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中國市場成為酒店業兵家必爭之地,中資、外資皆上演自身“攻守之道”。
據中國旅游協會預測,到2025年,中國酒店業規模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酒店房間數量屆時可能達610萬間。而由于歐洲及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目前亞洲成為奢華酒店及度假村發展的熱門地區。與此同時,不少外資酒店集團亞洲區的決策者更將中國視為重中之重。
一方面外資加速在中國酒店行業的投資,“攻勢兇猛”。外資投資中國酒店業,有的是通過收購或入股中國本土酒店,有的則是通過擴大其在華的投資,增加門店。
另一方面,國產酒店集團也“守道有方”,以如家、華住和7天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搶灘大眾經濟市場,再通過不斷擴張,獲得規模優勢,再依托下沉市場戰略,利用本土化優勢,力求搶占先機。
在“進攻”中國市場上,外資酒店集團的優勢集中在品牌和管理經驗。
而在中高端酒店細分市場上,外資酒店在運營上具備一定歷史優勢,長期的品牌優勢,科學完善經營管理理念,從經營銷售策略到細化管理理念,外資酒店均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國際化銷售體系已經完善并進一步深化,全球性的客戶群初步建立。
全球八大酒店管理“巨擘”旗下的奢華酒店品牌已經遍布中國,屹立在各大城市中心的繁華地段。“五星級酒店+超甲寫字樓”正在成為高端城市綜合體的“標配”,而依托周到的酒店服務提升物業價值,已然成為商業地產行業的“潛規則”。
上海科泰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上海匯金智選假日酒店(洲際旗下)業主許乃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入局酒店業即是自身主業拓展過程中的切身感受,在中國市場,中高端酒店遠沒有國外普遍。
“我五六年前到上海青浦去工作,就發現青浦缺乏中高端的酒店,除卻五星級之后,再下來就是經濟型酒店,集中在100元每天的消費客群,三四百塊的中端客戶可選擇面相對少。”許乃強說道。
事實上中國酒店業現狀的供大于求,極大程度體現在一、二線城市的高端酒店趨于飽和。隨著三四線城市經濟發展,酒店業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面臨下行風險的情況下,“中端酒店”更能契合市場需求。
中檔酒店自然成為外資巨頭們在華爭搶的新目標。錯失了過去經濟型酒店快速增長時代的外資酒店巨頭們正在通過各種合作形式試圖在中檔酒店市場跑馬圈地。業內人士認為,相對于進入門檻低的低端酒店,外資酒店品牌對中端酒店的知名度有支持作用。但中檔酒店發展要注意選址和布局,避免走上經濟型酒店的老路。
外資酒店集團在中國境內開疆拓土,也必然會與具備較強本土化優勢的國產酒店品牌一爭高低。
30年前,外資酒店品牌強勢,幾乎所有的高端星級酒店都是引進的外資品牌,如希爾頓、喜來登、洲際、萬麗、麗思卡爾頓等國際酒店品牌占據了中國高端酒店大部分的市場。而對于中國本地酒店品牌,錦江之星、如家、漢庭等,大多由八九十年代興起,集中于經濟型酒店。
但是,隨著中國酒店業的發展,中國高端酒店集團品牌開始涌現,中國的酒店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也悄然成熟,甚至有些已經遠遠超過某些外資酒店品牌。
除了了解本土需求詳情,搭上數字經濟的快車,國產酒店集團在數字化支付和移動端客流轉化上優勢同樣顯著。在酒店形式上也持續創新,主題酒店,試水酒店“賣貨”等新形式成為常態。
經過狂飆式的十年發展,不管是華住、如家還是鉑濤,都已經積累下體量龐大的會員群體。通過會員體系和平臺化運營的規模效應,以技術來為這些線下實體酒店賦能,從而實現高效運轉,在中高端酒店具備先發優勢。
中資中檔酒店會員體系由“由下向上”發展。而外資酒店品牌進入中國則多以品牌輸出為主,利潤來源主要為管理高星級酒店所帶來的管理費收入。因此,其自身會員數量多由旗下高端酒店轉化而來,向中檔酒店的轉移,為“由上向下”的發展過程。
兩兵相接,對于中高端酒店江湖來說,攻、守自有戰術。
一方面,中資酒店了解市場需求可以順應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本土化需求,具備“東道主”優勢,另一方面,酒店業的本質屬性為服務業,外資中檔品牌若可以保證高水準的產品與服務,那么在洗牌之中依舊可以存活,并愈發充滿活力。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唐唯珂,原標題:《中資、外資中高端酒店經營“攻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