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連接”是互聯網時代提及度非常高的一個詞,PC時代,BAT分別實現了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人與人的連接,也正是靠著連接為用戶帶來的價值,BAT的格局在21世紀頭一個10年結束后初步形成。但移動互聯網這一全新時代的迅速到來讓”連接“一詞有了更深的含義,在這個時代,產品不只需要連接人與信息,人與商品,人與人,還需要基于用戶的場景和現時需求提供后續的服務,幫助用戶完成基于需求的全流程閉環服務或解決方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BAT目前都在朝這個目標努力轉型,產品的移動端轉型和大手筆的收購都是對它們既有連接的有效補充,這也決定著它們未來的商業模式和利潤空間。
百度轉型策略:加強后端服務,形成生活+體系
在2014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的作用正由過去的連接人與信息變成連接人和服務。”這可以說是百度決心逐漸加強連接人與服務的體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搜索信息的行為依然是高頻次的,但很多時候,用戶并不是搜索之后就結束動作,這僅僅是服務的開始。比如一個典型場景,用戶在移動端搜索某一部電影,獲得電影的信息之后,他決定到電影院觀看,然后直接基于自己的位置購票,緊接著他會查詢路線并打車到達電影院,最終拿著購票的二維碼掃碼進場。
在這里面通常百度只完成第一步,但連接人與服務的價值就需要百度完成這里面的所有環節,上述的場景涉及到的應用有手機百度、百度糯米、百度支付、百度地圖、Uber。
理論上來講這個場景應該是一個連貫的、理所應當的流程。如果百度能夠提供一個體驗完美的流程,它在連接人與服務的角度上是最有優勢的,因為服務的第一個動作搜索是在這里完成的。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多極化狀態,用戶真正使用的應用可能是這樣的:手機百度、美團、支付寶、高德、滴滴打車。
百度在連接人與服務上提供了一個生態,但卻沒有讓這個生態的各個組成部分成為組合拳,達到1+1大于2的結果,因此百度需要大力加強搜索之后流程的掌控力。
百度連接人與服務的策略都是圍繞手機百度和它的幾億用戶來的,從2013年的輕應用到2014年的百度直達號,百度試圖直接在手機百度這個APP上完成連接服務的全套動作,但后面這兩個產品的沉寂證明這個策略并不高明。發力糯米和攜程、去哪兒合并后,百度逐漸找到了方向,開始打造手機百度+O2O的一體化服務。百度連接人與服務環節中最弱的一項目前看來是支付,這一環短期來看不好解決,但是對于百度來說如果能夠控制支付以外的其他所有環節就算成功。
核心連接工具:手機百度(度秘),百度糯米,百度地圖
百度連接人與服務的核心工具當然是手機百度,三季報指出,2015年9月百度移動搜索業務的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6.43億人, 6億多的月活躍用戶,理論上講可以為百度搜索之后的應用如百度糯米、Uber導流,但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自身的功能和體驗更為重要,因此除導流外,后端產品的設計力和推廣力至關重要,從這方面來說投資200億給糯米是正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事實上百度還有一個殺手锏,那就是人工智能度秘,度秘的成熟尚需時日,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取得突破,上述說過的那個場景可以直接簡化成一句話:幫我訂一張距離最近電影院的《007》并帶我去那里,剩下的就由人工智能去完成了。
連接人與服務的優劣勢:
優勢:1、對服務開啟端搜索牢不可破的控制力,2、完整的服務閉環流程,3、人工智能的突破。
劣勢:1、搜索之外產品與市場支配者之間的差距,2、支付的弱勢,3、電商體系的弱勢。
騰訊轉型策略:以超級APP微信為核心開疆拓土
馬化騰曾多次講過,騰訊的終極目標是連接一切,這個目標非常宏偉,當然連接人與服務是其中最重要也是眼下最急切的一環。
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出其在PC時代QQ的延續性產品微信,微信在推出后迅速爆發,成為高頻超級APP,并被普遍稱為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在連接人與服務方面,微信對于手機百度的優勢在于微信是一個高頻應用,騰訊的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40%的用戶, 微信消耗的流量占到全部手機流量的30%以上。
基于這個優勢,本來只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的應用被騰訊構建成了一個平臺,上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娛樂和服務。一個基于微信的典型服務場景是這樣的:用戶打開微信中的錢包,在電影票中選擇電影(影院已經基于位置自動定位好),然后購票、打車、到店掃二維碼入場。
在這個場景中涉及的環節基本就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完成,而不用跳出(體驗可能會稍受影響)。這里面用到應用有微信、微信電影票、大眾點評、微信支付、搜狗地圖、滴滴打車,這些應用全部都在微信的生態里,并且這些應用的可替代性不像百度生態那么強。
超級APP微信以及圍繞微信形成的服務生態看起來要比百度堅固,但問題同樣存在。
整合入微信后端服務如大眾點評、嘀嘀打車等,其最有價值的體現應該是如上述場景中描述的,所有服務在微信內完成,這個思路其實與百度輕應用和直達號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數用戶都會跳出微信單獨使用APP,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一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都已習慣使用單獨APP;
二是超級APP內的應用無論從功能還是從體驗上來講同單獨APP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用戶當然要使用體驗更好的單獨APP,而非微信中的一個模塊。
這樣,微信和后端服務應用的最大作用就是導流,以及形成微信+后端服務應用的互助格局,在目前來看這個策略與百度+O2O的差別不大,但因微信對于手機百度、美大對于糯米、微信支付對于百度支付都有巨大優勢,因此整體來講騰訊在連接人和服務上占有上風。
連接工具:微信和公眾號、美大、滴滴打車
騰訊的連接工具是超過6億用戶的微信,超過2億用戶的微信支付,超過2億用戶的美團、大眾點評,超過1.5億用戶的滴滴打車,這些后端應用除了搜狗地圖弱于百度地圖,其他應用對于百度同類應用具有巨大的優勢。因此可以說騰訊基于微信的服務生態相對百度也具有巨大優勢。
騰訊優于百度的另一優勢在于支付生態,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完善騰訊連接人與服務的閉環,更重要的兩點是:
1、在線下開辟了騰訊服務的一條單獨服務線,這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線下支付的重要工具;
2、在未來將可能逐漸建成騰訊的金融生態,從而威脅阿里的固有優勢。
騰訊從入股京東,入股大眾點評,投資滴滴打車等一系列資本操作,再整合進微信的整個生態系統,各產品優勢相加可以說達到了1+1大于2的效果,為馬化騰“連接一切”的理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連接人與服務的優劣勢:
優勢:1、超級APP微信的統治級地位,2、基于微信的完整服務生態,3、線下支付及金融體系的建立。
劣勢:1、搜索技術的弱勢,2、阿里金融體系的威脅。
阿里轉型策略:變支付工具為生活服務平臺和金融服務系統
相對于騰訊和阿里來說,馬云并沒有公開強調過連接人與服務的觀點,因為相較于騰訊的連接人與人,百度的連接人與信息,阿里的連接人與商品天然更具有服務的屬性。
在PC時代,阿里支付寶+電商+第三方配送系統的體系,形成了一套線上商品服務的閉環體系。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理所當然地將這一套體系復制到了移動端。但是簡單的復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純線上電商的思維缺失了線下的服務體驗環節(缺失了O2O),也就缺失了連接人與服務最重要的環節。
一開始,支付寶像PC時代一樣,被當成支付工具,但隨著阿里在面對微信威脅時快速應變力的加強,支付寶逐漸被打造成了平臺。支付寶8.0發布后,不少人覺得它像微信,除了界面和操作體驗的相似之外,它還增加了公眾服務平臺(即現在的服務窗),實際上那就是對微信的一次借鑒,之后支付寶就頭也不回地走上了平臺之路,當然這也是它必須要走的一步。看現在的支付寶,有類似于微信公眾號的服務窗,有與手機百度生活+相近的口碑,也有類似于微信錢包中的電影、打車等生活服務。
支付寶的應用場景與微信相似,但與微信相比算是一個低頻應用,在連接服務方面相對騰訊和百度都不占優勢,并且大多用戶對支付寶的印象停留在支付和金融的屬性上,因此其生活服務的概念也還需更長時間的培養。
雖然在O2O服務方面不占優勢,但支付寶在金融服務上卻占據著絕對優勢,支付寶基于自己多年來的品牌積累和海量用戶數據優勢,可以為用戶提供理財、金融借貸等一系列替代傳統銀行的服務。
連接工具:支付寶,商城,螞蟻聚寶
阿里連接人與服務的核心工具當然是支付寶,支付寶+淘寶+天貓依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多數用戶線上電商的第一選擇,除此之外,支付寶平臺的O2O服務承載著其連接人與服務的核心,但目前來看,其能力是弱于騰訊和百度的。而支付寶+螞蟻聚寶的金融服務系統是阿里最大的優勢,這可能締造另一個千億級別市值的公司。
在線下支付領域,阿里同樣有優勢,但其也必須面對挑戰,微信支付用2年多的時間做到了支付寶用近10年時間才做到的事,微信支付可以說是支付寶最大的威脅,從騰訊和阿里對產品的設計力和推廣能力來看,二者都沒有明顯的軟肋,因此在線下支付市場,騰訊和阿里必有一番惡戰。
連接人與服務的優劣勢:
優勢:1、支付寶的品牌效應,2、支付寶+商城的無可替代性,3、金融服務生態的支配地位。
劣勢:1、用戶對支付寶固有的工具品牌烙印,2、后端服務和體驗生態的不足,3、微信支付的威脅。
BAT這三家互聯網公司在連接人與服務上各有優劣勢,這也使得它們的策略不盡相同,但因為最終的目標都一樣(提供最便捷、優質的服務,獲取最大量的用戶,獲得最大化的利潤),因此在未來的市場上他們必將形成較長的混戰期。其中阿里和騰訊將圍繞著支付系統的生活和金融服務廝殺,百度、騰訊和阿里將圍繞O2O服務進行混戰。歸根結底,未來一段時間將是手機百度生活+體系、騰訊微信銀行卡體系和阿里支付寶體系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