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很多旅游產品都希望給“選擇恐懼癥”用戶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玩途創始人夏天之前就說,希望用戶不必在玩途網站上做出選擇,只要這個產品適合他,玩途就保證產品品質一定是最好的。免簽精選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正在醞釀產品升級,升級的方向就是給用戶更少選擇。
按照創始人何婷然的說法,就是給用戶一個基于場景購買產品的模式。
之前我們報道過免簽精選游,這家公司希望將提供免簽(或者落地簽、電子簽)境外目的地的精選產品作為切入點,經過10個月的發展,目前月流水在“大幾百萬”,每個月保持了50%左右的增長,這家創立于廣東的公司,目前70%的客源來自南方(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產品是自香港、廣州等地出發的)。
在供應鏈管理上具備一定能力之后,何婷然的團隊在考慮擴展產品SKU從而獲取更多用戶。如何做?
在這里何婷然分享了一個邏輯框架,將旅游氛圍產品創新規模化難易程度作為縱軸,服務創新規模化難易程度作為橫軸,構成了一個四象限圖,參考下圖。
去哪兒和依靠技術做行程規劃的app(例如我們報道過的妙計旅行)在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上都易于規模化;P2P旅游(例如我們報道過的哈達旅行)和Airbnb等產品,雖然產品創新易于規模化,但在服務創新規模化難度較高;其他傳統OTA(攜程、途牛、同程)都屬于服務創新易于規模化,但產品創新規模化難度較高。另外,由于途牛正在做大量線下店面,因此逐漸在向Airbnb所在的象限移動;去哪兒因為從搜索比價平臺變為一個OTA,所以在向左下移動。
于是何婷然分析了這些公司的成長路徑和天花板,攜程、途牛等玩家已經被證明相對成功,至少市值較高,去哪兒原來的做法在左上象限,但這種玩法的市值上限不高,所以正在向下方移動。至于剩下的幾類公司,例如Airbnb、P2P類產品和行程助手類產品,由于暫時沒有上市,所以也很難做對標估值。
所以對于免簽精選游的定位,何婷然想的是,既要在產品創新上可規模化,又要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所以她把免簽精選游放在了左上象限。他們與攜程等傳統OTA的區別在于,后者提供的是標準化大眾化的產品,以搜索功能影響購買決定。而他們想做的是,用場景來影響購買決定。
何婷然說,用戶在考慮旅游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目的地和價格,而是跟誰、什么時候——所以她希望產品是面向25-40歲的白領中產,做基于場景的產品推薦。例如當用戶選擇親子游的時候,其實背后的潛臺詞是“時間不太長的飛行”、“酒店提供兒童服務”等,免簽精選游就會通過產品數據的篩選,向用戶推薦一定數量、符合上述要求的產品。
算法不一定完全可靠,所以免簽精選游增加了第二個買家篩選的環節。在基于一個場景推薦了幾個產品之后,頁面會告訴用戶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比如A產品更適合初中孩子B產品更適合嬰幼兒家庭,用戶只需要在被推薦的產品中不斷砍掉不符合自己要求的產品,最后留下最符合需求的產品即可。
我聽到這個想法第一個疑惑就是,旅游作為一個極度個性化的產品,如果最后用戶刪掉了所有產品怎么辦(也就是沒有一個產品完全符合用戶要求)。何婷然說,旅游的個性化需求確實存在,但需求可以進行分類,而且他們面向的用戶很多都有相似動機和共性需求(因為這些用戶并不是金字塔頂端那些偏好極度個性化產品的)。
“不是用戶想要選擇什么,是我們告訴他選擇的理由。”
上述功能預計在8月網站改版之后實現。何婷然說,以前他們想要滿足說走就走這種需求,所以把免簽作為一個購買場景,現在他們希望增加能夠滿足更多需求的購買場景(例如親子游),所以未來產品品類可能也不僅限于免簽目的地。免簽精選游之前曾經獲得過平安創投的600萬融資,目前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
在沒改版之前看免簽精選游的界面,確實很難看出與其他提供自由行產品的不同,除了上方的是按照需求場景做的分類,例如“家庭親子”、“潛水冒險”、“浪漫海島”等。但其實進入二級界面之后也讓然是按照搜索、篩選的邏輯進行的,這也是何婷然希望改變的地方。
個人認為,如果在改版之后,根據需求場景所推薦出來的產品能精準匹配用戶需求,并且產品品質(也就是服務創新)足夠有掌控力的話,這種模式確實有吸引力。一個疑惑就是,用戶是不是需要基于需求場景的購買,仍是個有待討論的命題,因為這涉及“人為什么去旅游”這個大命題。很多人的旅游決定,是看到關于某個目的地精美照片和文字后的一種無理由沖動。如果免簽精選游能把這種沖動與用戶的強需求結合,讓用戶購買被推薦的產品,是很完美的一件事。
這有兩個前提:產品的內容呈現足夠精致(這點免簽精選游做的并不好)和推薦出來的產品能大致滿足用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