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說起三亞,首先自然是三亞之美,天藍,水清,樹綠,花紅,風暖,氣順,一望無際的南海,潔白的沙灘,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國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但是真正具備濱海度假條件的地方并不多,北方有好沙灘缺少好氣候,南方氣候好但是缺少好沙灘。看來看去,真正具備條件的只有海南島,海南島又集中在三亞,由此形成中國唯一的熱帶海濱度假城市??梢哉f得天獨厚,既是唯一,也是第一。
百年以來,世界度假的主流始終是濱海度假,尤其是熱帶濱海度假,在這方面,中國資源嚴重不足。百年以前,青島和北戴河在西風熏染之下,成為中國首批濱海度假城市,但是由于資源和氣候的局限,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需求,三亞的稀缺性凸顯。當代旅游發展以來,沿海都在開發,1991年,國務院即批準建設十二個國家旅游度假區,三亞首當其沖。成為投資商矚目之地,也成為游客聚集之地。
但是,自海南建省以來,30年起起伏伏,三亞總是不如人意,有時甚至為人詬病,成為三亞之痛。一是高峰期的擁擠,以及在此期間的天價現象。二是宰客如影隨形,無論是旅行社還是餐館,似乎成為頑癥。三是旺季之后,消費嚴重不足。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而這些只是表面之痛,真正的三亞之痛是結構之痛。第一是客源結構,候鳥性人口比重過大,尤其是早期進入的候鳥性人口,占據了地點,消耗了資源,但是日常消費少,拉動作用小。第二是產業結構,房地產業主導甚至成為主體,在全世界的濱海度假區極少見到,澳大利亞黃金海岸是日本房地產模式,自己降低了自己。第三是濱海開發結構,沙灘之后就是大路,美其名曰還沙灘給大眾,亞龍灣和三亞灣都是如此,使黃金地段不能產生黃金效益。第四是產品結構,一方面是觀光產品的主導性影響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是對海洋的淺層次利用,只是局限于海灘。說到根本,大規模的觀光客流,多數是一次性客人,供給方盡可以宰客,反正不擔心是否再來。
三亞之痛,早就引起各個方面的關注,多年以來,三亞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采取了多種措施,在市場治理和市場秩序方面,力度之大,方式至多,堪稱全國領先。但是為什么仍然不如人意呢?運動式的治理,固然可以一時見效,風頭一過,故態復萌,成為政府和經營者的博弈。另一方面,政府治理需要成本,三亞缺乏財政支持,長期的治理成本難以持續,也只能形成運動式的。由此,三亞提出了三亞之變,甚至提到了三亞旅游革命的高度。
三亞旅游革命,必須超越治標階段,革命的對象,革命的方式,革命的成果,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研究。治本之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系統的系列的改革。第一是地域的擴大,在行政區劃不能調整的情況下,應當追求市場地域的擴張。嚴格地說,北緯18度線以南,是熱帶地區,都是寶地,應當是大三亞市場影響所及。第二是市場的分層,三亞應當成為高端濱海度假的集中地,但是現在格局已成,調整困難。土地有限,擴張困難。一流資源成為二流目的地,富人不愿來,中產不敢來,窮人不能來。不必諱言,三亞應當成為富人的天堂,中產的盛宴,窮人的機會。如果市場分層形成不了,三亞旅游革命也無從談起。第三是騰籠換鳥,候鳥性人口可以轉移到大三亞,后續性接替需要質量,需要消費,要能夠拉動發展。第四是產品的革命,觀光旅游擋不住,也不必擋,但是應當集中于幾個主要的觀光地。要騰出空間,滿足高端休閑度假的需求。全世界的濱海度假帶都有公共海灘,但絕對不在最好的地段,免費產品不能是最好的產品,這是常識,黃金地段應當產生黃金效益。第五是產業結構調整,房地產的高峰已過,開發商一次性賺錢政府一次性收費的模式也已經成為過去,康養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海洋產業、環境產業應當成為主導,主體則是休閑度假產業,有了市場基礎,有了消費基礎,其他新興產業的培育指日可待。
三十年的大特區,十年的國際旅游島,海南的政策不可謂不多,但是落地生根,效果有限。今年又面對著全新的格局,一個巨大的自由貿易區成為國策,一個個改革開放的措施出臺,人員自由往來,資金自由流動,貨物自由進出,這是一個超越性的格局,三亞旅游革命也面對著跨越性的發展之局,必須形成跨越式的發展之舉。其中,觀念的革命恐怕是重中之重。
*本文來源: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作者: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會長。原標題:《魏小安:三亞之痛與三亞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