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政府有哪些數據?
美國政府與索馬里政府所擁有的數據資源毫無疑問不在一個量級上,一般來講,一個政府如果要能沉淀 一大批可供應用數據,是以政府的業務進行信息化為條件的。以下基本以中國為基準進行探討。
1) 企業和組織
主體基礎數據——比如工商數據,組織機構代碼數據,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備案(工商、民政)——有關于這個組織降生的信息;
主體業務相關數據——比如納稅數據、財務數據(雖然不是那么準確,但也不是全無意義),企業從事業務相關的資質(比如餐廳的衛生評級,比如從事保密業務要有保密資質,從事基金要在基金業協會備案),進出口的情況在海關有數據,給員工發工資要有社保的數據;
主體其他數據——比如訴訟記錄,比如參加政府的扶持項目,創業比賽創新基金的申報資料,被處罰的記錄,等等
2)個人
個人基礎信息——比如身份證信息
個人認證信息——比如各種學歷、資質(一部分資質在一些協會單位,但其實也類似政府)
個人的行為痕跡——比如上網、通話、行動的一些記錄,某些安全部門是有的
個人的財產——比如房屋車輛所有權
個人的金融情況——比如人行有所有發生過銀行的人的征信記錄
其他所有——我恐怕想不出來有什么數據如果強力部門需要,但因為技術水平得不到。。。
3)環境
山川海洋土壤大氣——地理信息、環保、野生動物
4)政府本身業務數據
政府各項審批、監管留存的數據(工商、專利、司法、公安、醫療等等)
政府因為業務本身所需要以數據形式存在的一些行為,比如政府預算,政府的財政撥款等等。
哪些數據可以開放-公開?
首先,開放數據和公開數據不同,如下圖
(數據來源:高豐先生演講《數據開放概覽》)
所以廣義的說,可以商業應用的未必是開放數據,而是機構和組織“可接觸到”的數據,比如一些政府數據不可能人人訪問,但為了特定目的,可以授權一些企業分析使用,從而得出這些企業的客戶所需要的結論。
其次,政府——尤其是信息化的大政府雖然沉淀了大量的數據寶藏,但這些寶藏不能人人去挖,也不能把這些寶藏直接扔在露天。
第一、是公民隱私問題,比如身份證數據肯定有巨大商業價值,但如果公開了,那將給大家的生活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問題。
第二、企業的商業秘密問題,比如海關數據,如果開放到企業每一單進出口詳細情況,那企業的成本或售價就公之于眾,商業秘密不復存在
第三,政府的技術、意愿和能力問題,很多數據雖然存在,但在什么程度上開放、公開或共享目前尚無明確的路線,另外很多地方數據,如果進行匯總,需要在系統、技術、數據分析、開放平臺的巨大投入。
“政府的數據公開有哪些商業價值?”問這個問題,首先要問,政府能公開哪些數據。
但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因為既沒有明確的尺度,政府能公開什么,也沒有明確的優先級,為什么A數據就該優先于B數據公開。
目前來看,涉及到普通公民的具體信息肯定是一條紅線,不能開放,如果要進行應用,比如說征信,也需要有相關人員的明確授權,比如你申請信用卡時,就授權銀行調取相關相關信息。
目前能公開、開放的,主要是一些統計結果,比如以前在做一個鐵路的項目時,鐵道部網站上有歷年鐵路發展的情況(比如鐵路里程、客貨運量、機車-車廂數量等),另外在環境數據,比如氣象數據,國家氣象局也做了開放。
這些開放的政府數據如何創造商業價值?
“政府能公開哪些數據”或“政府將公開哪些數據”這個問題是懸而未決的,所以“開放的政府數據如何創造商業價值” 也是要逐步摸索的。
但做數據分析不是直接簡單粗暴的吧數據拿來用,比如知道了大家的電話號碼,進行“精準營銷”。數據分析應用最美妙的部分是結合應用場景,通過數據的整理、融合、分析,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改善用戶體驗。
比如,最簡單的,從可視化層面,前一段時間熱議的地鐵圖樣式的高鐵的地圖,大大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其實高鐵哪里有站是公開的,但是如果用顏色、圓點這樣的元素進行可視化,大家的體驗完全不一樣。
另外,最近出現的幾個查詢企業信用的App,比如“企查查”、“企+”等就是應用政府開放的工商數據,通過移動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淺信用服務。用戶只需要掃一掃對方的名片,就可以了解對方企業的基本信息,如果對方吹牛說自己實力如何雄厚,買賣做的如何大,你一查,這個公司只有十萬注冊資本,那就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下。。。
還有,比如目前常用的“航旅縱橫”、“飛常準”等 App,就是用了民航航班數據,為大家預測準點率,結合大家的乘機人數據,為大家辦理值機等等。有的航空延誤險,也可以通過乘機人數據的自動對接,做到快速承保和自動化理賠。
另外美國的Climate Corporation(10億美元賣給孟山都了),也是用天氣數據預測農業產量,進而預測災害發生概率,從而向農戶銷售保險。
數據行業是個苦差事,先積累后應用,和流行的“互聯網思維”相反(先應用,后積累),所以數據行業慢公司比較多。
中國政府數據即使大幅度開放,其實也只是豐富的大家炒菜的原料,真正能做出好菜,一方面還是要吃過見過多琢磨,另一方面還是要勤學苦練踏踏實實。把原料洗吧洗吧直接買,最多只能在做幾個冷盤。
目前國內比較有趣的幾個數據公司,也基本是要融合多個數據源,有自己的一套加工分析整理應用的方法。所以,政府數據即使開放,相信最終也是融入到各個數據企業或數據化企業的系統與場景中,作為一個新增加的維度,進行分析與應用。
如果沒有深度的用戶理解和數據理解,即使政府數據開放了,恐怕也難有作為。正所謂,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