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話說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遼東。大軍浩浩蕩蕩從洛陽出發,威猛無敵。在與遼東的一場激烈戰爭中,一名高麗將領極為勇猛,屢次挫敗唐軍的進攻,唐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這時,唐軍中一名小將主動請戰。
唐太宗猶豫了下,隨即允許其出戰。這人胯下騎著棗紅大馬,手持方天畫戟,聲音洪亮,器宇軒昂。幾個回合之后,這名小將大敗高麗兵,將他們打得潰不成軍。這名小將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薛仁貴。
帝王的惆悵,幾度夕陽紅
其實上面這段不過是歷史演義小說里的情節。真實的歷史并沒有這么光鮮。歷史上關于這場戰爭的記錄較為隱晦,大意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征遼東,無功而返。”無功而返的背后是數十萬將士埋骨沙場。
唐太宗征遼東失敗后,大軍退到幽州,即今天的北京城。來到幽州后,唐太宗對自己的失敗百思不得其解。每每想到陣亡的將士,唐太宗總會抑郁不歡。有一天,他來到今天的北京宣武區某地,惆悵之余決定在此為陣亡的將士修建一座寺廟,以示祭奠。
隨后,唐太宗帶兵回到了洛陽。修建寺廟的事情就擱淺了下來,直到武則天執政時代,即公元696年才修建好這座寺廟,當時名為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名順天寺,后更回原名。遼朝時候,寺廟一度被毀,后修復,形成了今日格局。明朝時,曾經改名為崇福寺,到雍正十二年方才命名為法源寺,成律宗寺廟。
一位狂人一本書,法源寺聲名遠播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公元2000年的時候,中國寶島臺灣的一位另類作家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著實在華語文學圈子里火了大把。然而,提名的作品便是《北京法源寺》。這位作家便是與國民黨斗爭到底的李敖。
據李敖考證,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就義前,曾到過北京法源寺。這本書就以譚嗣同在法源寺的經歷為引子,引出整個中國近代史的滄桑與迷茫。康有為、梁啟超、李鴻章、慈禧太后等歷史風云人物全都以另一種視角出現在書中。
這部小說是李敖在獄中構思,于1976年出獄后開始寫作,于1991年完稿的。譚嗣同獄中的思想活動其實就是作者坐牢時的心理活動。書中到處可見作者本人的影子。這部書讓北京法源寺一度火得不得了。法源寺的丁香經過李敖的描述,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游客觀賞。
華美而悠久,晨鐘暮鼓嘆春秋
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正,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筑群。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華嚴三圣”,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制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環,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像莊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稱上乘。除了這些外,法源寺的花兒也文明四方。
法源寺原本是因為海棠而聞名,后院中的兩株西府海棠是乾隆親手栽下的,如今開花時依然繁花似錦。到同治、光緒之后,又在前庭后院之中遍植丁香,再現了“禪房花木深”的景象。在丁香盛開的季節,清雅的香氛一縷縷纏繞在枝頭,飄散在空中,耳邊傳來的是寺中僧人緩緩的講經聲,不急不惱,字字珠璣。花香與法音一同回蕩在寺中,讓人久久回味。
尾聲
希望大家去法源寺之前讀讀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感受下那段歷史滄桑。懷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再踏足這座千年古剎,你一定能得到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看那滿樹丁香,回望古戰場,細思那遠離塵囂的人事悲與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