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繼“互聯網思維”之后,“互聯網+”成為又一熱詞,引發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國務院新近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則就11個領域推出了具體行動指南,可以預見,一個全行業、全社會涉網、聯網、融網的局面將漸次出現。
從全球經濟社會演進史看“互聯網+”
從全球經濟社會演進史看,社會經濟的每次大發展、大躍遷莫不是通過存量資源的大聯接、大整合來逐漸實現的。大到工業1.0、2.0、3.0,乃至最近提出的工業4.0的代際傳承,小到一個具體國家的國家形象全球路演,莫不是以一項或多項技術及其組合、一個核心概念、一種價值主張去聯接、整合相關資源,優化資源存量,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與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社會的演變又呈現出新特征,即僅僅依靠一個人文概念、一種價值主張去整合資源,進而推動社會經濟轉型與進步往往難以奏效。實際運行的常態是,以所掌握的核心技術、發明及其組合為先導與引領,裹挾大量的資本資源、人力資源介入其中,形成以技術為引領、以人文概念與文化訴求為價值主張,以資本與人力資源為基礎支撐的“技術—文化—資本—人才”四位一體模式去整合、優化資源,來推動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
“互聯網+”的出現與推進,從全球經濟社會演進史來看,仍然是在技術引領的背景下,技術資源、文化資源、資本資源及人力資源相互聯結、整合與優化的結果。所不同的是,與歷史上的單個技術及其產業應用相比,互聯網等技術具有聯結一切的特征,從思維方式到管理制度、從產業發展到社會治理,從制造業到服務業……這樣,“互聯網+”便可全方位的通過技術手段所呈現出的工具理性來實現推動社會經濟轉型與進步的價值理性,與過去相比,其速度更快捷、范圍更廣闊、影響則更為深遠。
“互聯網+”本質:存量整合與增量再造
“互聯網+”,其可演繹為“互聯網”與“+”兩部分,前者為靜態的互聯網技術及其組合,后者是動態的資源選擇、整合、優化與創造過程。兩者相比,后者更為重要。具體說,“互聯網+”中“+”,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怎么“+”?第三個問題是“+”出了什么?此次國務院公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及人工智能11個領域為“互聯網”所要“+”方向,幾乎涵蓋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了“+”什么的問題。至于第二、第三個問題,怎么“+”、“+”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從實現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這一總目標出發,就是社會經濟的存量資源要通過互聯網這一技術手段來實現有效整合,由原先的低效率、甚至無效率變成高效率,在此基礎上促進“+”出來的增量資源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起到引領與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即為存量整合與增量再造。
從存量整合來看,絕非互聯網一“+”就靈那么簡單,撇開所要“+”的具體行業,從深層次看,要成功實現存量整合的重要抓手是全社會范圍內的、以互聯網技術為介質的整合能力的體系化打造與提升問題。
從增量再造來看,其意義也不能僅僅理解為增加了新品類、新業態、新行業、新模式及新部門,增加了些許稅源,解決了諸多就業,其深層的意義更在于通過增量再造,以適應了互聯網狀態下的思維方式、消費方式、企業經營模式及資源整合模式去倒逼社會治理模式及政府行政管理理念與方式的改善與創新。
落實“互聯網+”的幾個關鍵點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從保障支撐、強化創新驅動、營造寬松環境、拓展海外合作、加強智力建設、加強引導支持與做好組織實施七方面的11條細則出發,羅列了落實“互聯網+”的具體工作措施及其執行部門,全面、翔實而具體。但通覽這11條細則,幾乎均屬于微觀的執行層面,筆者擬從宏觀、中觀層面出發,對落實“互聯網+”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剖析,求教各方。
第一、社會治理與政府行政管理的理念與方式向網絡社會“節點”化治理與管理方向轉型問題
長期以來,以行政區劃為特征的垂直化社治理與管理方式一直是我國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五級政府加若干社會化組織、團體協同運行構成我國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基本格局。“互聯網+”,對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而言們,最大的挑戰在于網絡化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沖破了原先垂直化治理與管理的疆域、體系與制度安排,未來的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方式與模式,更傾向于在網絡化社會里,按照自然形成網絡“節點”來實施社會治理與行政管理,而這方面,無論是理念創新還是政策研究,我們都顯得十分不足。
第二、傳統的品質思維與標準與互聯網社會中感知品質與體驗品質的結合問題
對產品品質的不斷追求無疑是當代社會的永恒主題,也是工業精神的具體體現。但現實情況是,在互聯網社會中,隨著粉絲經濟的興盛,新生代消費者對產品、特別是快消品品質的關注重點,已經逐漸從有形的品質標準遷移到通過互動化娛樂活動、人文事件所帶來的個人感知與體驗上了,適度的有形產品品質與無形的感知品質、體驗品質如何結合,是互聯網社會中企業經營工作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第三、適應“互聯網+”的多元化、多層次教育產品體系建設及其標準的社會化認證問題
“互聯網+”與11個行業的結合,其對戰略性、策略性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空前的。相比較急速發展的市場需求,現有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與人才供給顯得相對滯后。除了高等學校的素養教育、專業能力教育以外,“互聯網+”所引發的人才需求,更體現在對市場急需的前沿理念、業務技能的掌握上,對于后者,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平臺的社會化辦學機構則更具優勢。因此,構建以現有高等教學機構為基礎、以行業化、特色化、移動互聯化的社會辦學機構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教育產品體系勢在必行。相應的,其教育產品的評介標準也要從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單一標準過渡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與社會化評介相結合的復合標準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