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免费电影-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重慶:力爭到2025年底旅游綜合收入4500億元

文旅惠報 本文作者:執惠 2022-04-01
同時,把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打造成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3月31日,據重慶人民政府網站消息,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指出,到2025年底重慶市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00億元,新增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20個,新增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2個,建成旅游休閑城市10個,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線路100條。到2035年,重慶將基本建成文化強市,全面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規劃》提出,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突破,按照“雙核”驅動、一盤棋推進,特色化發展、差異化定位,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與四川共同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為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和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共同打造長江三峽、九寨溝、武隆喀斯特、都江堰—青城山等巴蜀國際旅游精品;推動川渝兩地打造數字文化產業集群,聯合爭創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和文化裝備制造產業園;建成一批文化和旅游產業合作示范區。

《規劃》還提到,構建大三峽旅游發展格局。完善和提升以萬州為中心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成一批展現“高峽平湖”壯麗美景,彰顯三峽歷史、民俗及當代移民文化底蘊,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景區、度假區。推進三峽旅游由觀光游向休閑游、由過境快游向腹地慢游、由景點游向全域游轉型,把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打造成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2025年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50億元,新增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21個,新增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6個,五星級標準游輪達到30艘,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線路40條。

以下為《規劃》全文: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和《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重慶實際,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發展工作,聚焦文化強市建設和全力打造旅游業發展升級版,縱深打好三峽、山城、人文、溫泉和鄉村牌,主要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基本完成,實現了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速度規模與質量效益相統一,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的發展態勢。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健全,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實現全覆蓋,國家等級館率位居全國前列,重慶國際馬戲城一期、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建成投用。文化藝術創作成果豐碩,舞劇《杜甫》榮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魔術《幻影飛鴿》榮獲第十屆中國雜技金菊獎魔術節目獎,歌劇《塵埃落定》、川劇《江姐》等8部作品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雕塑《烈焰青春》榮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2.5%,文化市場主體新增4萬余個,成功創建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5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旅游業影響力不斷擴大。旅游精品量質并舉,新增國家5A級旅游景區3個、4A級旅游景區27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4個、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1個。旅游接待平穩快速增長,2016—2019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8%和26.4%。旅游美譽度、滿意度顯著提升,《2016年中國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重慶居第3位,世界旅游業理事會發布的《2018年城市旅游和旅游業影響》顯示重慶為全球旅游增長最快城市,榮獲2019年度中國城市旅游品牌第2名,重慶在旅游城市游客滿意度評價中多年排名全國第1位。

文旅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市、區縣兩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按時改革到位,開啟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全面啟動,文化、旅游、廣電、文物、市場監管等協作機制初步建立,達成合作事項40余項。旅游演藝助推融合發展,《印象武隆》《天上黃水》《夢幻桃園》《烽煙三國》等文旅演藝陸續改版提質,市級文藝院團駐場旅游演出數量實現突破。文旅交流推廣活動創新開展,成功舉辦兩季“雙曬”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和重慶全球旅行商大會、重慶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等系列文旅交流推廣活動。

廣播電視發展穩步提升。陣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組建重慶衛視、融媒體新聞、現代廣播媒體、影視制作、生活服務、新媒體數字內容等媒體集群,融媒體中心建設實現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全覆蓋。影視精品力作持續涌現,其中電視劇《共產黨人劉少奇》等5部影視作品獲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網絡電影《士兵的榮耀》納入國家廣電總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品網絡視聽節目上線儀式”首推精品節目。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17個區縣建成應急廣播系統,14個貧困區縣完成廣播電視制播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超過99%。技術建設提檔升級,重慶廣電集團(總臺)11個公共電視頻道全部實現高清播出,“智慧廣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重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廣電5G試點建設城市。

文化遺產保護持續增強。文物基礎工作更加夯實,完成629個重點文物保護項目,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個、中國傳統村落36個、博物館24個,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四有”(有保護范圍、保護標志、記錄檔案、保管機構)工作完成率達到100%。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武陵山區(渝東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穩步推進,8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全市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分別達到44項、707項,國家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命名數量分別達到60人、711人。考古工作能力有效提升,考古發掘面積16.8萬平方米,出土文物3.7萬件套,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重慶文化和旅游發展面臨諸多利好。從國家層面看,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深入實施,有利于重慶文化和旅游拓展新空間。從市級層面看,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深入推進,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國際人文交流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序實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筑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加快建設,長嘉匯、廣陽灣、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重點片區打造,有利于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同時,重慶文化和旅游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文旅產業發展受挫、文旅消費信心不足的舉措還不多。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市場主體發育滯后,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充分。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國際知名的旅游景區、度假區數量還不多,不能滿足廣大市民和游客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重慶的新征程中,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奮力譜寫文化和旅游發展新篇章。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國際旅游樞紐城市,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二節 發展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黨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高品質公共文化產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切實改善民生,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體系,提高服務品質,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互聯網和現代科技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進文旅產品業態和服務方式創新;推進旅游資源綠色開發、旅游方式綠色轉型;加快融入國家區域開放戰略,打造文旅開放平臺;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產業帶動就業、促進增收等功能,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加快推動文化資源向旅游轉化,促進旅游業文化內涵提升,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高效能傳播。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十四五”期末,文化強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軟實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國際旅游樞紐城市建設全面推進,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

——文化事業發展實現新進步。公共文化設施擴面提標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效能不斷提升,文藝創作生產增量提質,創排演出水平明顯提升,媒體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文化保護和傳承利用更加有效。

——文化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推動文化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以大數據和智能化為引領、以數字文化業態為支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發展實力和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旅游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旅游產品和業態更加豐富,旅游要素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智慧旅游建設加快推進,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成效顯著,旅游供給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旅游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新境界。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全面凸顯,文旅融合發展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形成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null

null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強市,全面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文化藝術事業興旺繁榮,優秀文化產品、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效能顯著提升,文化產業實現向數字化轉型升級,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的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旅游能級和競爭力全面提升,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第三章 推動文藝繁榮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創作活力,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精品力作。

第一節 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

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抓好全市重點劇目的創排、打磨和展演工作,新創、修改打磨、復排大型舞臺劇目30部,力爭1—2臺劇目在全國專業藝術評選活動中獲獎,創作重點題材美術作品10件。以內容生產為核心,講好重慶故事,傳播好重慶聲音,打造一批影視精品。

推動文藝精品展演。建立健全劇場供應機制,制定推出鼓勵展演的政策措施,推動文藝院團開展更高水平的演出活動。以解放碑為中心,統籌利用現有劇場和展演空間,打造長嘉匯演藝聚集區,提供常態化文化演藝產品。鼓勵市級國有文藝院團做強區域優勢藝術門類,積極承擔市級重大主題創作演出任務,組織優秀作品參加全國重要展演活動。引導各區縣文藝院團以服務基層群眾為主要任務開展政策宣傳、藝術普及、惠民演出等工作。

完善藝術創作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藝術精品創作生產的投入,將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列為各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的重點支持對象;充分發揮重慶市藝術創作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的孵化作用,對原創作品、優秀作品等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對大型舞臺劇本孵化項目給予專項資助。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引導和保障機制,加大對舞臺藝術創作的扶持力度,深化拓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扶優扶強工作。健全作品評審機制,構建新時代文藝評價體系,完善和改進文藝評獎機制,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和理論研究。

第二節 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

完善院團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分類指導、一團一策”,為市級文藝院團“破瓶頸、保基本、減負擔”。引導院團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提升院團綜合實力,形成示范性、導向性、引領性的新時代文藝院團,推動重慶川劇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院團,重慶芭蕾舞團、重慶雜技團、重慶京劇團建設成為西部一流院團。持續優化事業體制院團和已轉為公益性保護傳承機構的國有文藝院團的運行機制,穩妥推進未列入保留事業單位性質范圍的國有文藝院團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指導已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加快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演藝企業集團充分發揮聚合優勢成為骨干文化企業,推動1—2家文化企業上市。提升區縣文藝院團自主發展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區縣組建國有文藝院團。

建立院團激勵保障機制。設立市級文藝院團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專項資金,發揮市級文藝院團激勵引導資金等專項資金的作用,全力保障市級文藝院團改革發展、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演出活動等。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文藝院團探索劇目股份制、項目制等多種靈活方式,推動藝術院團進入資本市場。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藝術人才激勵機制,推進實施崗位負責制、項目負責制,探索知識產權等要素參與分配及產權激勵方式。加強劇院(場)及舞臺配套設施等場所設施建設,加快文藝演出院線建設。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探索演員演出收入與演出貢獻掛鉤,不斷提升演出質量。

null

第四章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構建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一節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定完善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服務目錄),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檔案館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和服務標準規范,健全公共數字文化標準規范體系。強化標準實施,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評估標準體系,建立標準水平動態調整機制,開展標準實施情況監督檢查。

培育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設施,補齊薄弱地區短板,新建公共文化設施適當向城鄉結合部傾斜。落實新建、改擴建居民住宅區按專項規劃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要求。積極推進社區文化“嵌入式”服務。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創新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培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資源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推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開展“藝術鄉村”建設試點。實施“百鄉千村”示范工程,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因地制宜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非遺傳承體驗中心(所、點)、鄉情陳列館等主題功能空間。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試點。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機制。圍繞“一區兩群”發展格局,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城市提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動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總分館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基層。加強農村基層廣播電視建設,推進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戶戶通”向人人通、移動通、終端通轉型升級。增加社保卡文化功能,推動公共圖書館實現免注冊借閱。探索跨部門、跨機構、跨領域、跨區域聯合開展資源建設,加強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對口幫扶。

第二節 打造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加快重慶圖書館分館等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開展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周邊交通設施改造和環境治理,打造一批體現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標。推進區縣文化館、圖書館等達標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檔案館打造檔案文化市民開放空間,實施歷史文化體驗館示范計劃。推動全市廣播電視播出、傳輸和監測機構的設施設備達標升級,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建設。推進基層文化設施提檔升級,開展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改造升級,配合鄉村文化振興工程、“振興書房”項目、城市書房工程等推進閱讀陣地提檔升級。推進老舊小區文體設施改造、特色文化廣場建設、城區文體公園建設。

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持續開展“重慶讀書月”等品牌讀書活動,培育一批全民閱讀推廣項目。支持檔案館開展檔案主題文化展覽陳列等檔案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民藝術普及,設立全民藝術月,舉辦全民藝術節,常態化開展流動文化進村服務。積極開展群眾文藝創作和活動,扶持優秀作品項目參加“群星獎”等國家級獎項評比。持續開展廣場舞展演、戲劇曲藝大賽、社區藝術節、鄉村藝術節、“村晚”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實施“惠民電影進萬家”工程。

第三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提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服務效能,做實錯時、延時和流動服務。推進高校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檔案室的檔案資料向社會合規開放。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加快公共文化網絡平臺建設,完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應用場景。統籌做好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開展老年人群體數字技能和文化藝術培訓,支持發展盲人圖書館等特殊文化服務。探索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完善戲曲進校園等公共文化服務進校園常態化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項目建設和服務提供,推進區縣以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管理運營。加快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構建文化志愿服務體系,開展常態化、多樣化的文化志愿服務。

null

第五章 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進全行業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著力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和服務能力,推動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形成布局合理、規范有序、特色鮮明、形態多樣、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廣電”新格局。

第一節 鞏固壯大主流媒體陣地

提升融合媒體輿論引導水平和主流媒體傳播效能。實施全市融合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創新工程,創新融合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扶持引導機制。實施融合媒體建設及融合媒體輿論引導和傳播體制創新改革,支持各區縣融媒體中心開展融合媒體引導傳播機制創新改革試點,建立市、區縣兩級“融合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創新示范平臺”。全面推進融合媒體新聞生產流程再造和話語體系創新,支持各區縣融媒體中心在自身網絡視聽媒體許可證機制下,建立獨立新媒體發布平臺。

推進融合媒體內容體系和媒體業態創新。以“智慧廣電”建設為抓手,推進融合媒體內容創新與媒體業態創新融合,建立和完善融合媒體節目形態創新和業態創新的鼓勵扶持機制,強化前期扶持引導,強化業態創新技術保障能力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提升全市主流網絡視聽媒體內容發布和網絡產品帶貨服務能力,在市、區縣兩級媒體機構建立非新聞類節目形態創新示范媒體和示范欄目,建立“節目+黨建”“節目+旅游”等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服務類節目創新示范平臺。

打造智能媒體生態系統。實施重慶市融合媒體智能化和IP化匯聚分發系統建設工程,以流媒體分發為基礎,開發建設融合媒體媒資管理系統。實施IPTV(重慶市交互式網絡電視)智能媒體生態建設工程,做好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完善內容生產和存儲平臺,構建“學習強國”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行業定制服務中心,打造重慶IPTV智能媒體生態系統。

第二節 持續推動精品建設和品牌建設

推進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百佳精品”建設。實施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工程,優化完善精品創作指導扶持政策。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切實強化對渝版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紀錄片以及節目、欄目等創作的指導,力爭推出20部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優秀電視劇作品、30個市級優秀欄目(節目)、3個國家級優秀欄目、50部(個)網絡視聽作品。

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品牌建設。實施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品牌建設工程,建立媒體品牌建設指導機制,著力打造以“重慶衛視”“第1眼”等為龍頭的廣電媒體品牌,打造“紀錄片之都”等系列品牌建設示范項目,力爭推出1—2個市級影視形象品牌、2—3個市級品牌頻率頻道、3—5個區縣品牌頻率頻道、10個市級品牌欄目、15個區縣品牌欄目。

第三節 構建廣電及網絡視聽技術體系和安全體系

推進技術體系建設。推動全市融合媒體制播體系智能化建設,構建市、區縣兩級融合媒體智能化內容生產傳播及效能管理系統。推進新型廣播電視基礎網絡建設,推動全IP視頻能力平臺、智能物聯網連接管理平臺、區塊鏈可信計算與存儲、“智慧廣電”大數據平臺、廣電5G移動通信網絡、傳輸承載網、全光接入網等項目建設。推進智慧廣電數據中心、云服務能力平臺、IT業務運營支撐系統建設。

推進安全體系建設。推動實施全媒體智能監測調度指揮平臺建設工程,開發建設智能化全媒體、全業務、全業態的監測調度指揮系統。組織實施各區縣融合媒體監測管理工程建設,構建市、區縣兩級智能化全媒體智能監管體系。推動實施廣播電視網絡視聽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工程,支持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建立廣電和網絡視聽信息安全體系研究試驗基地。開展融合媒體內容生產信息安全試點工程建設,支持重慶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推動信息安全技術系統和運營管理信息安全系統建設,建立新型融合媒體及新型傳輸網絡信息安全教育實訓基地。

null

第六章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按照“三層七類”遺產要素資源保護利用發展的要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延續城市文脈,增強城市文化底蘊,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節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

夯實革命文物基礎工作,編制發布《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錄。推進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建設,強化對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的保護提升,加強對歌樂山紅巖革命舊址密集區環境整治。加快推進革命文物片區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建設,實施湘鄂川黔片區、川陜片區、長征片區等3個重點區域整體保護展示,基本建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實施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復五年行動計劃,開展館藏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力度,建好用好教育基地,推進紅巖革命故事劇目展演和“紅巖精神進校園”活動開展。

null

第二節 加強考古發掘與研究

實施考古發掘重大項目,加強“考古中國”巴蜀文明進程研究、石窟寺考古、宋元(蒙)山城遺址考古等考古研究發掘工作。推動后續三峽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進程,重點推進萬州天生城等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設。推進釣魚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大遺址項目申報工作。強化考古科技支撐,提升考古裝備設施標準化水平,建設重慶科技考古實驗室。

null

第三節 加強博物館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龍頭、等級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重慶博物館體系,不斷豐富提升歷史、革命、抗戰、工業、自然“五大博物館群”的內涵品質。加強重慶博物館新館等市級重點博物館設施建設,大力推動區縣博物館建設。支持依托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建設特色專題展館。鼓勵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實施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工程,推進館藏資源共享,推進博物館教育規范化標準化建設,開展藏品征集與藏品鑒定定級工作。推動博物館庫房標準化建設,建設區域性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完善博物館總分館制度和對口幫扶制度。加強數字博物館建設,打造全市博物館網絡矩陣。

null

第四節 加強文物保護與利用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實施石窟寺保護展示精品工程。加強主城都市區“兩江四岸”文物保護利用,重點實施渝中半島、南濱路等片區文物保護活化利用項目。加強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三峽出土文物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釣魚城遺址和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探索創建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加強開放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建設重慶開埠遺址公園。推進抗戰遺址、統戰歷史文化舊址及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加強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名錄。實施“重慶院子”古建筑示范項目,加強民居大院、牌坊、古塔等文物保護。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集中成片保護力度。推進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工作。

null

第五節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開展非遺資源調查,完善非遺檔案,推進檔案和數據資源的社會利用,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代表性項目制度、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穩步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全面提升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水平,加快推進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等傳承體驗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計劃、戲曲振興工程、曲藝傳承發展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積極開展曲藝書場試點工作。推進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就業工坊建設,提高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進一步推動非遺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傳播、教育普及、活動宣傳等方式,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

null

第七章 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聚焦質量與效益提升,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一節 培育壯大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文化用品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特色文化用品、文化科技設備、文物保護裝備、文旅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發展動漫游戲產業,推動動漫游戲與影視、音樂、電競、玩具、服飾等衍生產業聯動發展。加快發展精品演藝和舞蹈產業,做優戲劇、歌舞、曲藝、雜技等文化藝術,推進演藝與旅游融合,打造一批演藝精品劇目和演藝文化品牌,培育“舞動山城”國際品牌。加快發展廣電網絡視聽、數字影音等產業,打造以“媒體+”“節目+”為代表的集內容服務、信息服務、實體服務為一體的媒體服務新業態。加快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內容產業,做好黨報黨刊“龍頭”,深化整合都市報,壯大重慶入圍全國百強出版社、百強報刊的方陣。加快發展工藝美術、印刷包裝等產業,鼓勵文化創意設計,促進創意設計服務與制造業融合。振興傳統工藝,推動石雕、版畫、夏布、陶器、龍燈彩扎等傳統工藝產業向品牌化集群化發展。

第二節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

推進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支持文化單位、文化科技企業對館藏文化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開發,鼓勵線下文藝資源、文娛模式數字化,支持文化場館、文娛場所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數字演藝、數字影音、數字閱讀、數字場館等數字文化業態。

培育線上演播業態。提高線上制作生產能力,支持演藝院團生產創作一批體現重慶文化特色,符合互聯網特點規律,適合線上觀演、傳播、消費的原生線上演播產品。建設在線劇院、智慧劇場,發展“互聯網+演藝”新模式,促進戲曲、曲藝、雜技、民樂等傳統藝術線上發展,打造舞臺藝術線上演播知名品牌。

豐富云展覽業態。支持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文物單位與融合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發展“互聯網+展陳”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館、圖書館等數字化展示示范項目。開展虛擬講解、藝術普及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引導支持舉辦線上文化會展,探索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辦展新模式。

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平臺。鼓勵各類電子商務平臺開發文化服務功能和產品、舉辦文化消費活動,打造數字精品內容創作和新興數字文化資源傳播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平臺企業,建立支撐媒體產業轉型發展的“媒體+服務”的內容產業開發平臺和運營服務平臺,形成數字經濟新實體。

提升數字文化裝備水平。依托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兩江新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載體,瞄準數字文化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加快引進和培育沉浸式設施、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等智能裝備,文物和藝術品展陳、保護、修復設備等制造產業。

構建數字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與科技、城鄉建設、工業制造、商貿流通、科教康養、旅游發展、社會管理等全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文化價值、文化創意深度嵌入關聯產業的研發、設計、銷售等環節,形成跨界融合發展新格局,拓展文化產業發展新空間。推動文化產業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產業鏈體系。

第三節 加強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加快原創文化IP(具備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開發,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作用,建立和完善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全市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資源,打造一批原創性文化創意產品,豐富和提升“重慶好禮”品牌體系。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加快功能創新、工藝創新、工效創新,推進一批文化IP向學習用品類、服飾類、藝術品類創意產品轉化。深挖各地人文歷史、民間故事、民風民俗,開發一批兼具傳承性、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特色工藝品,重點推進奉節木雕、榮昌夏布、梁平竹簾、酉陽酉州苗繡等系列產品開發。依托電游、動漫等原創性文化產品,開發一批反映重慶地域特色文化和時尚文化的工藝品、生活用品。圍繞重慶火鍋、小面、柑橘、檸檬等地域特色物產,開發系列即食輕質食品。支持文博單位、文創企業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博會、文創展會,力爭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入選國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培育一批文創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推進國家級文旅商品交易城、重慶版權超市等項目建設。

第四節 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區。按照集中集約集群發展要求,打造一批以內容生產、創意設計、文娛消費為主營業態,特色鮮明、產業融合的文創園區、基地、小鎮等文化產業聚集區。升級打造兩江新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南濱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進建設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全國首個文物保護裝備基地、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文創產品研發基地,謀劃打造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5年底力爭國家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分別達到2個、40個,國家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分別達到15個、120個。

規劃建設文創主體功能區。推進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建設,加快建設重慶藝術版權孵化中心、重慶原創音樂版權孵化中心、重慶藝術大市場。推進演藝產業集群發展,建設都市演藝聚集區。合理布局一批電影(電視)小鎮、外景基地,推進影視服務中心、全媒體營銷運營中心、媒資版權交易中心等建設,打造影視制作全產業鏈基地。引進行業頭部企業或品牌企業,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特色鄉鎮(街區)、特色村落,推進鄉村文化和產業振興。

null

第八章 加快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突破,按照“雙核”驅動、一盤棋推進,特色化發展、差異化定位,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與四川共同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為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和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

第一節 傳承弘揚巴蜀文化

加強巴蜀文化研究,川渝共建巴蜀古文明研究中心、巴蜀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推進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等與四川相關院校單位合作,推進實施巴蜀特藏文獻保護研究利用工程。加強巴蜀文化學術研究,探究巴蜀文明、巴蜀文化的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推進考古發掘與研究,共同加強巴蜀文化遺址考古調查發掘與保護展示,合作開展以考古為基礎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推動“巴蜀考古”“西南夷考古”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立“川渝非遺保護聯盟”,共建川渝文物保護與利用國家級示范區。推進川渝文藝院團、演藝中介機構合力打造文旅節會和巴蜀文藝品牌,實施“成渝地·巴蜀情”區域品牌培塑和巴蜀文創產品開發工程。推進川渝廣播電視開展合作,共同推廣巴蜀文旅形象,打造展現巴蜀文化特質的網絡視聽精品。聯袂打造“智游天府”和“惠游重慶”公共服務平臺。

第二節 加快發展巴蜀文化旅游產業

加快發展同根同源的文化旅游產業。共同開發大華鎣山生態旅游區、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態文化旅游區,聯動貴州打造川渝黔金三角生態旅游區,大力培育“巴蜀文脈”人文旅游、“巴蜀風韻”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紅色旅游等十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強線路推廣和品牌培育,共同推廣古代巴蜀文明探秘、世界石窟藝術研學、長征豐碑紅色教育、偉人將帥故里致敬等巴蜀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線路,協同打造魅力都市、壯美三峽、石窟藝術、生態康養等巴蜀標志性旅游形象品牌,培育一體化的文化旅游市場。深入推進川渝城市群無障礙旅游合作,推進兩地文化旅游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合作聯動,兩地聯合舉辦線上線下系列活動,共推智慧旅游、共享平臺信息、共建應急管理體系等,著力打造成渝地區無障礙“雙城文旅經濟圈”。

第三節 著力開展文化旅游走廊市場推廣

構建巴蜀文化和旅游整合營銷體系。合力打造營銷平臺,將巴蜀文化旅游產品和精品路線進行一體化整合營銷。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廣聯盟,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宣傳推廣合力,做響做靚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節會宣傳推廣,爭取國家批準川渝輪流舉辦中國西部(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全球綜合展示、交流合作新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川渝會展品牌。加強兩地官方新媒體平臺的相互鏈接和信息互動,共同制作巴蜀文化旅游宣傳片,聯合推向境內外市場。

第四節 建立和完善共建機制

充分發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協同出臺重大規劃、深化重大改革、搭建重大平臺、推進重大建設,聯合建設旅游行業監管系統,合作規范跨區域旅游市場秩序,不斷提升跨區域協調管理效能。加強土地政策對接與協調,保障文化旅游項目合理用地需求。加強財稅金融政策對接與協調,探索建立川渝文化旅游發展投融資機制。加強旅游交通協同共建,提升川渝旅游交通快捷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廣交通“一卡通”和“一碼暢行”服務。

null

第九章 構建“一區兩群”旅游發展格局

根據旅游資源稟賦特質和區位條件,按照融合化、全景化、差異化的要求,著力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加快構建重點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一區兩群”旅游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加快建設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

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的“一核一帶”旅游發展格局。立足中心城區,聚焦“山水之城·魔幻之都”主題,深度挖掘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聚集地的豐富人文資源,充分整合“山城”“江城”美麗山水資源,提升和新建一批展現城市山水格局、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具有世界震撼力的核心景區。加快建設區域文旅要素配置中心和中國西部旅游集散中心,把中心城區打造成為引領和帶動全市全域旅游發展的極核。立足主城新區,依托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地,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支持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等申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支持南川區等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把主城新區打造成為環抱大都市、承接大三峽、連通大武陵、輻射周邊省的環城休閑旅游帶。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同城化發展,把主城都市區打造成為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人文之美、產品業態豐富、服務功能完善、集散舒適便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2025年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00億元,新增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20個,新增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2個,建成旅游休閑城市10個,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線路100條。

第二節 加快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

構建大三峽旅游發展格局。聚焦“壯美長江·詩畫山峽”主題,構建以核心庫體為主軸、次級河流為支干、兩側縱深為腹地的發展格局。加快萬開云、奉巫巫城旅游“金三角”一體化建設,推進忠縣、石柱、萬州共同打造“三峽庫心·長江盆景”。完善和提升以萬州為中心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成一批展現“高峽平湖”壯麗美景,彰顯三峽歷史、民俗及當代移民文化底蘊,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景區、度假區。支持奉節白帝城·瞿塘峽等景區申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支持奉節縣等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三峽旅游由觀光游向休閑游、由過境快游向腹地慢游、由景點游向全域游轉型,把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打造成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2025年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50億元,新增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21個,新增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6個,五星級標準游輪達到30艘,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線路40條。

第三節 加快建設渝東南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加快構建“一心一帶一區”旅游發展格局。推進武隆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加快建設“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烏江畫廊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帶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武陵山區民俗風情生態旅游示范區。建成一批展現武陵山區自然生態美景、彰顯濃郁民族風情的旅游景區、度假區。支持彭水蚩尤九黎城等申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支持石柱縣等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依托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建立政府協調和市場聯盟“雙推進”機制,形成區域文旅發展合力。加快文旅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組建武陵山文旅融合發展投融資平臺,形成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政策集成區。渝東南武陵山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快建成文旅融合新標桿和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2025年底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50億元,新增國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8個,新增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4個,建成特色民族村鎮(寨)26個,培育精品特色旅游線路40條。

null

第十章 實施旅游精品工程

進一步整合山水資源,深度挖掘人文資源,把提供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放在首位,強化規劃引導,實施旅游精品工程,按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要求,建設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綜合體,提升和新建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帶動性的國際旅游品牌。

第一節 全面提升都市旅游

著力打造“兩江四岸”濱江休閑帶。保護山水之間自然形成的峽、灣、嘴、灘、半島、江心綠島等特色景觀區域,構建多層次、多色彩的濱江綠帶,提升生態綠色展示功能。嚴格保護山脊線、水際線、城市輪廓線、眺望點和視覺通廊,建設系列觀景平臺和城市陽臺,提升立體城市觀景功能。建設濕地公園等親水空間、濱江廣場等開敞空間,完善步行、騎行親水路網,建設休閑游憩配套設施,發展藝術館、畫廊、酒吧、咖啡吧等時尚休閑業態,提升旅游休閑功能。實施國土綠化行動,修復“四山”生態環境,提升“四山”林相品質,提檔升級鐵山坪森林公園、九龍坡中梁山風景區,增強觀光、休閑、會議等功能,打造都市生態康養地。

著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旅游景區。高水平規劃建設廣陽島,著力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智創生態城”;對標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按照“百年大計·時代精品”的要求,規劃建設長嘉匯大景區,打造文旅商多元融合的國際都市旅游目的地;按照“五十年西部領先,一百年全國不落后”的目標,規劃建設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的新地標;依托歌樂山和磁器口古鎮,規劃建設歌樂山·磁器口大景區。

著力打造特色都市旅游品牌。延長兩江游輪航線,新建和完善沿江旅游碼頭及停靠點,形成游船與岸邊景區融合聯動發展格局,拓展大都市游輪旅游空間,打造西部唯一國際知名的大都市兩江游輪品牌。開展中心城區“兩江四岸”夜景照明提檔提質,重點對長江和嘉陵江上大橋、沿岸建筑、沿江道路、城市廣場、商業街區、旅游景區、地標建筑、歷史文化建筑等區域和節點,精心設計、安裝、管理照明設施,營造立體山水都市夜景,打造世界著名的山城夜景品牌。依托解放碑、觀音橋、南坪等系列商圈,提升時尚購物、特色餐飲、休閑體驗及文化娛樂業態,提升和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創建一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打造美食購物之都品牌。依托悅來會展城和南坪重慶國際會展中心等場館,大力發展會展業,推動成渝地區共同申辦系列高端國際會議及專業論壇,拓展一批專業國際會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務會展之都品牌。

著力打造環城休閑旅游帶。依托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地,整合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等文化資源,加快現有景區提檔升級,推進一批重點景區建設。重點推進大足石刻文旅小鎮、涪陵中國水文博物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等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項目,推進合川釣魚城遺址、涪陵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世界級文化遺產旅游精品。加快金佛山、武陵山、長壽湖、龍水湖、四面山、橫山、黑山、茶山竹海、涪江休閑帶等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森林型、湖泊型休閑度假地。實施“文化+”“旅游+”,依托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健康養生、旅居養老、休閑度假、自駕等旅游產品和業態,進一步挖掘安居、雙江、淶灘、中山、萬靈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資源,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文旅古鎮。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創建旅游休閑城市。

null

第二節 著力打造長江三峽旅游

打造游輪旅游目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三峽游輪標準體系,提檔升級游船及配套設施,打造一批安全、環保、舒適、優質的內河游輪,全面提高服務水平。著力開發商務、小型會展、會議論壇、親子、婚慶、企業慶典、演藝、文創等產品和業態,增強游輪休閑度假功能。推動重慶與湖北等沿江省市游輪旅游協作,開發設計多段多程游輪線路產品。把長江三峽重慶籍五星級標準游輪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游輪旅游精品,成為世界內河游輪旅游的典范和標桿。

拓展游輪旅游空間。進一步提檔升級沿江景區,以萬州三峽平湖等現有景區為依托,著力發展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民族風情濃郁的生態觀光、休閑避暑、健康養生、民俗農耕、文化體驗、親子互動、農事參與等休閑度假業態。加快兩側腹地旅游資源深度開發,重點加大推進巫溪紅池壩等開發建設力度,建設一批腹地精品景區。推進沿江景區由單一的觀光功能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轉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兩側腹地豐富的支流湖庫資源,加快發展水上穿梭巴士、觀光游船、游艇等產品,開展內容豐富的水上賽事、競技、表演活動,形成多元化的水上產品系列。

構建聯動發展格局。加快建成寸灘游輪母港和豐都、萬州游輪輔港,新建和提升沿江旅游碼頭及配套設施。按照景景通、景城通的要求加快推進旅游道路及客運樞紐、集散中心建設,與高鐵、動車、機場形成“零換乘”的現代客運體系,形成以“船游三峽”為支撐、“陸游三峽”“飛游三峽”有機聯動的新局面,最終形成以三峽游輪為主線、沿江城市(鎮)為橋頭堡、重點景區為節點,水公鐵空聯程接力一體化的三峽大旅游格局,推進三峽旅游由一線游向一片游,由快游向慢游、深度游轉型。

null

第三節 加快推進民俗生態旅游

打造旅游精品景區度假區集群。充分利用渝東南武陵山區森林、江河湖庫及氣候資源,提升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地品牌影響力,推進武隆仙女山、酉陽桃花源、彭水阿依河等一批引領性景區度假區功能拓展和服務提升,加快武隆仙女山旅游軌道景觀帶、烏江畫廊文旅項目、石柱巾幗土司城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依托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密集分布的優勢,做響做靚武隆喀斯特、酉陽桃花源、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古鎮等品牌,打造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精品景區、度假區集群。

推出文旅融合精品。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等多彩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文化鑄魂、賦能旅游,著力打造文旅融合景區集群。大力推進石柱西沱、酉陽龔灘和龍潭、秀山邊城和石堤、彭水郁山等歷史文化名鎮提檔升級,打造一批集民族風情體驗、觀光休閑于一體,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文旅融合小鎮。支持秀山花燈“十里文化長廊”等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區。加強黔江、酉陽等集中成片的原生態民族村寨和土家族、苗族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做大做優武隆天池苗寨、石柱萬壽寨等景區,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的民族村寨旅游精品。

提升景區景點文化內涵。支持各區縣依托景區景點建設非遺展示中心,鼓勵酉州苗繡等傳統工藝類非遺傳承人進入景區景點開設非遺工坊,推動土家擺手舞、南溪號子、土家啰兒調、苗族民歌等進入景區景點,大力發展土家族、苗族風情濃郁,體驗性、參與性較強的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

null

第四節 做大做強溫泉旅游

優化溫泉旅游布局。結合溫泉資源分布特點,著力打造都市溫泉核心區、渝東北峽江人文溫泉群和渝東南生態民俗溫泉群,形成以主城都市區為核心,以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兩群為輔助的空間架構,重點培育縉云山—北溫泉、南溫泉、東溫泉等六大溫泉集聚區,推進集聚集群發展。

打造溫泉旅游精品。推動溫泉景區提檔升級,依托北碚區十里溫泉城打造世界溫泉谷,加快開發建設一批溫泉酒店、景區、旅游度假區和溫泉康療中心等溫泉項目。支持溫泉旅游資源豐富的區縣爭創國家(溫泉)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支持融匯溫泉等創建國際溫泉醫療養生旅游中心,支持縉云山—北溫泉等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支持東溫泉鎮等創建一批國家溫泉旅游名鎮,支持統景溫泉等創建一批五星級溫泉旅游企業。依托我市硫酸鹽型、重碳酸鹽型、氯化物型三大泉質,打造一批各具特色、類型豐富的江畔溫泉、湖景溫泉、島上溫泉、森林溫泉、溶洞溫泉和都市溫泉。2025年底建成溫泉旅游運營景區40個以上、國家級溫泉旅游度假區1—2個,五星級溫泉旅游企業4—5家,做靚“世界溫泉之都”品牌。

豐富溫泉旅游產品和業態。實施“溫泉+”戰略,推進溫泉泡浴保健養生與中醫藥、佛教、道教、茶道等傳統養生文化、抗衰技術及瑜伽等國際養生理念相融合,加快溫泉康養產品、業態、技術研發及服務創新,大力發展“溫泉+醫療”“溫泉+康復”“溫泉+美護”“溫泉+娛樂”“溫泉+文創”等系列產品和業態,推進溫泉旅游與區域生態游、休閑游、觀光游、民俗游等產品融合,形成多業態互動發展格局。

null

第五節 做優做靚紅色旅游

弘揚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做大做強“紅色三巖”品牌,把重慶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進紅巖文化公園建設,通過空間拓展、展陳水平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及旅游要素配套,系統性提升紅色旅游品質,把紅巖文化公園打造成為全國紅色文化地標、全國一流紅色旅游景區和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高水平規劃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重點推進“1+3+N”的展陳體系建設,同步配套建設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發展參與性、體驗性的旅游業態,把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打造成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典范。提升和打造一批紅色旅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點推進楊闇公舊居和陵園、開州劉伯承同志紀念館等提檔升級。進一步鞏固和深化重慶、廣安、貴陽、遵義四地合作,聯合推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加強與四川、陜西及周邊省市協作,積極對接文化和旅游部,爭取綦江區、酉陽縣、城口縣等長征革命文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區縣納入“重走長征路國家紅色旅游精品線路”。2025年底力爭A級紅色旅游景區達到25個,紅色旅游經典線路達到20條。

null

第六節 轉型升級鄉村旅游

打造農旅融合綜合體和鄉村旅游集聚區。推動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依托旅游景區、城市郊區、旅游景觀鎮、現代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等,提升和規劃建設一批農旅融合綜合體。統籌整合和配置農業農村資源要素,統一產業布局,統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從涉農財政資金、建設用地、投融資等方面形成優惠政策,鼓勵城市資本進入農旅融合綜合體,打造一批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和城鄉要素跨界整合平臺。新建和提升鄉村旅游集聚區,力爭創建一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打造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

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深度挖掘地域民族民俗和農耕文化,開發農事活動、節慶活動等鄉村農耕、民俗參與性和體驗性產品,進一步提升春賞花、夏消暑、秋觀葉、冬玩雪等高品質特色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唱響“四季歌”和“二十四節氣歌”,讓農田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形成集觀光、游覽、品嘗、采摘、節慶、休閑、養生等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打造一批以“巴渝人家”為統領的高品質農家樂和旅游民宿,創建一批“特色景觀旅游村”“中國精品民宿”和“中國鄉村度假地”品牌。

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優化鄉村道路,進一步解決鄉村旅游“最后一公里”問題;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改善旅游點生態環境;加快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旅游標識、停車場、廁所、活動廣場、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停車難、如廁難和文化活動場地不足等問題。推進智慧鄉村旅游建設,旅游鎮、旅游村實現5G網絡和免費WiFi全覆蓋。依托全市智慧旅游云,建成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智慧鄉村旅游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一批鄉村旅游電商平臺,推動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商品和鄉村旅游服務實現在線預訂銷售。

null

第七節 加快發展康養及休閑度假旅游

發展健康醫療旅游。支持社會資本獨立或合作舉辦以中醫藥健康養生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院開展社區和居家中醫健康養老服務。支持有資質的養老機構規范開展中醫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建設一批中醫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基地。設立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完善推廣艾灸、按摩、拔罐等中醫保健技術,研發藥泉、藥浴、藥膳、美容、康體等保健服務項目,支持中藥資源豐富的區縣建成集中醫藥觀賞、中醫藥文化展示、中醫藥工藝體驗、中醫藥保健養生等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綜合體。支持醫療機構舉辦集養老、養生、康復、療養、治療、醫療美容于一體的養老院、康養中心、療養中心,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取得國際醫療質量管理認證,與國際健康保險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國際醫療服務。

豐富康養旅游產品和業態。推進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運動康養旅游,依托山水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徒步、漂流、騎行、潛水、滑雪、垂釣、高空、水上等消費引領性強、游客參與面廣的體育旅游項目和業態,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發展一批森林康養、湖泊康養、避暑康養、文化康養、體育康養等特色康養旅游目的地。支持本土房地產企業、引進國際國內品牌地產商,開發建設以旅居地產為依托,集健康療養、醫療美容、養生養老、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高品質康養綜合體或康養旅游小鎮,圍繞養老、養生、養心、避霾、避暑需求,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生態康養旅游品牌。

打造旅游度假區集群。依托中心城區溫泉資源,拓展溫泉景區休閑度假功能,打造溫泉旅游度假區集群。依托主城新區豐富的水體資源和森林資源,打造湖泊型、森林型旅游度假區集群。依托武陵山區山地立體氣候優勢,大力提升仙女山、南天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品牌影響力,打造世界級旅游度假區集群。依托長江三峽黃金水道,打造高峽平湖旅游度假區集群。依托大巴山生態資源,聯動四川萬源、宣漢打造大巴山旅游度假區集群。2025年底力爭建成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35個,把重慶打造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生態康養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建設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區縣城市山水資源,依山傍水建設城市游憩區、城市文化空間、城市游樂空間、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等多類型城市休閑旅游空間形態,支持各區縣建設旅游休閑城市。依托城市商圈(商業中心區),加快建設具有文化特色和底蘊、兼顧旅游者和本地居民需求的旅游休閑街區,支持有條件的旅游休閑街區創建國家級或市級旅游休閑街區。

null

第十一章 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對標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標準,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要素體系、交通體系、集散體系,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建成功能完善、集散舒適便捷、環境安全友好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第一節 提升和完善旅游要素體系

完善旅游要素體系。著力打造國內國際知名的美食旅游目的地,推進餐飲老字號推陳出新,提升和新建一批美食街區,支持舉辦各級各類美食文化節,進一步擦亮“重慶火鍋”“重慶小面”“重慶江湖菜”系列品牌,推送一批美食旅游線路產品,打造一批全國性美食節會品牌。推進旅游住宿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旅游飯店標準,推進星級旅游飯店服務品質提升,發展一批旅游民宿。加快發展一批骨干型旅行社,支持有條件的旅行社爭創全國領軍旅行社,推進中小旅行社特色發展,建立以旅行社為主導,以旅游景區、旅游飯店和客運服務企業為主體的旅游服務聯盟。進一步優化購物環境,重點支持旅游景區配套建設購物廣場或特色商業街區。支持景區及周邊配套建設大眾娛樂設施以及主題樂園、演藝場地等,發展體驗性、參與性、互動性文旅業態。

建設國際化旅游標準體系。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參照旅游標準全球性組織、區域性組織以及旅游標準化發達國家的體系,因地制宜制定、修訂和提升現有旅游景區、度假區、游輪游船、旅游飯店、旅游交通、旅游購物、游樂園區、旅游民宿、導游等標準,加強休閑、度假、生態、鄉村、康養、研學、工業等旅游標準研究。以文旅融合為導向,重點補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融合的新業態標準。

提升景區配套設施。進一步深化廁所革命,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廁所900個以上,全面解決如廁難的問題。加快停車場建設,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停車場,增加停車場充電設施,實現A級旅游景區和市級以上旅游度假區標準化停車場全覆蓋。

第二節 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體系

構建“快進慢游”交通體系。推動利用干線鐵路開行公交化列車,在沿途景區設置停車站點,推動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務和二維碼“一碼暢行”。加快建設“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絡,提升旅游景區高速公路通達性。深化實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加快鄉村旅游道路建設,打通“斷頭路”、加密聯接路,按照旅游景區分布及旅游精品線路設計,打造多圈層、多層級的旅游環線。

優化換乘接駁功能。加強長江、嘉陵江沿江旅游港口、碼頭建設及航道整治,加密長江三峽游輪、兩江游輪停靠點。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客運樞紐,優化站場布局,提升各種客運方式之間換乘接駁功能,形成舒適便捷安全的鐵公水空“零換乘”現代客運體系,增強重慶國際旅游樞紐城市游客集散功能。

推進交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旅游主題高速公路服務區,依托重點旅游道路,加密停靠點、觀景臺,配套建設游憩設施,打造一批自駕游“旅游風景道”。加快自駕車旅居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建成一批5C、4C、3C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爭創國家級自駕車旅居車目的地和營地。依托機場體系,完善配套設施,發展低空旅游。

第三節 提升和完善旅游集散體系

打造國際化市級旅游集散中心。加強與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市級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及其他市級交通基礎設施及廊道規劃對接,依托各運輸方式客運換乘樞紐,統一規劃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提升現有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以旅游和道路客運國有平臺公司為依托,按照總分模式、參股控股、聯盟化運營等方式,建立起中心城區旅游集散中心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依托互聯網建設智慧服務平臺,整合旅行社、客運交通,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旅游集散服務網絡,重點增強旅游推介、定制服務、產品推送、景區監控、預警處置等功能。支持各區縣新建和改擴建旅游集散中心,支持各景區新建和提升一批游客接待中心,形成以中心城區集散中心為核心、區縣城集散中心為支撐、各景區游客中心為節點,覆蓋全域的三級集散中心網絡,把重慶打造成為西部旅游集散中心。

第四節 加快智慧旅游建設

加快建設智慧旅游體系。推進旅游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智慧旅游建設,建成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撐,集旅游產品網絡化定制、旅游商品全渠道營銷、旅游服務在線預售預訂、旅游管理在線實時監控等功能于一體,覆蓋全域的泛在、集約智慧旅游體系。建設旅游數據中心,以全市電子政務云為依托,加快建設市級旅游大數據中心和區縣、景區(旅游企業)旅游數據分中心,力爭全市重點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旅游飯店、旅行社、溫泉等涉旅企業客流數據統一接入市級云平臺。加快全域智慧旅游標準體系建設,推進市級涉旅部門之間、政府與網絡運營商及相關企業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大力推進旅游電商發展,建立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宣傳營銷新模式,構建市、區縣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景區、旅游企業縱向一體、橫向協作的智慧旅游管理服務營銷平臺。加快文旅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各類涉旅市場主體進行信息化改造升級,實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機場、車站、碼頭、景區景點、賓館飯店、民宿客棧、旅游鄉村等重點涉旅場所的免費WiFi、5G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

null

第十二章 推進文旅融合體制機制創新

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要求,深化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步推進需求側管理變革,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發展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品牌、市場、服務、交流推廣深度融合,提高文旅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第一節 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發展機制

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IP協同創新機制。制定和出臺針對原創知識產權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做實文創聯盟,推進文化賦能旅游,充分挖掘各類文物、文學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人文資源,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場認同、旅游者共情的文化IP,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原創知識產權的網紅景區和打卡地。

建立和完善“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文化業態植入機制。推進景區與高水平演藝創作團隊、各類院團合作,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創新演藝形式和豐富演藝內容,創作具有震撼力和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提檔升級《烽煙三國》《歸來三峽》《巫山神女》《重慶·1949》等一批演藝項目,重點打造重慶抗建堂駐場旅游演出等一批演藝項目。通過IP演繹實現生活場景還原和文化場景再現,發展參與性、體驗性較強的文化業態。

建立和完善文旅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機制。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充分考慮旅游承載能力,同步規劃建設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景區或景區周邊覆蓋。按照規范化、標準化、目標化的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和優化旅游交通標識標牌系統,城市商圈、街區燈飾廣告和店招店牌。在城市街區、公園、交通結點等區域,提升和新建一批城市文化景觀、城市雕塑小品、文化墻、文化標牌,推動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綠地、廣場等休閑空間。

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和完善重大文旅項目協同推進機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與旅游形象推廣、線路推送、品牌打造等對接機制,國有文藝院團和民營演藝團隊與旅游景區演藝業態策劃創作及駐場演出機制,智慧旅游與智慧媒體、智慧博物館、數字圖書館建設統籌推進機制等。

null

第二節 加快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深化國有院團、新聞出版、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國有文化景區等企事業單位改革,發展職工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探索制定文旅科技人員、主創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業余時間兼職兼薪相關政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快推進國有文化旅游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兼并重組、相互持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增強綜合競爭能力。以增強企業獲得感為目標,按照減流程、優服務、降成本、強監管的要求,集成、整合行政和公共服務資源,不斷提高文旅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效率,建成與國際制度接軌、服務文旅企業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加強治理能力建設,優化和提升文化旅游環境。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文化和旅游市場新型監管機制,加強行業誠信文化建設,開展文化和旅游企業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動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推進“互聯網+監管”,構建業務全量覆蓋、信息全程跟蹤、手段動態調整的智慧監管平臺,建立線上旅游和文化娛樂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提升依法治旅水平,優化文旅法治環境。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完善應急體系,健全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加強應急管理和處置能力建設,優化文旅安全環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指導行業協會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參與行業治理。持續開展“山水重慶·文明同行”等系列文明行動,優化文旅文明環境。牢固樹立“生態紅線”意識,加強旅游生態資源及環境保護,優化和提升生態環境。

第三節 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市場

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商圈、特色街區豐富文旅消費業態、優化消費環境、策劃文旅主題消費系列活動,打造消費聚集示范區。鼓勵和支持商業餐飲門店、書店、影院、景區景點延長營業時間,發展一批24小時營業點,著力打造一批夜間消費集聚區,創建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培育壯大網絡消費、定制消費、智能消費等新型消費,堅持常年舉辦“重慶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鼓勵各區縣、景區因地制宜制定景區門票減免等吸引外地游客優惠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區縣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單位與職工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錯峰休假。積極爭取設立免稅購物店、離境退稅商店,積極支持新開旅游航線,優化入境消費環境,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來渝消費。適當提高政府公共財政消費預算,通過不定期發放文旅“消費券”等形式鼓勵居民文旅消費,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民營和國有演藝團隊進入城市街區、商業文化廣場、文化公園、城鄉社區等策劃和舉辦各類演藝活動,不斷創新消費場景、豐富消費業態。依托消費集聚區打造消費增長點、增長極,2025年底力爭創建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3個、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5個,創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0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第四節 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

做大做優做強文旅骨干企業。支持重點文化科技企業通過并購、參股控股、產權投資等方式實現雙向滲透,發展一批文化、旅游與科技跨界融合市場主體,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企業,打造一批傳媒、出版、發行、影視、演藝、文化投資、數字文化、文化用品裝備等文化產業集團。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專班招商隊伍,瞄準互聯網頭部企業、文旅行業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科技“獨角獸”企業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構建文旅產業“雙創”服務體系,引導文旅領域眾創、眾扶、眾籌,孵化小微文旅企業,培育一大批“小而美”“小而優”的文旅市場主體。支持旅行社向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轉型發展。推進中小微文創企業、文旅科技企業專業化、精準化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整合融入文旅產業鏈。

第十三章 推進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

堅持面向文化和旅游科技前沿,面向文化事業建設重大需求,面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主戰場,推進文化和旅游與科技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和現代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產、消費各環節,全面賦能內容生產創新、產品和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治理方式創新等各領域,以科技創新推進文化和旅游生產方式、體驗方式、服務方式、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第一節 加快文化和旅游科技應用與研發

深化推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全息投影、多媒體、視覺特效等技術裝備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應用,依托旅游景區和文化場所發展一批沉浸式、互動式體驗館、體驗區和實景劇場,創新文旅消費場景。深化推進面向大眾的“人工智能+”技術工具在文化生產、藝術創作領域的應用,推動內容創新、模式創新、呈現方式創新。深化推進文化介質復原技術、文物古跡保護修復技術、文物保護智能防盜技術等在文物保護傳承和利用環節的應用,推進歷史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創新性傳承和活化利用。深化推進面向文化場所和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監測與防控技術應用,推動實現文化和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推進多語種適配智能標識、自助導游導覽等技術工具及裝備等在文娛場所和旅游景區的應用,促進文化旅游展示、推廣、傳播和交流。支持和鼓勵文化旅游企事業單位積極采用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現代技術裝備。支持有條件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圍繞重慶文化和旅游生產消費各環節,開展基礎性應用技術研究研發。

第二節 加強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加快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重慶郵電大學開展“旅游多源數據感知與決策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積極籌建申創一批特色實驗室,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文科實驗室。支持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重慶分中心等科研院所和有條件的科技企業積極申創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創新中心、工信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全國知名高校、文化和旅游科研院所和行業領軍企業在重慶設立實訓基地。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文化和旅游科技項目和企業孵化園區,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科技企業發展“眾創”“雙創”空間等文化旅游創新創業孵化平臺。

加快文化和旅游大數據應用云平臺建設。以“數字重慶”云平臺建設為契機,以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重慶分中心為依托,高水準推進全市文化和旅游市級云平臺建設,著力打造立足重慶、覆蓋西南、面向全國的文化和旅游數據采集、管理、發布、利用開放共享平臺。支持公共文化單位、廣播電視行業等圍繞內容生產、產品、業態、服務和管理創新,開發建設行業(專業)數據中心、數據庫等信息技術應用云平臺。支持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旅游飯店、旅行社等推進產品、業態上線上云。

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創新要素聚集載體建設。推動大足石刻創建中國南方石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建設。支持兩江新區數字產業園、文物保護裝備基地等有條件的產業園區積極申創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有條件的國家A級旅游景區、基礎較好的旅游度假區和文化產業園區,積極申創旅游科技示范園區,集聚文旅創新要素,引導科技型文化和旅游企業聚集發展、集群發展。

加快培育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主體。支持本土文化和旅游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引導科技企業進入文化旅游領域,實施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重點研發專項計劃,加大研發投入,拓展跨界融合業務,為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產品、業態和服務創新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培育一批創新型文化和旅游領域科技型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具有國內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企業。

第三節 健全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生態

深化文化和旅游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爭取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納入改革試點。加快文化和旅游科研院所改革和業務建設,進一步擴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推動文化和旅游研究型事業單位納入科研序列管理。

建立完善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籌建文化和旅游行業智庫,爭取納入文化和旅游部智庫建設試點,建立文化和旅游科研專家庫,探索設立專家組織。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加大財政資金持續投入力度,支持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基金支持,適當提高市級文化和旅游產業資金科技創新投入比例。健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轉化庫,并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推進科技成果示范應用。

第十四章 加強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

緊扣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聚焦“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推進文化交流,深化區域合作,強化市場推廣,不斷增強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

第一節 加快提升國際影響力

加快交流交往平臺建設。推進重慶市文化和旅游國際交流中心、重慶國際文旅之窗等開放平臺建設,分類打造政府間交流交往、出境游服務、國際研學等多元交往載體。構建“國家(部委)+市級+區縣+企業”四級聯動推廣模式。積極參與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等系列國際國內高端展會,跟進國際航線開通發展友好城市,加強與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等系列國際文化旅游組織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深化對外和對港澳臺地區的文旅合作。積極引進國際品牌文旅企業、國際文化旅游組織和機構等在重慶設立總部或辦事機構,發展文旅總部經濟。支持各類協會、文藝院團、文博機構、景區等與世界同類機構、景區開展交流與合作。加快文化貿易基地建設,推進我市文化企業、版權、藝術品、文創產品、旅游商品等拓展國際市場,不斷提升重慶文旅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

第二節 深化文旅區域合作

建立文化旅游合作機制,加強與西部省區的文化旅游合作。深化與長江沿線省市合作,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文旅資源開發、內河游輪、保稅購物、離境退稅、旅游線路開發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并拓展合作領域,共建長江經濟帶。加強與湖北共建大三峽無障礙旅游區。加強與陜西、四川共建秦巴山文旅圈。加強與湘西、鄂西、黔北渝東南毗鄰地區合作,做實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共同打造武陵山無障礙旅游區。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依托,聯動四川共同推進與環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文旅合作。加強巴蜀文化與京城、齊魯、吳越、嶺南等文化交流互鑒,在國際文旅市場拓展、入境游客互送等方面形成與幾大城市群互動互促的發展格局。

第三節 加強文旅品牌營銷與城市形象推廣

打造重慶文旅國際營銷矩陣。以重慶官方海外傳播平臺(iChongqing)為核心,辦好《重慶國際文旅之窗》國際刊物,搭建重慶文旅國際外宣矩陣,打造重慶文旅資訊對外交流平臺和城市國際形象對外展示平臺。借力我駐外使領館,聯動文化和旅游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游辦事處、重慶國際友城、重慶文化旅游境外交流推廣機構等境外營銷陣地,打造覆蓋世界主要客源目的地的重慶文旅海外營銷矩陣,加大重慶文旅境外常態化推廣力度。

培育一批重慶文旅節會品牌。辦好辦靚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重慶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重慶全球旅行商大會、“舞動山城”國際街舞大賽、山水重慶夜景文化節、重慶都市文化旅游節暨城際旅游交易會等國際性、區域性專業會展平臺,打造國際性文旅節會品牌,擦亮重慶“會展之都”新名片。持續發揮“雙曬”活動影響力,支持各區縣創辦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節會,形成以重大文旅節會品牌為引領、多層級多類型的文旅節會體系。

注重精準營銷與借力營銷。深化實施“百媒推廣行動”,進一步增強市內媒體文旅宣傳推廣能力。加強與國內電視、廣播、報刊、戶外廣告等傳統媒體和移動終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營銷合作;加強與覆蓋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客源市場的主流媒體營銷合作;加強與具有國際影響力傳播力的綜合門戶網站和文旅專業網絡平臺營銷合作。深化實施“百城推廣行動”,在我市常年直航的紐約、倫敦、羅馬、新加坡等重點境外城市以及主要目標市場城市和國內大中城市的機場、車站、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等窗口區域投放重慶旅游形象廣告、重點旅游產品和重大旅游活動信息,形成覆蓋全國和世界主要文旅目標市場、線上線下互動的國際性全媒體營銷網絡體系。深化實施“國際形象大使選拔行動”,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球推介活動,選拔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重慶籍青年、在渝外籍留學生、駐渝境外商會的知名人士等擔任重慶文旅國際推介大使。深化實施“海外大V拍重慶行動”,打造講好重慶故事的移動視窗,不斷提升重慶文化旅游國際化水平。

著力打造國際化品質化服務窗口。建立“文旅+”聯動營銷體系,充分整合外宣外事、旅行社及飯店、客運交通、教育體育、商務會展、文博單位、商業門店、景區景點等部門、行業、企業和單位文旅推廣資源,加強對一線服務人員通用外語技能、外事接待禮儀等培訓,規范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標牌設置,優化系列外宣資料的編制與投放,全方位提升服務品質,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打造系列展示重慶文旅美好形象、傳遞人文關懷的國際化品質化服務窗口,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大使、處處展示美好形象的全域文旅宣傳推廣氛圍。

null

第十五章 加強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協調,明確工作職責,形成發展合力,強化政策引導,優化發展環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確保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第一節 建立和完善投融資機制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全市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開放、文物保護利用、文化藝術創作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和支持品牌企業開發建設文旅融合景區(綜合體),投資兼有經營性質的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項目。

充分發揮金融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長江渝融通”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和完善文旅金融服務體系。推進以產業園區為合作載體,創建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推進以知識產權融資為合作載體,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以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化類無形資產,開發文化和旅游產業知識產權融資專屬產品。推進以示范旅游村為合作載體,通過“政保銀企村”模式,在全市鄉村旅游重點村推進貨幣信貸進村。推廣“文化旅游公司+景點+村鎮戶”等融資模式,為中小微文旅企業和經營戶提供聯合授信。鼓勵金融機構針對文旅企業融資特點,創新聯保貸款、經營性物業抵押等特色融資產品。拓寬文旅企業貸款抵質押范圍,積極開展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支持演出企業和旅行社兩類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建立市級和區縣文旅企業發債項目儲備庫,創新文旅企業債券融資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鄉村振興票據、項目收益票據、權益出資型票據等創新產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行三農金融債券、綠色金融債券、“雙創”金融債券等專項金融債券,用于支持中長期、有穩定現金流的文旅項目和中小微文旅企業。鼓勵地方法人銀行充分運用支小支農再貸款政策,開發“再貸款+”專屬文旅信貸產品。

第二節 加強文化和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培養高層次和復合型緊缺人才。深化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瞄準“新世紀百千萬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推進實施“重慶舞臺藝術領軍人才計劃”項目,進一步完善項目立項、經費支持、成果轉化等政策,加強文化旅游領軍人才培養。深化實施“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五個一批”人才和“巴渝新秀”“廣電青年創新人才”“舞臺藝術之星”“金牌導游”等人才工程和項目,加強中青年拔尖文化旅游人才培養。支持大專院校和企事業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和完善“政教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機制,加快培養跨界復合型緊缺文化旅游人才。加快建設以專業化、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為支撐的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健全市、區縣、鄉鎮(街道)及企事業單位培訓機制,圍繞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需要,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常年培訓,重點推進數字文化、智慧旅游發展急需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培訓。加快發展文化旅游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支持和引導各大專院校、職業學校根據文化和旅游新產品新業態發展需求,進一步拓展專業設置領域,優化教學方案、課程設置和辦學方式,將文化旅游培訓納入行政學院和勞動技能人才培訓計劃。開發網絡教學視頻資源,全方位開展文化旅游從業人員網絡培訓。支持國有院團、工藝類非遺制作等建立和完善現代學徒制。

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切實做好人才服務管理工作,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改進人才評價機制,按照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崗位特點,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改進人才選拔任用方式,建立“擇優選拔”的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實施文化旅游人才激勵項目,舉辦文化和旅游各類競技和競賽活動,打造重慶文化旅游類競賽品牌。深化實施文化旅游企事業單位評先評優,演創人員、導游評星評級計劃,配套建立獎勵辦法。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以按勞分配為基礎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對經過認定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的高級專業技術技能人才以及引進的優秀創新人才(團隊),根據同類人才的市場價格合理確定薪酬標準,充分調動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

第三節 加強組織協調和政策引導

建立和完善規劃協同推進機制。堅持黨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堅持齊抓共管,進一步完善區域間、部門間聯動機制,推進政策制定、規劃實施、資源開發、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統籌與協調。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各類行業協會、社團組織的積極作用,搭建民間交往協作平臺,推動文化旅游交流與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完善和落實考核機制,把文化和旅游發展質效納入相關職能部門及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細化工作職責與任務分解,確保工作部署到位、規劃落實到位、任務分解到位、實際措施到位。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

強化用地保障。進一步完善土地供給政策,按照“多規合一”,統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空間,確保文化旅游項目空間落地。在年度土地供應中合理安排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等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城市升級過程中整理出的存量土地向文化和旅游發展用地傾斜力度,依法依規探索實行混合用地方式。以重慶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契機,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閑置集體建設用地等存量資產資源,通過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發展旅游民宿、鄉村文化樂園、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業態。

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統計體系。加快推進統計體系改革,構建以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為基礎,多部門聯動、分工明確的大文旅統計組織體系,建立和完善以抽樣調查為主體、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為補充的大文旅統計調查體系。推進統計創新和大數據應用,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面對多元數據需求主體,從供需兩側入手,對文化和旅游市場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統計平臺、隊伍、網絡等基礎建設,優化數據采集、清洗、生產、合成和發布流程,穩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統計數據的精準化水平。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重慶分中心作用,打造文化旅游統計工作平臺、數據分析平臺、決策支持平臺、相關產業引導平臺和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為重慶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
執惠本著「干貨、深度、角度、客觀」的原則發布行業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時間獲取旅游大消費行業重量級文章或與執惠互動,請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執惠」并添加關注。歡迎投稿,共同推動中國旅游大消費產業鏈升級。投稿或尋求報道請發郵件至執惠編輯部郵箱zjz@tripvivid.com,審閱通過后文章將以最快速度發布并會附上您的姓名及單位。執惠發布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執惠觀點。關于投融資信息,執惠旅游會盡量核實,不為投融資行為做任何背書。執惠尊重行業規范,轉載都注明作者和來源,特別提醒,如果文章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您及時和我們聯系刪除。執惠的原創文章亦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作者和「來源:執惠」,任何不尊重原創的行為都將受到嚴厲追責。
本文來源執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表評論
后發表評論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熱搜詞 #

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表示你已閱讀并同意《執惠用戶協議》 注冊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生桶| 婷婷成人基地| 日韩午夜福利免费理论片秋秋|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天天弄天天模|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饭桌上故意张开腿让公h视频|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25p|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蜜桃 | 色偷偷www.8888在线观看| 少妇扒开粉嫩小泬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久久丫精品国产| 情侣作爱视频网站| 免费看无码自慰一区二区|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麻豆久久久9性大片|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私人影院|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 大香伊蕉国产av| 最近免费mv在线观看动漫| 久久av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又粗又大xxxxbbbb疯狂|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麻豆|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