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事件: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發布(下稱“報告”);兩會前后,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下稱“決定”)、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財政部發布《2017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18年預算草案》,中財辦、人民銀行、國資委、財政部等部門答記者問。
解讀:
2018年兩會期間,信息量很大,重磅政策紛至沓來,新一輪改革開放正史詩般展開。不難發現,所有這些政策,均圍繞一個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
經濟增速目標已經淡化,M2也不再提,穩健的貨幣政策搭配積極的財政政策,“一一五三”經濟政策頂層設計日漸清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已經開打,建設制造業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房產稅正在立法,個人所得稅將提高起征點增加抵扣,圍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動高質量發展調整優化機構職能,金融監管體制重點加強宏觀審慎和監管協調,“獨角獸”也要回A股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展現新時代、新氣象,開啟新周期。比總結“中國做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中國還需要做什么?”
1、淡化經濟增速目標,強調高質量發展
2018年GDP目標定為“6.5%左右”,去掉了“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淡化經濟增速,強化高質量發展、就業和民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穩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
2、新時代中國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日漸清晰:一一五三
“一個總要求”,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條主線”,就是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轉向去杠桿、補短板和降成本
目標增加了“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
去產能力度不減,去杠桿的重點在企業尤其是國企,降成本體現在減稅。繼續破除無效供給。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
中財辦楊偉民提出,去杠桿最重要是企業杠桿要有所下降,居民杠桿最主要是不要再增加。在企業杠桿中,國企杠桿率較高,雖然2016年5月以來工業國企資產負債率整體向下,但截至2017年底仍高于私營企業8.8個百分點。
降成本方面,今年預計減少個稅和企業所得稅約8000億,減少非稅負擔3000億,繼續推進“放管服”,降低制度性成本。
補短板方面,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重點發展: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
4、積極財政從支出轉向減稅降費,減輕個人和企業負擔,房地產稅立法大勢所趨,高度重視地方隱性債務風險
2018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財政赤字率下調為2.6%,為2012年以來首次下調,絕對赤字規模與上年持平為2.38萬億;專項債券增加5500億至1.35萬億,連續三年擴大規模。綜合考慮一般預算赤字和專項債,2018年的實際赤字率為4.4%,略低于2017年的4.6%,對基建投資將產生壓力,但是非標、影子銀行清理帶來的影響更大。
圖1:公共財政赤字率自2012年以來首次下調,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wind
積極財政的方向發生變化:從支出轉向減稅,側重民生和支持三大攻堅戰。
提高個稅起征點,增加抵扣:提高“起征點”(費用扣除標準);增加分項扣除項目,即子女教育、大病醫療;征收模式變革:從分類征收轉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勞動性質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合并起來,然后再確定基本扣除費用。
房地產稅開征已是大勢所趨,遵循“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原則。
5、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淡化M2和社融增速目標,去杠桿金融收緊
隨著金融去杠桿的推進,M2增速創新低,指示意義下降,《政府工作報告》不再提增速目標。M2 增速下降反映了去杠桿和金融監管加強取得初步成效,金融部門內部資金循環和嵌套減少。慢一點的貨幣增速仍可以支持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低增速將是常態。
2018年社融將呈四大趨勢,一是嚴控居民杠桿,二是支持實體企業信貸投放,三是表外回表,四是直接融資占比提升。信貸上升社融下降表明監管趨嚴下表外回表,影子銀行體系融資將大幅收縮: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資管計劃、基金子公司產品等通道業務面臨大幅下滑,表外理財、同業存單等影子銀行資金來源面臨收縮,表外回表帶來表內貸款上升以及銀行補充資本金壓力。房地產調控,居民抵押貸款下降。
圖2:國企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民企,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wind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用好差別化準備金、差異化信貸等政策,引導資金更多投向小微企業、“三農”和貧困地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6、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主要是金融風險、財政風險和房地產風險等。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各類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行為。省級政府對本轄區債務負總責,省級以下地方政府各負其責,積極穩妥處置存量債務。健全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中央辦公廳發文專門強調要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決不允許新增各類隱性債務。
楊偉民表示,重點整頓地方隱性債務、通過調控房地產泡沫控制居民債務過快增長、把控制國有企業債務作為今后控制總債務的重中之重。
郭樹清表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銀行是一個主戰場,重點需要把杠桿率穩定下來,并盡可能降下來,企業部門的杠桿率要降低,居民家庭部門的杠桿率也需要降低。今年繼續聚焦影子銀行整治,加大信托、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整治力度。
金融風險的背后是財政風險,是國企、地方政府的預算軟約束帶來的問題,有激勵無約束。按照金融監管,金融機構不能給產能過剩的國企、地方融資平臺和不達標的企業提供融資,而影子體系卻可以向沒有約束的融資行為提供融資。當前,地方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主要是機制問題而非規模問題。化解金融財政風險關鍵是建立機制。建立對無效投資的約束,打破剛兌和隱性擔保。
加大精準脫貧力度。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7、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主要是兩大特點: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涉及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調整優化機構職能,加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科學技術、文化旅游、金融宏觀審慎、市場監督、新聞廣電、社會民生、紀律監察等部門或職能,削弱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
8、金融監管體制大變革,重點加強宏觀審慎和監管協調
周小川行長近期表示,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參考研究了英國“雙峰”監管機制。改革后的英國“雙峰”監管模式根據目標設置監管機構和職能,分別由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PC)、金融政策委員會(FPC)、審慎監管委員會(PRC)以及獨立于英格蘭銀行的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負責物價穩定、金融穩定(宏觀審慎)、個體金融機構穩健(微觀審慎)、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不同目標,防止出現監管空白,彌補監管短板,消除監管套利。
中國將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不再保留保監會和銀監會。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描述,新組建的中國銀保監會主要職責是,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和保險業,維護銀行業和保險業合法、穩健進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穩定。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性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均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新監管改革主要是應對兩大挑戰和趨勢:分業監管不適應混業經營,貨幣政策盯通脹忽視資產價格。改革方向:貨幣政策保障幣值穩定,加強宏觀審慎保障金融穩定,加強微觀審慎保障個體金融機構穩定,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央行負責前兩個,金融穩定委員會負責第二個和監管協調,合并后的監管部門負責后兩個。補監管短板空白讓不該混業的交叉金融回歸本業,合并分業監管體系適應正常的混業經營趨勢。
9、為“獨角獸”回歸A股開綠燈,支持新經濟企業上市
日前證監會對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4個行業中的“獨角獸”企業,開通“快速通道”,符合相關規定者可以實行即報即審,不用排隊。
劉士余表示會創造好的工具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支持新經濟企業,選擇合適方式回歸A股;資本市場發展機遇比任何時候都強,監管力度還不夠,退市規則將逐步加強。
10、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降國企杠桿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提出:在監管方面,要從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進一步轉變,加強分類監管、分類考核;推進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中央企業戰略重組,包括集團層面的戰略重組及專業化的重組;大力推動企業的信息公開,在建設陽光央企、陽光國企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接受全社會和媒體的監督。對于央企,加大風險的控制,降杠桿、減負債、防風險仍然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時間很重要的任務。
11、建立健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發展購租并舉,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2018年開工580萬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要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12、房地產稅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
開征房產稅已是大勢所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全國人大、財政部表示“有關方面正在抓緊起草和完善房地產稅法律草案”。由于房地產稅涉及千家萬戶,對于普通老百姓征稅要慎重,有關部門應出臺切實合理、科學的細則。
那么,房地產稅何時推出?如何征收?影響多大?
1)權威人士怎么說?
房地產稅立法進程加快,遵循“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原則,作為健全地方稅體系的一部分,目前方案正在設計中,需要多方論證和征求意見。
十三屆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張業遂說,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務,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牽頭組織起草,目前正在加快進行起草完善法律草案、重要問題的論證、內部征求意見等方面的工作,爭取早日完成提請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準備工作。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國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回答兩會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財政部以及其他有關方面正在抓緊起草和完善房地產稅法律草案。房地產稅總體思路就是“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先設計、完善,再進行論證和聽取意見。
2)為什么要征房地產稅?
有三個作用:一是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二是籌集地方財政收入,逐步替代土地出讓金。三是增加保有環節稅收,降低建設交易環節稅收。
房地產稅的作用主要是調節收入分配,特別是個人財富的集聚,起到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同時,籌集財政收入,用來滿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需求。按照國際4個房地產稅通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合理設計房地產稅制度。目前,中國房地產稅體系主要有10個稅種,涉及開發建設、交易、保有三個環節。其中,開發建設環節涉及7個稅種,交易環節,涉及7個稅種,在保有環節,有2個稅種。合并整合相關稅種、合理降低房地產在建設交易環節稅費,既能夠起到籌集財政收入的作用,又能夠起到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積極效應。
3)未來的房地產稅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按照評估值征稅。對于所有的工商業住房和個人住房,未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評估體系,包括有公信力的房產評估機構、不動產登記制度。
二是有稅收抵扣,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未來需要清楚界定居民“基本住房標準”,以確定房產稅的免征條件。也會有稅收優惠或扣除標準,對一些困難的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難群體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
三是房地產稅由地方自主征稅。未來房地產稅歸屬地方稅,收入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用這些收入來滿足教育、治安和其他公共支出,替代現在從政府性基金中列支的費用。
四是具有完備的稅收征管模式。對于一個全新的稅種,要想順利的在全國進行推廣并取得預期效果。一方面,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對納稅人進行“培訓”,讓納稅人充分了解相關的規定;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采納納稅人的建議和指導,使雙方盡可能的削減信息不對稱。在開征之后建立房地產稅監督機構,建立納稅申辯制度。為保證房地產稅的公平客觀,對房地產稅的采集及使用都需要監督,納稅人有途徑提出異議和申訴。模式完備才能保障征稅公平。
4)什么時候開征?
房地產稅改革,要堅持立法先行,做好立法再提征收,由于工程浩大,預計2020年立法會初見成效。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澤平宏觀”(ID:zepinghongguan),作者:任澤平,原標題:《一切為了高質量發展:三大攻堅戰,機構改革——兩會傳遞出的政策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