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有媒體爆料,海航集團將出售旗下的集裝箱租賃資產SeaCo。
SeaCo是海航集團于2011年收購的一項資產,2013年置入上市公司渤海金控(000415.SZ),后者是海航集團旗下的一家以租賃為主業的金融控股集團。
這個未經證實的消息并沒有讓市場大呼意外。一位航運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航在經過前兩年的大舉擴張后,最近確有出售資產的舉動,相對而言,航運在海航的產業體系內顯然已經“不那么重要”。
“緋聞”的下半段是若隱若現的接盤方。據稱,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商中遠海發(601866.SH)將受讓SeaCo租箱公司,收購主體是中遠海發的子公司佛羅倫租箱公司。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多位中遠海運集團及海航資本集團人士求證,他們多表示尚未聽說此事,或者不方便透露。目前,渤海金控已經停牌接近半個月,停牌原因涉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而中遠海發尚未有資本層面的說明。
不過,1月30日晚,在回應本報記者對此傳聞的看法時,渤海金控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卓逸群不置可否。他表示,因為涉及上市公司資產的信息,“不太合規,沒法評論”。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時出手購買租箱資產是最好的時機,從海航目前的情況看,不排除將SeaCo和另外的租箱公司Cronos一起整體出售的可能。
海航或將出售租箱資產
海航與SeaCo的緣分始于六年前。
2011年12月15日,在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海航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GSCII完成了對GE SeaCo100%股權收購。
GE SeaCo由GE與SeaCo公司按照5:5的比例合資成立,注冊地位于巴巴多斯,總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獨立運營的集裝箱租賃企業。被海航集團收購后,公司從2012年2月1日起更名為SeaCo SRL。
該公司聲稱是全球第五大租箱公司,擁有并管理超過87萬個標準箱(TEU),業務網絡覆蓋6大洲,同時在全球設有21家分支機構,為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全方位集裝箱租賃服務。
2013年,海航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渤海金控宣布收購SeaCo SRL,從此,渤海金控的主營業務中正式多了一項集裝箱租賃。
并入合并報表的第一年,SeaCo就貢獻了30.89億元的營業收入和6.16億元的凈利潤。而當年渤海金控的營業收入為63.76億元,凈利潤為10.53億元。也就是說,一個SeaCo的業績幾乎占了整個上市公司的一半。
2015年,渤海金控再次收購全球第八大集裝箱租賃公司Cronos80%的股權,海航集團的集裝箱租賃產業一度躍至“世界第一”。
在當時的收購草案中,渤海金控稱,完成收購后,按TEU計算,公司將擁有超過200萬集裝箱量,位列全球第四位;按CEU計算,則超過313萬,位列全球第一。不過,在近兩年的年報中,該排名又統一為“第二”。
據航運界相關人士介紹,CEU指Cost Equivalent Unit,是衡量集裝箱成本的單位,與TEU只計算數量相比,CEU兼顧集裝箱的數量與價值,所以在租箱領域使用更廣泛。
盡管Cronos體量不如SeaCo,但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造血”工具。2015年,Cronos實現營收18.66億元,凈利潤5.96億元。
集裝箱租賃資產是海航引以為豪的事情。在多個場合,海航集團、海航資本集團以及渤海金控的領導們都會將此作為飛機租賃外另一大產融結合的完美范例。
他們還十分看重這些海外資產對公司管理的正面影響。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中,卓逸群表示,海外的租賃企業有助于讓公司學習到更先進的商業模式、管理經驗,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全球租賃業務的網絡布局。
但是,隨著收購更多其他資產,集裝箱業務在渤海金控中的營業收入占比出現了大幅下降。2015年,其占比為49.39%,到2016年已經下降至19.45%,與此同時,飛機租賃及銷售在2016年的營收占比則達到64.37%。
而這次的“出售租箱資產”一說,之所以業內人士多表示“很有可能”,不僅是因為集裝箱資產在渤海金控中的體量變小,更多是源于海航集團層面頻頻出售資產的舉動。
近期有媒體曝出,海航集團正在謀求出售其海南的土地資源,以及海外的物業、房地產。上述信息未得到海航方面的證實。
不過,“賣資產”也非空穴來風。去年11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中,海航集團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譚向東表示,海航已經在調整自己的并購策略,同時正在陸續出售部分資產,包括紐約、悉尼等地的部分房產,并清理了100多家小企業。
海航方面目前公開承認的一筆交易是,2017年4月宣布出售持有近6年的曼哈頓甲級寫字樓。對于市場上傳出的潛在交易項目,海航未直接回應,而是多次強調,海航是戰略性財務投資者,“有買有賣才是生意”。
中遠海發成潛在交易對象
賣資產的關鍵在于,是否有人接手,以及以什么樣的價格接手。
在中遠海發發布業績預告的當天晚上,垂直媒體“航運界”曝出,消息人士指出,海航有意將SeaCo租箱公司出售給中遠海發旗下的佛羅倫租箱公司。
中遠海發前身是中海集運。中遠、中海兩大航運央企合并后,集裝箱運輸業務合并至中遠海控(601919.SH)上市平臺中。2016年11月18日,中海集運更名為“中遠海發”,并致力于成為依托航運金融、綜合發展非航融資租賃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商。
2017年上半年,中遠海發實現集裝箱租賃收入13.6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3.04億元增加4.72%。其中,主要的租箱平臺佛羅倫國際有限公司實現營收10.19億元,凈利潤5706.89萬元。
而根據公司披露,佛羅倫公司箱隊規模為365萬TEU,預計占整個租箱市場的18%至20%的份額,位列世界第二。從營業收入和盈利情況看,佛羅倫還不及渤海金控下的兩個公司之和,同期,它們實現營收24.54億元,凈利潤1.91億元。
事實上,中遠海發在集裝箱租賃業務上已經開始了“買買買”。去年7月11日,公司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將從外部購買15.4萬UNIT(折合22.7萬CEU)的二手集裝箱,支付對價約為2.0038億美元,折合約為13.62億元。
不過,集裝箱租賃與集運息息相關,也是周期行業。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徐劍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塊市場競爭激烈,經常在巨頭間并購,與船公司之間的比重也是此消彼長。
但是,第三方集裝箱租賃的規模某種程度上是與集運周期相逆的。“行業好的時候,船公司多買自備箱;行情差的時候,租箱公司比重上升。”徐劍華表示。
盡管在航運低迷時期仍然保持著不錯的盈利,但2016年渤海金控的集裝箱業務首次出現下降,2017年上半年租賃方面的收入再次同比下跌1.38%。
對于購入上述資產,21世紀經濟報道致電多位中遠海發人士,他們均表示尚未聽說此事。
不過,一位中遠海運集團內部人士認為,該項交易很有可能傳言不虛,對于海航而言,當下確有回籠資金的必要,甚至有可能連同Cronos整體出售;對于中遠海發而言,此時也是購買資產難得的“窗口期”。
“海發不會出于業務一致而買它,最大的可能性是相對便宜。”上述人士表示。
便宜只是相對的。2011年海航收購SeaCo之時,作價10.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6.10億元;2013年渤海金控收購時,交易價格漲至81億元。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彭蘇平,原標題:《海航欲出售集裝箱租賃資產 中遠海運或將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