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原本是慶祝祖國75歲生日、舉國同慶黃金假期的時刻,然而國內外接連發生的國人暴力傷害兒童事件卻為這一喜慶的氛圍蒙上了一層沉重的陰影。
自6月蘇州日本男童遇襲、9月深圳日本男童遇刺身亡事件后,8月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向澳洲男嬰潑灑熱咖啡致其嚴重燒傷,以及據《南華早報》報道的10月1日國慶當天瑞士蘇黎世發生的中國籍男子持刀襲擊兒童致一名兒童重傷的事件,一系列針對外國兒童的暴力案件對中外合作交流以及中國的國家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沖擊。這些事件不僅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更讓人們對社會安全和道德底線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無論是基于何種原因,針對兒童的暴力犯罪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十惡不赦的罪行。”
我們愿意相信上述暴力事件具有極大的偶發屬性,也絕不應該被上升到政治層面和更宏觀的安全層面進行討論。但個案性質的惡劣程度以及發生頻次不斷上升,即便媒體能夠對事件加以客觀公正的報道,此類事件在社會化媒體傳播和輿論不斷發酵背景下也將激起當地民眾對于中國和中國人的抵觸情緒,加深了不同族裔之間的隔閡和等級化。
這種華人暴力事件沖突的加劇,無疑將在國家形象、出入境游人身安全風險、中外商務合作、國民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產生深遠影響。在其演變為影響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之前,無論是從國家整體層面,還是從國民個體層面,都應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只有通過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才能有效遏制這一負面趨勢,維護國家形象和國際合作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官民”協作才能共塑國家形象
疫情過后出入境游逐步恢復,中國作為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為各國旅客帶來了美妙的旅行體驗,中國人樸實、熱情、好客等優良美德也在國際上獲得贊譽,也鼓勵了更多外國友人來華旅游、學習、生活和經商。
中國形象的正面傳播一方面依靠國家和媒體的合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所有中國人在與海外交流的過程中共同實踐完成。國力強盛不僅為百姓帶來了更堅實的經濟基礎,也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逐漸擺脫了貧困、落后的舊時代帽子。
但隨著出國旅游、學習、交流成為日常,新的污名化印象也在國人海外的生活實踐中慢慢形成。“有錢”、“大聲喧嘩”、“不排隊”等一系列外國人對于中國游客的刻板印象并非空穴來風,更準確來說應該是種族主義與對客觀現象“正視”共同作用的結果。
雖然國家形象有著多重意涵,但對于國內外普通百姓來說新聞如何報道、平時與外國人接觸帶來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印象來源。中國出境游客和海外移民數量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地區,在對旅游目的地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對本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入侵。
在原本歸屬于地方的社會資源被分割占據的前提下,外來人員對本地人員造成的人身安全威脅進一步導致了外國人對華人好感度的降低。而海外華人和國家之間的綁定關系則間接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作為展示國家形象、民族品德最為直接的窗口,國人在海外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時刻牢記,即便是再微小的個體,背后都代表著祖國。維護國家形象需要身體力行,而不是整日將愛國口號掛在嘴邊或是社交媒體上。
出入境游:外國人不敢來,中國人不敢去
2009年匯集協會對法國華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令人震驚:絕大多數華人受訪者都表示曾遭受過至少兩種形式的暴力,包括但不限于語言侮辱、盜竊或搶劫。華人作為當地外來的少數族裔,原住民由于歷史、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加之對其缺少了解而產生的未知恐懼,進而導致了針對中國游客和移民的暴力事件接連不斷。
雖然各方都在保障中國游客的人身安全上做著努力,例如韓國為接待中國游客提出一系列市場整頓措施、駐越南使館與越南有關部門舉行的中國游客安全風險防范聯席會議等。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反社會極端分子制造的負面事件無疑給國家形象嚴重抹黑,“仇恨言論”和“仇恨行為”的發生加深了世界對中華民族的敵意,更是為中外游客友好交流當前良好的發展態勢帶來阻力。
暴力事件帶來的沖突讓本就存在安全隱患的出境游雪上加霜。中國游客在到訪日本、瑞士等國家時將不得不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提高個人安全意識,避免自身權益受損。同時對于計劃到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來說,國際新聞對于國內外針對外國人暴力事件的持續報道,也將大大影響該群體的出行決策,并轉向中國以外的目的地。還將影響國家戰略中有關“入境旅游促進計劃”各種舉措的效果,并讓“免簽朋友圈”的擴容效應打上折扣。
完善價值引導和輿情公關
外交層面的信息公關:面對突發惡性事件,我國駐目的地使領館應當建立完善、快速的輿情危機應對機制。通過權威的、官方的渠道發聲,或將有效地將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官民”融合的傳播策略下,發揮海內海外網紅作為傳播中國形象的橋梁作用,以“他者”身份講述中國故事。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內容更可信的敘事邏輯,消除因為文化和意識形態錯位所帶來的誤解,讓世界更真實、完整地認識中國。
文化建設層面:從根本上來說,塑造正確、理性地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引導。在新的歷史背景和國際格局下,我們應在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民粹主義之間形成鮮明的邊界劃分,秉持反種族主義原則。
將愛國主義教育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對個體的包容之上,停止使用定義性的語言描述少數族裔群體,尊重其主體性。隨著國家整體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一代的崛起,中國的發展也必將與世界更加同頻,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人類利益的路程上發揮好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