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6小時,比2014年底減少0.5個小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前不久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出現了這樣一組數據。該統計報告進行調查的截止時間為2015年6月底。
鮮有人注意到CNNIC報告中的這一數據,報告也沒有突出強調這一數據。
筆者進一步研讀該報告時發現,這是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這么多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截至2011年12月底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是18.7小時,2012年6月這一數字即增長為19.9小時,這一數字逐漸增長到2013年12月的25.0小時、2014年6月的25.9小時,2014年12月的26.1小時,然后,終于在2015年6月降低到25.6小時。
不難看出,近幾年來,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增速呈逐漸放緩之勢,2015年上半年出現首次下降,符合數據變化規律。
2014年5月,筆者曾撰文《互聯網能裝下多少“小米”》,文中提出:由于中國網民人數增長放緩,以及越來越多的網民意識到過于依賴網絡對自身不利,企業要想在網上發展更多的粉絲,并與粉絲更深入的長時間交流,遲早會觸碰到時間的“天花板”,可挖掘空間有限度。
沒想到,剛過一年,就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觸碰到了“天花板”,不增反降。CNNIC報告中指出,中國網民的互聯網應用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種質變表現在信息的精準性以及與經濟發展的貼近性: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服務向精準性發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信息提供的針對性,達到開發、維系用戶的目的;另一方面,互聯網應用與社會經濟的融合更為深入,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等網絡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影響網民對網絡理財、炒股的使用。
上網時長具體怎么變化的?這里以兩項最常見的互聯網應用為例:即時通信、網絡新聞。這兩項位居CNNIC報告中網民對各類網絡應用的使用率前兩名。
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網民中即時通信用戶的規模達到6.06億,較去年底增長了1850萬人,占網民總體的90.8%,其中手機即時通信用戶5.40億,較去年底增長了3256萬人,占手機網民的91%。
報告中沒有提供網民使用即時通信功能的時長變化數據。不過,相信不少人對這一點會有同感:微信最初由于其用戶體驗好、感覺上比較私人化,近兩年席卷了幾乎所有網民,在眾多網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舉超越QQ,但最近一段時間,工作要求、各類“求點贊”和“求為孩子投票”、各類廣告包括朋友圈賣貨逐漸改變了微信,以至于有人發出感嘆:變味的朋友圈,你煩不煩?
在信息過載下,很多人用微信少了,看朋友圈也不再如最初用微信時那樣每條必看了,或者,對微信群的消息設置了“免打擾”模式……
其實,從騰訊微信團隊的行動來看,微信的很多新功能是加強了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的,例如,京東商城、微信理財、大眾點評、微粒貸、滴滴打車等應用相繼接入了微信服務平臺,然而,一款應用所能提供服務的廣度不等于用戶在該應用上所花時間的多少。
再看網絡新聞,CNNIC報告依然沒有提供網民使用網絡新聞功能的時長變化數據,僅披露了用戶規模等: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5.55億,較2014年底增加3572萬。網民中的使用率為83.1%,比2014年底增長了3.1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4.60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了4420萬人,網民使用率為 77.4%,比2014年底增長2.8個百分點。
從網絡新聞的發展狀況來看,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各類新聞傳播平臺眾多,用戶獲取渠道多樣化;二是新聞渠道通過推薦引擎技術解讀用戶從而實現精準推薦。
長期以來,網絡新聞的一大特點是信息海量化;去年以來,不少網民發現,一些門戶網站已經在某些頻道進行了大幅改版,不再是滿屏的各類新聞標題,而是信息量變小了,新聞標題變大了,甚至在標題下方加上了新聞摘要。
實際上,網絡新聞的變化也反映出了互聯網應用從量變到質變的趨勢。互聯網帶來了信息過載,網民累了,希望能更高效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將來一段時間,經過精選的信息集萃將更受網民歡迎。這反倒有點像傳統意義上的報紙了,報紙都是經過精選的信息集萃,只是其缺乏與讀者互動的高效介質和手段。
那么,將來受網民、讀者歡迎的信息集萃,可能是適合于在某種電子介質(也許是手機,也許是其他某種可彎曲、可翻頁的屏幕)上顯示的“電子報”,也可能是紙質報紙加上某種能讓讀者更迅速與出版者和其他讀者互動的新技術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