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多地倡導就地過節背景下,中秋小長假本地游、周邊游仍占主導,國內游整體出游人數慘淡。在此之前,財報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財政赤字,全部“入不敷出”。疫情三年,景區、酒店、旅行社或苦熬掙扎,或破產清算,尤其是上半年,超八成上市旅游企業虧損,文旅產業最難熬的“至暗時刻”或已過去,但“明斯基時刻”遠未看到消停的跡象。
明斯基時刻指的是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持這一觀點的專家認為,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杠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杠桿化周期的風險。
簡單講:好日子的時候,投資者敢于冒險;好日子的時間越長,投資者冒險越多,直到過度冒險。一步一步地,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從而導致資產價值的崩潰。”
旅游業從2016年始進入衰退期。投資見頂在2016年投資195250億,2017年直線跌至11650億,從此在萬億量級徘徊。文旅經營主體從2017年始逐年減少,每年有一萬左右的文旅主體退出市場,2017年37.65萬個、2018年36.44萬個、2019年35.05萬個。數據表明,旅游業先于房地產提前見頂,在慣性的保持下輝煌至2019年,同年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
2022年文旅部開展私設“景點”專項整治,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加速了景區估值或貶值,景區全面過剩。受疫情、經濟復蘇緩慢等因素影響,酒店、演藝、商業街區等遭遇類似困境,文旅資產迎來“明斯基時刻”。
全面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
旅游兩大基石景區、酒店全面過剩,景區過剩尤為突出,為提振市場文旅部主動出手“整治私設景”,標志著景區由粗放發展向規范發展轉變,從景區擴容到存量優化轉變。加速劣質景點市場出清,消化景區過剩“產能”。景區資產流動性差、變現能力弱,屬非標資產,估值時要考慮輕重資產組合,不同組合創造不同價值,最關鍵的兩點,一是項目資金流,二是項目回報率。
文旅部開展私設“景點”專項整治
結構性短缺,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受國人消費能力提升及新冠防控政策,旅游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由中遠程游向周邊游過渡,目的地型景區遇冷,如2022上半年黃山游客下降77%,而以露營為代表的周邊游業態崛起。中國文旅產業正在經歷結構調整“前夜”,觀光旅游是旅游的初級形態,過去是以觀光旅游為主,項目低質重復建設,同質競爭。
文旅資產的重資產在酒店、商街、演藝
景區依托型酒店,經營穩定性差,酒店與景區相互成就者少、相互拖累者多。酒店作為景區保障性業態,投資占比過高致喧賓奪主。觀光型景區所有保障業態營收一般占比不超10%,住宿、餐飲各占5%左右,如此投巨資于酒店,酒店設施利用率過低致投資沉沒,實令人痛心。如搞景區依托型商街、演藝更是雪上加霜,能出手就是萬幸。
本地游休閑度假資產更受青睞
邊走邊看,觀光度假,對于國人還是奢侈。尤其是周邊游型度假資產,將有很大升值空間。客源地與目的地加速融合,本地人休(度)本地將成為旅游的主要形態。周邊游是未來的趨勢。收入增長之后,度假的需求在增加。但對中國的大部分家庭來說,長的假期很少,周邊游市場的發展會快于長途旅游市場發展。現在周邊游供給的產品相對較少,這是未來很重要的機會。
中國旅游企業,要從原有的產品結構向休閑度產品調整,要做好產品和產能淘汰準備,但新的方向還比較模糊、新的打法還不擅長,未來5到10年,會有一個陣痛的過程。
可預見的企業家行為
市場下行階段,不止考驗逆商。國家要保住老百姓財富,包括保住先富之人的財富。立足當下,放眼長遠,過不去的檻沒有未來,死在黎明前的最多。苦一陣子還是苦一輩子,關鍵在選擇。做旅游、做有文化意識的旅游苦熬是常態。
在筆者看來,未來旅游企業家將兩極分化,一類洗腳上岸從此與旅游老死不相往來,一類加速轉型擁抱變化,面對投資失敗,淘汰落后產品,收購優質資產。市場大潮,求生之下,民營景區、市縣國有景區向大型國有公司靠隴,積極參與混改,抱團過冬才是上策,搶跑者如建業集團、樂山市政府。
今年5月,建業集團旗下最知名的文旅項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和電影小鎮控股權轉讓河南國資。戲劇幻城的51%的大股東變為了河南省老家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電影小鎮90%的所有者同樣變為了老家文化。
建業集團董事會主席胡葆森說:“作為企業,特別是作為民營企業,這是一次考驗,所以我們就提出簡要的三個字少、小、好。”繼而他也表達了縮表的意愿,“前天看到萬科也要出資產,也要縮表,我們可能有些項目也要尋找新的合作方。”建業集團切割文旅資產,頻繁“釋放股權”,有看少文旅、逐步消減文旅資產的意思。
樂山大佛風景區拍賣未來30年經營權
在采取預算日漸萎縮的艱難日子里,優先拋棄文旅資產的還有地方政府。 去年11月,樂山大佛風景區宣布拍賣未來30年的經營權,掛牌底價17億元。菩薩都要賣了,可見地方財政困難不一般,也是疫情、現金流等多重壓力之下的無奈之舉。
中秋已過,大部分文旅企業都把希望寄托在“十一黃金周”今年最后一個旅游旺季,但能否得如所愿,給今年遭遇諸多不順的旅游業“沖個喜”,中間仍存有不少變數。進入冬季,景區、樂園、露營、民宿等業態的運營也進入淡季,甚至迎接“寒冬”。
不過,未來5-10年,中國旅游企業面臨“向死而生”的創新調整和轉型關鍵期,產品結構升級調整,新的方向與打法會日漸成熟,文旅資產也或將在這個過程中“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