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隨著同程藝龍在六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OTA再次回歸到眾人的視野中。這家剛合并3個月就要上市的公司,有望成為香港OTA第一股。
中國旅游業一直保持增長態勢,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7年,旅游市場規模增長了兩倍多,2017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達到5.4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1%。
但萬億市場下,攜程、去哪兒網合并后的2年,巨頭相爭,旅游類創企融資次數和融資額均明顯減少,直到2017年下半年,熱度有所上升。轉型和高速發展間,困境和機遇并存。
低價團爆虧,C端企業失去定價權
曼谷跟團6日1499元、普吉島尾單2999元、歐洲跟團游立減1000元......攜程、同程、途牛等OTA平臺上促銷的低價團比比皆是。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如此低價促銷,銷售量大不如前。快速增長中的旅游業,也正在迎來行業的革新。
一方面,目前國內有1億本護照,出境游客單價逐年增加,游客對品質化、個性化出行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傳統的組團游越來越不被游客所認同,旅行社和OTA的價格競爭以及上游資源的搶奪,出現客源和利潤雙低的困難局面。
對想要實現盈利的旅游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平衡毛利低和成本高之間的沖突。世界邦旅行網CEO趙新宇表示:“產品的差異化和服務的附加值都會體現在定價能力中,用戶對產品的認可程度體現在留存和轉化率中,公司的組織效率會體現在獲客(市場)成本和履約(服務)成本中。很多C端旅游公司不賺錢的原因就在其中。”
旅游企業為什么失去了定價權?趙新宇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OTA的在線滲透,讓單項旅行產品(生產要素)的價格大幅透明化,讓用戶具備了(或者認為自己具備)更強的比價能力;
其次,旅游企業日趨“空心化”,服務形態僵化、沒有附加值,產品同質化、易替代,低價競爭泛濫,售價被迫由低價競爭者決定,最低價低于成本的現象屢見不鮮;
再次,部分旅游企業的目的地消費陷阱、捆綁銷售、以次充好、誘導銷售等行為,削弱了用戶對品牌、正常價格體系的信任感。
“旅游看起來低頻,但客單價高,只要復購率保持在高位(比如50%),一年1-2次其實就很穩健。”趙新宇指出,“旅游行業很特別,服務鏈條很長,并不符合有些互聯網公司認可的帳篷原理(即:帳篷的容量不僅僅取決于篷布的大小,還要看支撐篷布的竹竿有多高,竹竿越高,帳篷的容量就越大);更符合木桶原理,要求公司不管線上線下,全鏈條不能有特別的短板。”
旅游產品應依次遞進滿足用戶三個級別的需求,即功能、體驗和個性。趙新宇分析,“在功能性雷同的旅游產品上(如機加酒、海島、N天N國游),在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就要靠拼價格、拼資源。”
“體驗的差異化則起決定性作用。如果用戶可以甩開地接、導游的束縛而真實地接觸和體驗目的地,徹底打開用戶與目的地進行深度交互的新天地,同時確保用戶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那么這時候你賺的就不再是功能性的錢。”
此外,旅游產品本身具有很強的服務屬性,定價權還來源于服務商的增值服務能力。“目前,增值服務是自由行產品最大的短板,可以說,沒有增值服務價值的自由行產品就不可能擁有定價權。”
增值服務貫穿售前、行前、行中、行后,售前往往是免費的,從行前到行后的增值服務如要對定價權產生積極影響,對增值服務的含金量要求很高。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應當能夠有效降低用戶消費的“選擇成本”(節約時間、精力,更好的感知體驗)、創造用戶出行的“安全邊際”。
“定價權是不能按所謂‘中-高-低’端來定義的,而是按‘功能-體驗-個性’的邏輯定義出來的。”
投資回暖,在線旅游格局日漸清晰
不同于其他行業,旅游公司很難在短期出現大型獨角獸。傳統的OTA巨頭相爭多年。雖然攜程長期占據OTA市場40%以上的份額,但飛豬、途牛、美團等平臺逐步壯大,巨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根據私募通及網絡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至2017年間,約有500家旅游類公司完成融資,雖然在2015年有一波創新者,但能走到C輪以及之后的公司越來越少。
與近兩年不斷涌現的“風口”對比,OTA領域的創業創新幾乎退出了投資人關注的“黃金賽道”;直至近半年,逐漸有頭部公司融到C輪、D輪。
據統計,2017年中國在線旅游行業的交易額為1.173萬億元人民幣,市場滲透率為31.5%,預計到2022年在線旅游市場規模將達到2.462萬億元人民幣,市場滲透率為45.7%。在線旅游并未主導整個旅游業,顯然也不會只有1-2家巨頭。
目前來看,在線旅游公司主要有5大類:一是以攜程為代表的通過機酒獲客;二是以馬蜂窩為代表通過內容獲客;三是以飛豬、美團旅游、同程藝龍為代表,背靠巨頭,走流量產品;四是以世界邦等為代表,靠技術發力出國自由行定制服務;五是避開國內“戰場”,深耕海外目的地資源的KLOOK路客旅行。
在流量爭奪中,巨頭們割據市場時,部分OTA難以著力于生產好產品。旅游市場的同質化十分嚴重。下一步,和存量巨頭間的爭奪自然要靠差異化戰爭。有強大算法支持、能根據用戶行為更新迭代的好產品是關鍵。
攜程、同程藝龍等等真的壟斷旅游市場了嗎?顯然沒有。資本“冷清”的旅游業,也暗藏著新機會。
自由行率先突圍?
2016年,自由行定制游開始站在了消費升級的風口上。當年近半的旅游創業和投融資都集中在個性化定制游領域,不過在近一年洗牌后,留下的玩家并不多。世界邦目前覆蓋近60個國家,并于去年年底開始盈利,算是自由行頭部企業。
在趙新宇看來,世界上本沒有“定制游”,只有跟團游和自由行,最近熱鬧非凡的定制游,其實正是自由行的一個細分市場。和四年前相比,目前自由行市場有三個較明顯的變化:
1. 新中產階級崛起,用戶變化迅猛。短短幾年,出國自由行主力軍從60后、70后跨越式發展到80后、90后。以世界邦為例,2018年上半年,25歲-29歲用戶占比超過25%,80后、90后占比超過65%;
2. 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打包定制從不被看好到行業普遍認同,游客對出國旅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加;
3. 玩家正在發生變化,OTA不再執著于自營自由行和定制服務。很多公司都在擴充、改造供應鏈,建立服務聯盟響應用戶需求。
前段時間美團王興說,在中國,本科生以上學歷占比僅僅4%。趙新宇也提供一個數據。他表示:“中國從清朝到現在留學生只有不到300萬,目前回國的只有不到200萬,這些KOL的旅行方式并不能代表海量用戶的真實需求,更多的用戶需要更深度、更廣泛、更接地氣的互聯網旅行服務。”
“旅游創業需要有較強的基礎,馬步蹲好,開始拉弓射箭。目前格局正在發生穩步的變化,整個自由行市場的全面發展和成熟,大概還需要6、7年時間。”
據《中國出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境旅游市場達到1.31億人次,出境旅游花費1152.9億美元,同比增長6.9%與5.0%。截止2018年3月,我國正式開展組團業務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地區)達到129個。
趙新宇粗略估算,除去港澳臺,出國游人次約為6000萬以內。其中東南亞(含海島)一帶約為2000萬人次,自由行占比已超過70%;剩下3000多萬前往中遠途國家的用戶中,自由行占比仍在20%以下,滲透率并不高,發展空間很大。
在自由行的刺激下,盤活了從B端到C端的旅游產品供應。如租車和特色民宿最近成為連接旅游資源和用戶的兩個新熱點,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正努力打造目的地產品的入口效應。門票玩樂、翻譯服務、保險等等,加上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解決方案,自由行產業鏈正被不斷完善。
不管去美國、歐洲還是大洋洲,紐約、巴黎還是悉尼,最重要的還是旅行體驗,目的地末端仍然存在大量的痛點。不過看似藍海的萬億市場,老選手在悉心打磨,新入局者卻沒太多機會。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王瓏娟,原標題:《旅游業“裂變”:傳統OTA寡頭競賽激烈,自由行率先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