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根據大數據和調研來看 ,專車乘客的主體是一群以“80后”為主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在學歷、職業、收入、政治身份上占有較好資源,是城市中比較精英的群體。上下班通勤是最他們最主要的出行需求,此外,婚育狀態、工作需要、休閑需要等也拓展了出行場景、升級了出行需求。大部分專車乘客已經有車,且形成了私車出行的習慣,因此在不方便開私車時,更愿意選擇專車而非普通出租車。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找一個代步工具,滿足“可以出行就好了”,更是期望達到舒適、高端、豪華、“有面子”、“拿得出手”等出行體驗。而這些體驗,目前大部分的出租車顯然難以實現。
社會普遍把專車看成是出租車的競爭對手和替代品,但研究顯示,從全國來看,專車乘客中有七成擁有私家車,另有兩成也有購車打算,因此專車更像是自己私家車的替代品,而非出租車的替代品。若普通出租車不提高服務,不在打車困難、司機態度不佳、車內環境不佳等方面下苦功夫改善提高,那么將無法滿足專車乘客已經升級的出行需求。而這時,之前被專車承接并升級化了的出行需求,要么退由專車乘客已有的私家車承擔,要么迫使那些有常規化出行的無車族購置私車(新增購置汽車會加劇城市擁堵),要么重新降為低級的、保障型的出行需求,以適應出租車的服務檔次。無論是新購置私家車,還是降低出行需求都不利于城市出行向多元化、智能化、個性化方面的長期發展。
一、 社會經濟地位:學歷、職業、收入“三高”化
在社會學和經濟學中,往往用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這一概念來衡量個體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對該個體和所屬群體的行為做出解釋和預判,并以此來分析社會的結構變化、資源配置、風險管控、群體心理、公共政策等宏觀問題。而收入、聲望、權力這三個分別對應經濟、社會、政治的指標,是目前衡量社會經濟地位時最常用的標準,具體說來,即包括個體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職業地位、政治地位等等。以此為標準衡量此次數據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專車乘客在收入、學歷、職業、政治面貌等方面都占有優勢資源,是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
九月份,滴滴出行在全國范圍內推出了在線調研,通過篩選題“您是否乘坐過專車?”將乘用過專車的填寫者列為受訪對象。最后,2446份的有效問卷結果顯示,七成乘客擁有普通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博士或以上學歷者達0.5%,碩士達6.2%,本科則有63.9%,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僅0.2%,明顯高于全國人口的平均學歷——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擁有中專以上學歷的人占比僅22.5%。
再結合滴滴出行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在北京,有20.43%的乘客登記了行業信息,其中互聯網從業人員成為專車最主要的乘客群體,占到33.2%,其次是建筑地產(18.9%)、媒體(13.7%)、金融(11.5%)等。這幾個行業人員之所以成為專車最主要的群體,原因如下,一是誕生于互聯網+的先天屬性,使年輕的、互聯網相關人員對專車的接受度更高;二是專車中大部分車型收費高于普通出租車,要求消費群體有較高的收入,而在北京,互聯網、地產、金融等行業普遍被認為是收入較高的行業;三是與北京年輕人的就業分布相關,即從事互聯網、金融商務、科學技術和在校大學生的比例較高。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2013年末,北京從業人員最多的行業是批發零售(13.3%)、制造業(12.5%)、租賃與商務服務業(12.8%)、軟件和信息技術(8.4%);2014年,北京在校的研究生和本專科生分別有27.4和59.5萬人,合計占全市25-34歲人口群體的20%左右。對于互聯網行業從業者而言,他們的絕對數量較高,收入優厚,因此在專車乘客中占比也較高;對于在校生,部分群體在出行上也比較講究和闊綽;對于批發零售、制造業的人員而言,雖然人數不少,但收入和認識上的局限阻礙了他們成為專車消費者。總之,專車乘客的行業分布既與收入相關,又反映了城市就業人口,特別是年輕就業人口的分布。不過,該數據并不能表明各行業人士使用專車的頻率和平均花費,對于在校生而言,由于專車花費問題,注冊用戶多,但實際訂單則可能較少。再看乘客的職業地位,根據滴滴出行的在線調研發現,專車乘客中,企業管理人員占比最高,達35.0%,明顯高于一般職工的比例30.3%,另外有13.2%的群體是專業技術人員如教師、醫生、記者、律師等。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況不同:企業的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工的比例是呈金字塔形分布,前者要少得多;醫生、科學研究員等專業技術崗位也會由于職業門檻比較高,比普通行業的從業人數要少。這些都說明了,專車乘客普遍在職場上處于較高的地位,其職業地位、職業聲望都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其中管理者占了三分之一。
另一衡量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標是收入。10月13日,智聯招聘發布《2015年秋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顯示,全國32個主要城市職位平均薪酬6700元,其中北京最高,為8894元,最低的哈爾濱為4829元。除去每月繳納的社保和公積金約占20%的工資比例外,不難測算出城市白領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360元。而根據在線調研,除去房貸等大額支出外,69.5%的專車乘客每月可支配收入為3000-10000元;3000元以下的有13.4%;10000元以上的有17.1%,充分說明了專車乘客是以白領甚至金領群體為主。
在線調研顯示了專車乘客中黨員比例達到24.2%,另有21.1%的為共青團員,也即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專車乘客是黨員群體。
二、 人口學特征:80后成主力消費者,家庭結構穩定化
與專車司機中九成為男性的情況不同,在專車乘客中,男女比例相對均衡,女性占比43.9%,男性為56.1%。
從年齡上看,80、90后成為了專車乘客的主力,占比為63.21%,平均年齡則在32歲左右。一方面是因為比起70、60后,該群體的自有車率比較低,另一方面則表明了該群體對互聯網+的新鮮事物更容易接受和更加認同。從婚姻狀況看,已婚已育的人最多,達60.3%,其次是未婚者,占比23.8%,和已婚未育者,占比15.1%,可見婚姻、生育對個人出行需求的擴展、出行體驗的升級有很大影響。
三、 出行特征:以工作出行為主,呈短途化、公務化、日常化
根據調研數據,上下班通勤是人們最主要的出行需求,被選率達77.2%,其次是休閑/娛樂/逛街/購物、出游/旅行等等。但是考察在各項出行中人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時,則會發現最常選用專車/快車的出行場景是接送貴賓/領導、機場往返、加班晚歸、火車站往返、普通業務/公務出行等,以公務出行,特別是高端公務出行和車站/機場往返為主,而這部分出行需求以前主要依靠出租車解決;最常選擇自駕的場景是出游/旅行、接送老人、接送配偶、接送孩子,說明在家人出行上,人們還是喜歡親力親為,在無法自駕的情況下 ,專車/快車是不二選擇,其次是出租車;最多選用出租車的場景是情侶約會,不過和專車/快車、自駕的比例非常接近;最多選擇公共交通的場景是上下班/上下學、進修/培訓、休閑/娛樂/逛街/購物,以個人學習工作出行為主。可見國人在出行方式上并不自私:對于個人的上下班和購物出行,人們愿意忍受公共交通的擁擠,但在接送家人方面,則更偏好自駕,而豪華、舒適的專車則更常在重要公務中被選用。
上下班出行是城市出行最重要的部分,雖然專車作為交通工具僅排第三,但由于上下班出行的需求太大,使其成為專車使用最主要的方面。每日專車的訂單呈現出明顯的峰谷,其中晚高峰17:00-19:00是最高峰,其次是早上7:00-9:00,與通勤高峰一致。
并且, 5公里以內的專車訂單占比39.6%,其次是5-10公里,占比34.9%,隨著出行距離的增加,訂單量在減少。這也與受訪者的通勤距離分布大致一致,又一次從側面印證了專車訂單以上下班為主。
而從打專車頻率看,六成乘客每周都打,其中每天都使用的達9%,說明專車的使用已經日常化。
四、服務評價:整體滿意度達8.3分,出行需求升級化、個性化
根據在線調研,給專車/快車打出8分、9分評價的乘客最多,分別為38.8%、30.6%,另有12.4%的甚至給出了10分的評價,平均分達到了8.3分。滴滴出行的后臺數據同樣驗證了乘客的高分評價,以7月為例,在訂單完成后,99%的乘客評價服務為五星,四星的有0.9%,三星的為0.1%。從乘客留言的文本分析也可以看出,“人好”成了最主要的評價,78.11%的乘客會認為司機“人好”,加上“技術高超”、“車內干凈”、“健談”等,對專車司機的正向評價占到了91.54%;剩余8.46%的負向評價中,有4.98%的乘客選擇“繞路”,而“態度差”、“話多”、“車臟”等占比都較低。
當被問及您最滿意的方面時,更快叫到車、司機服務態度好、車內干凈,配套設施完善成為最滿意的內容,每項均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選擇。依據心理學中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保障型需求,其次是情感需求和他人尊重,最高是自我價值實現,后三者都是發展型需求。在低層次的、保障型的需求滿足后,人們會轉向高層次的、發展型的需求。對于乘客,有沒有車可用、安不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需求,體現的是服務是否“有”的問題;在解決了有車可打的需求后,人們就會開始講究司機態度好不好、坐得舒不舒服等發展型需求,體現的是服務是否“優”的問題;在優質服務已成為普遍現象時,人們更會升級發展型需求,希望獲得個性化服務,這是“轉型”、“拓展”的問題。從對專車的評價看,乘客們更在意出行服務的質量,甚至是個性化服務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滿足出行需求而已。以往在出行高峰或人口密集的區域,有時為了打到一輛車,乘客常常需要忍受司機挑活、態度惡劣,甚至“被拼車”、“被加價”等情景,算是犧牲尊嚴來換取出行的實現。如果說普通出租車解決了服務有和無的基本需求,那么在此之上,專車司機良好的態度和舒適干凈的車內環境,滿足了乘客被尊重、乘用體驗良好、實現個性化服務等高級出行需求。
當然,面對優質服務,除了字面評價外,不少乘客在經濟上也毫不吝嗇。滴滴出行的后臺數據顯示,9月份每天少則有兩千人,多則有八千多人支付“小費”,側面說明了專車乘客對服務品質的重視和愿意“多花錢買服務”心理。并且,被問及“如果專車(或快車)取消目前的補貼,您是否會繼續乘用?”時,26.4%的乘客明確表示會,42.6%的表示可能會,不確定的有25.4%,大部分乘客已經形成了使用專車的習慣,價格的變化并不一定會改變其出行選擇。
交通部的網絡約車意見稿中提出“實行市場獎勵、促銷等行為應當符合相關法規規定,并提前10日將獎勵、促銷方案向社會公告。”對優惠活動較多的專車市場而言,該條被視為巨大沖擊,認為可能造成客戶的流失。然而調研結果表明,價格只是影響乘客是否選擇專車的一個要素,司機態度、車內環境、約車的便捷性等軟件服務,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說,一味通過提高專車價格從而實現對出租車的保護,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專車乘客的出行需求已超越了出租車的能力范圍,只有出租車提高服務質量、改善車內環境、增加打車便利程度,才能吸引到已經提升了出行需求的專車乘客。
五、角色轉變:乘客、私家車主、專車司機,三重身份重合化
在線調研的結果顯示,73.4%專車乘客在打車時首選專車,其次是出租車(19.6%)和順風車/拼車(6.8%)。為什么首選專車呢?乘客的自有車率或許可以解釋:調研顯示,使用過專車的人中,65.9%的乘客有一輛私家車,3.2%的有多輛車,另有22.9%的有購車打算,只有8.1%的表示無購車意愿。而被問及“1年前,您平時上下班的開車情況?”時,47.2%的受訪者表示“大部分時間獨自駕車上下班”,19.9%的選擇“大部分時間有1人合乘一輛車”,“不開車上下班”的僅17.1%,也即八成多的受訪者已經形成了駕駛/乘用私家車上下班的習慣。那么,在自己不方便開車時,當然更愿意乘坐方便、舒適整潔的專車了。
本身有車,出行時又習慣選擇專車,那么這些乘客是否也是潛在的專車司機呢?當被問及“如果您有一輛私家車,在您空閑時候,是否愿意嘗試開專車(快車)?”時,表示愿意的乘客占到了58.0%,不愿意的為13.7%,其余28.3%的受訪者意愿不明。總體來看,近七成的專車乘客是私家車主,近六成的專車乘客表示愿意嘗試開專車,說明對于這一群體,他們的身份往往集私家車主、專車乘客、專車司機于一身,可以根據不同的出行場景和需求隨時變換:乘坐私車的習慣使他們更偏好舒適的專車;而對專車的較高滿意度和乘用體驗,又能促使他們嘗試體驗專車司機。
不管是作為專車乘客,還是擁有私車并且可能成為專車司機的車主,交通部近期出臺的《深化出租車汽車行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及《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兩份意見稿都會對日后的出行和駕駛產生重大影響。調研發現,78.3%的受訪者對兩項新政有一定了解,僅4.7%的人表示完全不知道,體現了較高的關注度。■
(數據來源:滴滴出行、《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公報》、《2014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北京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