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上周末,所有航空上市公司的2020年上半年報全部出齊。不出意外,大多數航司在上半年都是虧損的業績,只有華夏航空一家獲得了823萬元的微利。
由于疫情期間的航班大幅停飛,航空公司收入巨減,飛機租金、停場費等固定成本則仍需要支付,早在一季報時,每家上市航司就公告了每天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的虧損。
按理說,機隊規模大的航空公司,每天的虧損額會更多,不過上半年的財報數據顯示的各家航司虧損情況,卻并不是與機隊規模成正比。
國有三大航中,機隊規模的排序是南航、東航和國航,不過虧損額按大小排序卻正好相反:國航、東航和南航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94.41億元、85.42億元、81.74億元。
在三大航中,國航一直是盈利能力最強的航司,今年上半年虧得最多,與其所在的北京大本營受疫情影響更嚴重,以及國泰航空的巨虧拖累國航的投資收益不無關系。
今年上半年,國航的投資損失為28.71億元,去年同期則為投資收益2.97億元,其中對國泰航空的投資損失就達到23.73億元,去年同期則為投資收益1.99億元。
此外,上半年北京的疫情一度影響了國航的主基地收益,而歐美疫情的持續也對國際航線占比最高的國航影響最大。
如果再加上規模稍小一些的航司,上半年虧損最多的也并不是規模更大的國有三大航,而是國內第四大航空海航控股(虧損118.23億元)。
此外,機隊規模比春秋航空少四架的吉祥航空,虧損額也比春秋航空多了近三億,這也反映出春秋航空在疫情中的抗跌性。
這與春秋航空的低成本基因不無關系,不僅公司的單位成本低于三大航,公司全窄體機的機隊布局(96架320飛機),以及運力投放更聚焦國內及周邊國際市場,也使疫情中的航班及客座率恢復相對其他航司更快些。
半年報顯示,春秋航空上半年國內航線的可用座位公里較去年同期僅下降2.9%,恢復水平遠超行業,5月開始國內航線運力已實現單月同比增長,同時客座率也是逐月提升,6月國內客座率已恢復至78.4%。此外,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單位管理費用為0.0042元和0.0040元,遠低于行業可比上市公司水平。
而在所有上市航司中,機隊規模只有50架的華夏航空,是上半年唯一獲得盈利的國內航司。
作為國內首家專注于支線航空的航空公司,華夏航空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運力購買協議(向地方政府/機場出售航班運力,機票仍由航司銷售,政府/機場按照運力購買應支付的“固定金額”與航司“機票收入”之間的差額進行實際結算)。
也就是說,華夏航空只要飛一班,就能拿到一班的錢,至于航班客貨收入多少,都由地方政府/機場自負盈虧,類似于業內的以保底形式的“政府包機”。
這是華夏航空受疫情影響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2019年,華夏航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漲102.96%,就與上述“保底補貼”大增有較大關系。根據年報,2019年華夏航空的其他收益5.52億元,同比增長94.57%,主要為航線補貼。而在華夏航空2020年的半年報中,主要為航線補貼的“其他收益”為1.82億元,占利潤總額的1521.75%。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華夏航空上半年的應收賬款達到11.34億元,去年同期為9.85億元,應收賬款增加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應收款項的回款時間延長,這或許是來自部分地方政府/機場的“航線補貼”到位不夠及時給華夏航空帶來的隱患。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作者:陳姍姍,原標題:《上半年航企多虧損,為何只有這家盈利了 | 姍言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