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聯網+”發展目標,提出包括益民服務、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協同制造等11項重點行動。
這些行動涵蓋了制造業、金融等具體產業,也涉及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方面。如益民服務中,《意見》提出,將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等新興服務。
11項行動覆蓋經濟社會領域
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理解不夠深入等問題。為此,《意見》部署了“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11項重點行動。
其中“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中,《意見》提出,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空間廣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說,這將推動生產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組織創新,智能制造將成為新型生產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還關注到電子政務、醫療、教育等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方面。在“互聯網+”益民服務行動中,《意見》提出,要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大力發展線上線下新興消費和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
“互聯網+”十年發展目標確定
《意見》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焦點
互聯網+政府服務:構建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
《意見》提出,要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包括加快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
同時,加快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建設,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互聯網+便民服務:推廣跨地區醫保結算等應用
《意見》要求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包括發展體驗經濟,支持實體零售商綜合利用網上商店、移動支付、智能試衣等新技術,打造體驗式購物模式。發展社區經濟,在餐飲、娛樂、家政等領域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
《意見》還要求積極推廣基于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城市服務,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地區醫保結算等互聯網應用,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
互聯網+健康養老:鼓勵提供長期個人健康管理
養老產業也更加智能。《意見》表示,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推廣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勵健康服務機構搭建公共信息平臺,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同時,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料等居家養老服務。鼓勵養老服務機構應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便攜式體檢、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互聯網+在線醫療:推動醫療數據跨醫院共享
《意見》要求,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
看病有望更方便,《意見》要求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同時,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
此外,鼓勵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互聯網+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網絡借貸
《意見》要求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包括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如鼓勵各金融機構利用技術手段,在更廣泛地區提供便利的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中介平臺等金融服務,拓寬普惠金融服務范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同時,支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絡借貸、網絡證券、網絡保險、互聯網基金銷售等業務。
“過去四年里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很快,許多公司推出了理財、投資、信托產品等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91金融聯合創始人吳文雄表示,但這些公司產品創新上都存在合規性問題,現在P2P還有法律風險和障礙,“《意見》的出臺意味著,將會有監管細則明確下來,讓未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服務存在的風險,《意見》要求利用大數據發展市場化個人征信業務,加快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改進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提高金融服務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其外溢效應。
“互聯網金融想要走得穩健,法律法規是一條腿,征信數據則是一條腿。”吳文雄說,“網絡征信和虛擬評價體系是互聯網的優勢,將促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健康發展。”
專家觀點
“互聯網+”是要推動經濟提質
“‘互聯網+’不是找最容易的領域,而是找比較難、對國家整個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型具有意義的領域去推動。”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說。
“互聯網+”行動的提出,最大的焦點在于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從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起,中國互聯網更多的是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開始加速向制造領域滲透。
高新民認為,“互聯網+”行動下將有三類企業主體:互聯網企業、驅動升級的技術支撐企業以及轉型后的一些傳統企業。
“互聯網企業所擅長的是融合生活服務業,總體被包含在國家行動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ICT產業研究部主任何偉說,“國家提出‘互聯網+’的意圖比較明確,就是要推動經濟提質升級,主要是融合工業等,屬于較高層次的戰略性規劃。”
互聯網融合工業的威力,在美國“工業互聯網”倡導者通用電氣公司負責人看來是可以量化呈現的:在商業航空領域,工業互聯網技術每節省1%的燃油,未來15年將預估帶來300億美元的收益;在燃氣發電領域,工業互聯網每節省燃油1%,未來15年將帶來660億美元的收益;至于醫療系統,每減少1%的系統低效率,未來15年將帶來630億美元的收益……
“數據顯示,假設說提高生產力從1%到1.5%,未來20年可以預見,互聯網將使人們的收入提高25%到40%。”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