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華僑城(000069.sz)出售資產的動作還在繼續。10月22日,據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信息,深圳華僑城房地產有限公司擬轉讓旗下上海華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上海華筵)和上海華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上海華合)各自50%的股權,出售方式為打包出售,轉讓底價合計約為47.12億元。
其中,上海華筵50%股權的轉讓底價為24.84億元,上海華合50%股權的轉讓底價為22.28億元。根據企查查資料顯示,上海華筵和上海華合均為深圳華僑城房地產有限公司及華潤置地(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
其中,上海華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天目社區C070102單元33-02街坊地塊商住辦項目。根據公開信息顯示,該地塊規劃用地性質為商業服務業用地、商務辦公用地、三類住宅組團用地,而上海華筵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其他三幅地塊。對于此次股權轉讓,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致電華僑城深圳總部,截至發稿前尚未獲得回復。
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限購限貸政策給高端住宅市場帶來壓力,華僑城蘇河灣中央公園地塊的開發周期較長,資金回籠顯然會成為問題,轉讓部分股權應該是希望減輕壓力。”
頻繁出售資產,轉型還是紓困?
在此次清盤上海華筵和上海華合之前,華僑城集團曾多次對云南旅游(002059.SZ)旗下資產進行新的調整,僅在2019年6月至今,華僑城便在產權交易所掛牌了9家子公司股權,其中大部分是云南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隨著調整落定,云南旅游旗下部分非旅游資產被清挪出去。對此,華僑城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舉是為強化核心業務、進一步壯大旅游景區規模并豐富業務結構,加速推進全域旅游綜合服務商的戰略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自去年10月以來,華僑城便開始頻繁出售資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華僑城集團2018年掛牌出售和進行預披露的資產約18項,出售主體涉及華僑城集團及旗下華僑城股份、華僑城亞洲等,被列入出售計劃的項目多數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一二線城市。
其中,深圳項目分別是深圳市萬霖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協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成都項目分別為成都安仁華僑城仁嘉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成都安仁華僑城仁里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成都天府華僑城湖濱商業管理有限公司51%股權和成都地潤置業發展有限公司51%股權。2018年1月,華僑城集團再次將北京僑禧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權全部轉讓給泰禾集團,徹底脫手占地11.7萬平方米的北京豐臺槐新項目。
頻繁發債背后的文旅困境
值得關注的是,在頻繁出售資產的同時,華僑城也開始了密集的發債動作。僅2018年,華僑城集團共發行了四期中期票據,發行規模分別為20億元、20億元、25億元和25億元,合計90億元;同時,還發行了五期超短期融資券,融資額超過百億元。華僑城集團的財報也顯示,上半年公司籌資活動現金流入406.55億元,同比增長37.62%。
進入2019年,根據華僑城10月21日前發布的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借款余額為1275.08億元,累計新增借款金額為352.23億元,累計新增借款占2018年末凈資產的45.65%。具體來看,華僑城A新增銀行貸款352.82億元,占2018年末凈資產比例為45.72%;新增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金融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0.59億元,占2018年末凈資產比例為-0.08%。對于資金用途,華僑城方面表示:上述新增借款主要用于公司日常經營及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2018年財報顯示,華僑城A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1.42億元,同比增長13.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05.89億元,同比增長22.5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95.12億元,同比增長30.41%。但公司資產負債率卻上升至73.77%。截至2018年末,華僑城短期借款為131.31億元,較2017年末進一步增長;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86.07億元,長期借款594.11億元,總負債達到2170.05億元,而2017年總負債為1519.87億元,一年時間,負債總額增長了約650億元。
對此,深圳香港上市某房企營銷總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僑城這幾年主要做文旅,文旅地產前期投入大,每個項目動輒百億元,沉淀資金龐大,所以導致企業對融資依賴度高。從項目來看,華僑城在上海、北京、成都這些城市優勢不大,他們成功項目基本都在深圳,與其‘攤大餅’,還不如深耕區域。”
*本文來源:中房網,作者:唐珊珊,原標題:《47億元打包出售上海兩項目股權背后:華僑城華東集團調整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