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曾因中國游客韓國被扣留事件成為輿論熱點的中國首艘豪華郵輪“海娜”號,即將走完“坎坷的一生”。10月16日,財新記者從“海娜”號運營方海航郵輪有限公司(海航郵輪)獨家獲得的《關于正式停止在中國大陸市場運營“海娜號”郵輪的通告》顯示,經海航郵輪股東決議,基于公司重大業務調整的需要,自2015年11月17日起,停止在中國大陸市場運營“海娜號”郵輪。
17日上午,“海娜”號和其所搭載的1000多名游客,將結束前往日本福岡和長崎五天的行程,返回上海。這是“海娜”號執行的最后一個航程。海航郵輪隸屬于海航旅游集團公司,后者于2007年3月成立,是海航集團三大戰略業態之一。
財新記者發現,包括途牛在內的幾大旅游網站上,“海娜”號的售票信息已經全部下架。而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也表示,“海娜”號將結束以上海為母港的日韓航線。
“海娜號”所有者海航郵輪則表示,“在“海娜號”郵輪停止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運營后,海航郵輪將繼續投身于中國郵輪產業。”但據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海娜”號停止營運,主要是因為其已達到30年船齡的使用年限,或將強制報廢。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2012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國際海上旅客運輸市場準入管理的公告》,船齡超30年客船不準進出中國港口。
有海航郵輪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海娜”號停止營運后,海航郵輪并沒有購買或租入其他豪華郵輪的計劃,可能將暫時退出中國郵輪市場,轉而以經營豪華游艇和游艇碼頭業務為主。“經營‘海娜’號快三年了,公司一直在這上面虧錢,雖然游客一直不少,但競爭激烈,船票價格賣不上去,而明年歌詩達和嘉年華還將在中國投入大量豪華郵輪,市場供需可能進一步惡化。所以鑒于對市場的悲觀預期,公司可能會暫時退出郵輪市場。”該人士說。
海航郵輪負責宣傳的相關人士則向財新記者表示,到達30年船齡年限并非是“海娜號”停止營運的主要原因,而是基于公司整體戰略轉型的需要,海航郵輪未來也不會退出郵輪市場。至于“海娜號”未來將如何處置、海航郵輪未來的戰略計劃,公司目前已經在與合作伙伴進行商討,相信很快會簽訂協議并對外公布。
據財新記者了解,“海娜”號全長223米,船寬28米,滿載排水量5萬噸,船上設有游客客艙740間,滿載游客為1965名。其原名“Pacific Sun”號,建于1986年1月,建成后一直由世界最大郵輪公司嘉年華集團運營。2012年年初,海航集團從嘉年華集團手中購入“Pacific Sun”號,并送往新加坡三巴旺船廠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特色”改裝。2012年11月,海航郵輪成立。2013年1月,“海娜”號正式在中國投入運營,成為首艘由中國本土郵輪公司運營的豪華郵輪。
“海娜”號在中國的運營之路并不順利。2013年9月13日,因海航集團旗下的大新華輪船與沙鋼船務之間的法律糾紛,沙鋼船務以確保債務履行為由,“海娜”號連帶船上的1659名游客和650名工作人員被韓國濟州地方法院扣押,震驚全國。2015年4月,因天氣原因改變航程的“海娜”號再次與旅客發生大規模糾紛。
今年7月,海航郵輪在其官微上發起“海娜號的180句問候”活動,其中有一句寫著:“向前走吧,你已無暇顧及過去,要知道,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備受摧殘,然后成長”。
郵輪運力大擴張
自2006年第一艘現代國際郵輪靠泊中國以來,國內郵輪旅游市場便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乘坐郵輪旅游的人數從不足5000人增長到2014年的74萬人。據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2015)》預測,2015年全年,國內乘坐郵輪旅游的人數將超過100萬人,占亞洲郵輪市場總量的40%以上,躍升為全球第八位。
《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2015)》預測,2020年郵輪旅客數量將達到450萬人次,與2014年相比年均增長38%,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郵輪市場。
越來越熱的中國市場,已經吸引皇家加勒比、嘉年華郵輪、公主郵輪、麗星郵輪等一批國際知名郵輪企業紛紛開船進華。近兩年,海航旅業、渤海輪渡、天海郵輪等中資企業,也開始從海外購買郵輪自主運營。
國際知名郵輪企業中,布局國內市場較早的嘉年華集團頗具“野心”。其2016年計劃將在中國的郵輪船隊擴增至0艘,屆時其在中國市場的總運力將提升58%,其中3艘將全年服務于中國。
10月13日,嘉年華集團發布“2017中國戰略布局”,旗下10個郵輪品牌中將有4個進駐中國市場運營母港航線,以進一步鞏固在中國郵輪市場的領軍地位。嘉年華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諾德?唐納德宣布,繼歌詩達郵輪和公主郵輪進駐中國并廣受好評后,嘉年華集團將于2017年再拔頭籌,引進集團旗下嘉年華郵輪和AIDA郵輪兩品牌,成為首家在中國市場運營4個郵輪品牌的國際郵輪企業。
與此同時,以“自由閑逸式郵輪度假模式”為特色的挪威郵輪宣布于今年進入中國郵輪市場,其針對中國市場的首艘新郵輪將于2017年亮相。
中資郵輪的尷尬
國內郵輪起步晚,規模小
在“郵輪熱”的同時,剛剛起步的中資郵輪運營企業卻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一位郵輪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所有在中國市場的郵輪公司幾乎都是虧錢的。“中資郵輪運營企業都是購買歐美的二手郵輪,船小、設備差、航線短,船票價格難以提升。而國際郵輪巨頭則是將中國市場納入其整體全球航線計劃中的,除中國游客外,還有日韓和歐美游客,這樣更容易平抑成本。中資郵輪運營企業很難競爭。”該人士說。
中國游客郵輪消費習慣有待培養
除了規模劣勢外,中國游客的習慣也是制約中資郵輪運營企業盈利的重要原因。據業內人士表示,“嘗鮮”是中國游客的普遍心態,很多人都看到了中國郵輪游客的巨大市場潛力,但是面對洶涌而至的中國郵輪游客,包括郵輪公司在內的郵輪產業鏈條各節點貌似都還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中國游客還不適應長時間的海上生活,3-4天的短途郵輪旅行是最被熱衷的,能接受8-10天的較長途旅行的人就很少了。此外,郵輪的主要觀光項目是在海上,在岸上的觀光時間都很短,這一點,許多中國游客也是接受不了的,這就造成回頭客很少,而短途行程過多的結果就是郵輪公司很難盈利。”海航郵輪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對郵輪旅游的各種不滿,集中起來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游客“罷船”,即游客們強占郵輪,要求賠償。據上海市相關執法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水域的“罷船”事件就有3起,最嚴重的一次涉及人數近1000人,“僵持”9個小時,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8月31日,“海洋量子”號郵輪因避臺風改航,數百名中國游客罷船索要賠償事件,再次引發業內關注。
“中國游客維權意識較強,但規范意識較弱。旅游合同糾紛,改變航線的確侵犯了游客的權益,但游客用‘罷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反過來也侵犯了郵輪公司的權益——游客的‘罷船’導致了郵輪公司無法讓下一批游客正常上船,而下一批游客往往涉及幾千人,這又涉及治安問題。所以事情會演變得越來越復雜。”一位執法人員對財新記者分析稱,“中國游客往往從一開始的受害者變成最后的加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