回的基因。
3、先滿足“裁判”的要求,核心是提高市場化能力和運營效率
當前發展態勢有四個層面:
1)第一是十四五視角。具體到地方平臺公司和國有企業來說,一方面是在一個風險敞口的環境中要去考慮平臺公司的發展,另一個要實現同頻共振,就是我這個方案對政府和局委的價值,如果是市級政府,跟縣區級的價值是什么?還有就是未來國資的規劃要能支撐起政府的規劃來,要發揮國資對政府戰略的支撐作用。核心就是平臺公司怎么去支撐國資,實現政府國資和國有企業在一條脈絡上去發展。
2)第二是“六穩”“六保”。國家既要控制融資,既要控制債務,還要去做六穩六保,城鎮化率要在短期內提高75%,這都需要用錢,所以說越到縣區級政府越困難,這是大環境決定的。
3)第三是城市發展視角。如果想把平臺公司做好的話,就要基于發展的角度去看平臺公司。我們很多城投類企業是服務于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這就需要考慮未來城市會變成什么樣子,比如說再過10年城鎮化率到了70%-75%,城市極有可能不會再發生大的變化,這就要看到城市發展的邏輯,反過來推公司的發展邏輯,也就是說城市會從造城走上運營城市,作為平臺公司就要從造城提前謀劃怎么去運營。
4)最后是國資國企改革。本輪大概從15年開始25號文出來以后,又出了若干配套文件,叫“1+N”政策體系。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其實是承接上面的頂層設計,用三年行動計劃把這些頂層設計全部落到實處去。改革的核心出發點是市場化能力和提高運營效率,并且所有的改革找到了政策依據,比如法人機制怎么優化,三項制度改革怎么做,都找到了依據。因為政府做事是要講依據的,這是很好的一個尚方寶劍。
推動城投轉型作為“一把手”工程,需重點關注債務風險和平臺公司重構升級
在明確城投改革的發展占位和改革方向后,其中有兩大核心難點,一個是對于債務問題處理,另一個是平臺公司重構升級,這兩方面是重點,也是難點,是衡量城投是否轉型成功的要點。
1、債務現實環境難,要求平臺公司從“大循環”走向“小循環”
首先為什么平臺公司體量都大?主要是因為“滾雪球”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依賴地方政府。第一是需要有持續的資產注入,其次是政府財政有承諾函,這個體系在17年之后就走不通,需要通過投產業獲得投資收益,再進一步證券化,逐步構建融資、投資、產業經營三大生態圈,實現閉環運作,才能實現平臺公司轉型成功和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改革發展會要求平臺公司從大循環走向小循環,也會去要求地方政府把資產和資源都支持給平臺公司,也要求地方政府適當控制公益性項目的投資建設。
針對債務風險怎么處理?第一是先摸清底數,不管是隱性的、顯性的、為了投資要求把它摸清楚,摸清楚以后針對于存量項目優化結構就可以緩釋風險;另外針對于新增的項目,一定要搞清楚每個項目平衡運作,至少要做到新增投資不增加政府隱性債務;最后是建立應急管理反應機制。
2、明確職能和定位,“六步法”助力平臺公司重構升級
對于如何去升級重構平臺公司,首先要明確職能和定位:是承接政府想做的事兒,也是一個上位規劃怎么落地的問題,其中包括實現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以及民生保障等,要了解政府有哪些資源和資金,利用這些資源怎么去做。這就需要把平臺公司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
首先需要一個合理的國企架構,未來國有企業不管是1+N、2+N、N+N,都不要同質競爭和閑散;第二是項目模式,政府給的項目要有明確任務和承接模式;第三是融資模式,如何放杠桿的問題;最后是政企合作,其中怎么監管和考核,要實現責權利效對等以及有合適的考核機制。
那么具體實現平臺公司的重構升級有六大步驟:清查-整合-再造-培育-優化-構建。
1)資產資源清查
首先查什么?平臺公司要想市場化融資,需要有足夠的有效資產量,需要有足夠的收入利潤作為支撐。這個清查就是為了滿足有效資產,收入,利潤為基礎上倒查為可用的一些資源,把資產資源全部清查一遍。查完以后即使不往公司里面去注,至少是國資經營的一本臺賬,要想往平臺公司里面去注,一定是按合規的方式。
2)內外部重構
重構的話分內部和外部重構。外部重構指的是什么?就是把外面清查出來的一些資產、資源注入到平臺公司體系里面,但注入的前提是先對國有資產資源有一個頂層設計,是N+1、N+2還是N+N?資產要注給誰?這個注入的過程中要包括有一個收入重構的概念。內部重構是說把城投公司拆開,把里面的公益性的和經營性的分開,把不同經營性質的分開,構建恰當的運營主體,提升投融資水平,實現專業化運作。但重構的前提是先有規劃引領,再去重構架構。
3)再造功能定位和目標體系
重構完以后,不同的主體發揮的作用是什么?比方說未來改革重點是兩類公司,母公司是國資監管部門,下面是做實的公司,分成幾類:公建類、產業化經營性類、金融類等。當然還有一些地方在做定位時候講究對標,但你很難完全對標一個企業所有的點,要不同地方不同的學,有了定位以后,再往后面就可能拆解成為企業的發展目標。
4)優化和培育業務體系
業務體系的邏輯是什么?是將城投公司的業務體系從點、線、面、再到有機生命體的概念。比如說基建平臺公司在之前是做代建的,是個點,轉成線的話,就要去考慮基建的全產業鏈是什么?比如基建的全產業鏈第一是項目全過程咨詢,第二是上游原材料的延伸,第三是下游建設施工,實現從建設到運營的轉型。其實就是說從點到線的拓展,需要先把產業鏈分析出來,然后明確這產業鏈的每個點進入的可能性、要求和難度、以及進去以后的收益,核心就是從整個產業鏈角度去考慮,而不單純是放在一個點上去考慮。
5)優化運營管理體系
有了業務規劃,后面就是運營管理體系。首先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法人治理體系,強化董事會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推動經理層的去行政化、市場化、職業化等。另外要根據母子公司職能定位重構公司組織架構,母子公司定位確定后需要對組織架構做調整,未來公司一定是集團化運作的。集團應該抓什么?要抓資產,抓人,抓信息,抓戰略,抓融資,抓投資等。
6)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和優化政府投融資體制
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人體系升級,優化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這是三項制度改革明確提出來的,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在六步法之外,政府投融資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也是能保證平臺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說未來政府投資項目、土地、資金這三大要素怎么能統籌起來?就有了投委會、投辦、平臺公司的三層架構,也就是“三個一”模式。
3、“一主兩翼”市場化轉型之路,以“市場的思維”謀事,用“平臺的邏輯”辦事,借“資本的力量”成事
其實城投轉型無非是要從戰略升級、定位明晰、業務布局、資本運作、體制改革、機制創新、轉型保障等方面做詳細的思考和布局,具體來看安徽懷遠集團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圍繞一個目標,形成財政、平臺“兩元發展”相輔相成的總體布局,集中做好“三件事情”,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等“不掙錢的事”、 探索利潤增長點的“掙錢的事”、 并購“值錢的事”。
在有方向后,重點是定位和戰略,懷遠集團明確“四個定位”, 實施“大戰略、大財務、大人事、大風控、大監督”五大戰略,發揮“六個作用”, 做到“七個轉變”:比如在理念方面,從“保守”到“創新”的轉變;在體制方面,從“平臺化”到“市場化”的轉變;在投融資方面,從“融資為主”到“投資為主”的轉變;在運營方面,從“建設為主”到“經營為主”的轉變 ;在經營方面,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在項目方面,從“干好再算”到“算好再干”的轉變等。
小結
“十四五”開局年,城投雖面臨諸多內外部挑戰,但也迎來多種發展機遇。城投需加強自身市場化轉型,增強自我“造血”能力,防范債務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說,城投轉型,勢在必行!
【以上內容根據中國城發會區縣城投聯合會外部專家,現代咨詢集團高級副總裁王蓬、以及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城投發展工委秘書長趙遠在5月20日《2022不動產高質量發展論壇》陜西西安站活動分享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