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那里的植被中長出巖石和冰塊,少數花朵在碎石中掙扎,稀薄的冷空氣中,所有山峰充盈著藍天。我深吸一口氣,發現自己身處其中。難怪喜馬拉雅山被稱為眾神之居?!?/p>
——登山者和前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管理委員會成員Doug Scott在2019年度喜馬拉雅旅游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喜馬拉雅的誘惑”的演講,他說道,“當人與山相遇時,一切都會好起來?!?/p>
然而如果現在想要到喜馬拉雅山區尋找孤獨、高山步行冥想、進行一場精神復興,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了。大交通的便捷和硬件設施的提升讓喜馬拉雅成為更加大眾旅游的存在,名目繁多的“競賽”也讓攀登者離“死亡深淵”更近一步。
珠峰:“死亡”的誘惑
從1953年人類成功登頂這座地球上的最高峰,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喜馬拉雅山特別是珠穆朗瑪峰,越來越被視為一個健身房和賽馬場。一方面,征服第一高峰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不斷引來絡繹不絕的攀登者,另一方面,看上去似乎越來越“容易”攀登的珠峰卻讓傷亡人數節節攀升。
自1922年登山者首次在珠穆朗瑪峰上死亡,已有超過200名登山者死亡,且大部分尸體都被埋在冰川或雪下。
今年5月珠峰登山季,成群的登山者被困在山頂上的“死亡區”,缺乏額外氧氣供應不斷加劇登山者的人身安全。尼泊爾一側過度擁擠導致的“珠峰大堵塞”將2019年死亡人數增加到11人。
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珠峰的問題要歸咎于過去五到十年間加德滿都廉價探險公司的趨利行為:由于尼泊爾官方對于登山人數沒有限制,放任許多經驗不足的登山者上山。背后存在的認知問題是:許多人認為珠穆朗瑪峰是“終極挑戰”,但是試圖登山的人和提供服務的公司經驗水平都普遍較低。
攀登珠穆朗瑪峰有著非常復雜的后勤難題,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認為,訪問管理、登山者體驗、培訓和自我責任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8月初,在第五屆四姑娘山國際登山節上,“大多數登珠峰人的死亡原因其實是缺氧?!币幻麃碜阅岵礌柕南臓柊腿讼驅awa Sherpa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登山技巧可以訓練,但如果得不到氧氣補給毫無辦法,“夏爾巴人耗氧量要小得多,比如我出生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更能夠適應高原的環境?!?/p>
“目前加德滿都大概有5000名夏爾巴人向導,但擁有國際執照資格的人要少得多。”Dawa Sherpa會講英文,他說自己今年接下來的計劃是學習中文,他說并不清楚中國攀登者的具體數量,但確實“這幾年人數越來越多,年齡段也更寬了,去年我帶的客人中,有一位60歲的中國人登上了珠峰”。
向導的印象大概與實際狀況相符合,畢竟要“有錢有閑”才能登珠峰。根據《2018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報告》,徒步登山的人群年齡分布中,占比最高的前兩個年齡段是31-40歲(40%)、41-60歲(31%)。筆者在四姑娘山登山節開幕式上直接觀察到的參賽者群體,也基本符合上述登山者的用戶畫像:年輕人很少,粗略判斷四十歲左右的人最多。
登山:中產階級“新寵”
馬拉松是近年來被國內中產階級所熱捧的運動賽事,也在社交網絡上被調侃為中產階級的“廣場舞”。接下來,戶外、登山、徒步會不會成為中產階級的下一場“廣場舞”?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進入3000-5000美元階段以后,居民的生活方式會呈現休閑化的特征,主要表現是消費脫物化,即人們對傳統的以物質產品為主導的消費需求開始下降,而對以精神產品為主導的消費需求逐漸上升。
201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根據人均GDP與戶外運動間關聯,當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徒步、登山等戶外運動開始流行。
特種兵出身、現在在虎牙做主播的小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在戶外圈子,攀比的風氣非常盛,這個群體同時可能也是“很要面子”的一類人,“能力不足、容易硬撐,往往出事最多也是這樣的人。身邊的朋友開始運動健身、跑馬拉松、做徒步戶外,我也覺得我要去做、去參加。但你沒有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和訓練,很容易發生意外或受傷?!?/p>
根據中國登山協會近五年的數據,戶外事故逐年增高,登山事故是占比最高的門類。從最近一年的數據看,不完全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共發生348起事故,其中受傷事故115起,受傷人數123人;死亡事故40起,死亡人數45人;失蹤事故4起,失蹤人數4人。與2017年對比,2018年事故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但失蹤起數和失蹤人數有所下降。
高墜和滑墜類事故在受傷和死亡事故中占比最高,占死亡事故總起數53.86%,占受傷事故總起數55.66%。348起事故中高墜事故和滑墜事故分別為16起和73起,高墜造成死亡9起,占死亡總起數23.08%,造成受傷7起,占受傷事故總數的6.09%,沒有一例是無人員傷亡。
除了供給側的不成熟,戶外參與者群體的經驗和自我認知不足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原因。
除了跟風、攀比運動裝備,“還有一類人是平時在健身房很厲害的,肌肉練得非常棒,但他不一定適合戶外?!毙∥湔f,在健身房鍛煉看重的更多可能是塑型,但戶外更講究心肺功能、核心功能的整體提升,它鍛煉的是身體整體協調性,在大自然中吃喝住和在健身房練肌肉差異是比較大的。“要玩戶外,我的建議是靠自己親自體驗再做決定,不要輕信別人?!?/p>
在開篇的那次演講中,Doug Scott還談及了自己的經驗,“我在1972年兩次訪問過珠穆朗瑪峰,并起草了尼泊爾的第一個旅游總體規劃和更多關于高海拔旅游的信息。盡管這里缺乏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便利設施,但我還是被人們熱情好客和日常生活所震撼。
“但我最近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個人經歷是,沿著小徑有了大量的徒步旅行者,如果不耐心等待,你很難拍到沒有其他徒步者入鏡的照片。曾經友好的茶館和小屋就像快餐店一樣,業主似乎希望盡快讓游客進出。”
同時,這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和管理者提出質疑:“今年,11人死亡中沒有一人直接因山區天氣或條件的變化而死亡。沒有暴風雨或地震,所有死亡都與過度擁擠或越來越多的高海拔游客有關,他們很少或根本沒有登山經歷?!?/p>
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將這個星球上最美麗、最引人注目的山地景觀帶回到不會被大量游客淹沒、游客們也不會那么失望的地方,大概是每一座雪山都需要面臨的困境。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盧杉,原標題:《極限登山運動:中產階級的下一場“廣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