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月17日,Lyft總裁約翰·齊默(John Zimmer)在北京接受媒體采訪,談了與滴滴之后的合作,以及在中國市場乃至海外拓展的發展戰略。
眼下,補貼戰、價格戰打得火熱,約翰·齊默表示,過去一年,Lyft在美國本土的市場份額明顯提升,發展速度超過了競爭對手Uber。預計2至3個月后,Lyft與滴滴的后臺打通,實現無縫對接,用戶不必切換平臺。
而對于市場擴展的問題上,約翰·齊默陳Lyft仍將聚焦在美國市場發展,在國際市場暫時不會做收購兼并,而是會選擇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
以下為約翰·齊默分享實錄整理:
與滴滴的合作
這次來訪的主要目的是新年開始,與滴滴擴大雙方比較全面的戰略合作,過去一年來雙方的技術團隊有很多的交流,我們各自上了一些新產品,比如說滴滴上了巴士產品,順風車的產品。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兩三個月之后在中國打開Lyft,就召喚起滴滴的服務網絡,在東南亞就是Grab ,在印度就是Ola。反之也一樣。
剛才雙邊的數據統計,我們雙方出境游的游客一直是每年20%的速度增長。特別中間有一個穩定增長的的商務旅客,這也是一個重點。商務旅客打開APP等于用到出境游的服務。第二個要達到占據市場上大部分份額的目標有什么首要的策略,其實還是會繼續這樣的策略,穩定司機網絡,,然后保持司機的積極性,繼續保持高質量的,把司機當做用戶的服務也是一個重點。
在支付方面,Lyft和滴滴之間會在匯率等方面進行兌換,不需要做任何特別的改變,你還是打開現有的支付方式。可能會有一些,匯率方面等等慣常的安排,但是整個過程應該是做到無縫對接。
對于用戶來說,希望是做到無縫,在中國怎么用滴滴在美國就是怎么用滴滴,后臺兩家公司之間會有一些匯率的安排,會和比如說微信支付有一些協議,這個用戶不用擔心,當然,從法律上、服務上,肯定到美國之后打開滴滴,,我們有責任告訴大家你現在用的網絡不一樣,服務條款有區別,但這些之外這些之外就是追求比較流暢的體驗。
此外,就是市場增長的策略,因為大家在各自的市場都觀察到對手有什么策略,我有什么策略去應對,效果如何,可以進行這方面的交流。滴滴在中國市場是一個主導性的市場參與者,所以這方面雙方還是有很多交流的內容。
說到中美之間的差異很多,文化、人口密度、城市生態上,美國也是監管非常特殊,要維護一個非常強的政府關系團隊在美國,才能夠做到監管環境非常順利,在中國之所以選擇滴滴也是因為滴滴是市場領導者,肯定想和市場最強的,已經證明是成功的公司合作。
未來還是會集中于美國市場,在國際上暫時不會做傳統上大家認為收購兼并的事情,合作上還是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
與Uber的競爭
在與Uber的競爭上,如果從我們個人的體驗來說,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點,就是對于司機隊伍的穩定,司機的積極性維護和保持,這一點我們投入了很多的力量;第二點,就是要絕對的保證資本的投入是高效率的,這一點在設計市場拓展和鞏固現有市場的時候,都是非常小心,非常精準的。
在舊金山,Lyft去年年底的數據是40%,今年應該還是有增長。紐約這邊從現在來看,我得到的數據是今年比去年相比增長了14倍。
一月份的時候,Uber在美國已經降價了,同時Lyft也是降價了,說是價格戰在兩個公司之間打得火熱,這個新聞在美國媒體報道的時候,大家也有一些誤解。所謂的價格戰是怎么定義的呢,當把我們平臺從司機提取的傭金降低了,或者進入補貼戰,那叫做價格戰。而你說的情況實際上是第一,這個市場畢竟比較新,會有供需波動,第二為了應對市場季節性特點。每年一月份傳統來說,美國都會遇到出行需求平緩,出行供應增加的情況。這是比較新興的市場,一月份的時候一個是大家出門時少了,第二個過了圣誕節很多缺錢的人多了,更多司機上線賺錢,造成供大于求,所以降價是平衡供需的做法。并沒有把傭金降下來,也沒有大量補貼,這并不是價格戰的概念,只是一段時間內調整市場需求的一種方法。
也許我們都聽的耳熟能詳,移動互聯網技術能改變傳統產業,但是這個并不是泛泛而談,他對傳統產業有的時候介入非常深,有的時候介入非常淺,水電煤介入的不是非常多,從交通產業來說,移動互聯網會讓它大部分市場顛覆,美國現在養護車整個市場花的錢有2萬億美元,75%以后都會轉化成移動出行,或者移動互聯網技術,購買這個服務,但我們自己不再擁有這個服務的資源。
所以這個市場來說,它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不像有些別的市場,技術對他只是錦上添花這樣進行。
其實因為企業的發展可以說有一個相對的比較,Uber到今年已經第6年,第7年了,我們是第三年,我們的市場估值遠遠超過了Uber當年3年的時候,我們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Uber,趕超的勢頭很猛。
有人說Lyft與Uber,一個溫柔的,一個是強悍的,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對司機和對乘客好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成功的企業戰略,對于市場拓展不是作為一個成本,不是減分的,是加分的。司機的乘客的支持牢固,,能夠讓我們以比較低的用戶獲取成本和比較高的運營效率一往無前的往前走。就像星巴克一樣,星巴克的創始人是我個人的人生導師一樣的人物,星巴克在業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是咖啡比較好。第二個是對員工的道德標準是比較高的,所以它拓展的特別快。這些完全是支持他們擴展的。
美國出租車的抗議都是針對Uber的
監管有一個潮流趨勢的問題,我們認為大勢已定,美國的監管問題已經趨于整體解決。過去一年,年,我們爭取在美國30個市和州出臺了對我們比較有利的法規。第二點,出租車方面你看到的報道,大部分還是跟公司本身的取態有關,主要美國出租車的抗議都是針對Uber的,沒有一件是針對Lyft的。
共建接地氣的出行平臺
Lyft、Grab Taxi、Ola跟滴滴共建了一個出行平臺,覆蓋全球50%的人口,每家公司在當地發展有特殊的優勢,接地氣的本事還是很重要,我自己的案例。打城市的時候,會有三四個Lyft的同時進行開城,我們的做法跟其他人不同,不是這幾個人拉了生意就跑掉了。第一,這幾個人后面的技術和服務的一些工作還是集中總部統籌做的,不是完全分散的。
第二點,在當地很注重發展第一批司機,第一批司機用的是導師制度,Lyft的工作人員到當地先發展導師制的司機,像傳教士一樣,把這些司機留下來做火種,司機說服司機整個網絡就會比較牢固,整個反饋的體系比較順利。這些在其他各個伙伴中都會有類似的適應本地生態的處理,雖然各地市場不一樣,但是當地這兩個字還是要落在實處。
未來兩年目標是成為占多數份額的市場領導者
Lyft在海外市場拓展策略上,除了剛才說到,希望能跟當地的勝利者一起合作之外,還有兩點,一個是技術,一個是雙方的愿景。技術上肯定雙方還是要有可比性,可協同性,有增長的空間。在愿景方面,跟程維、柳青長期的進行溝通,不管是在投資前還是投資后,對公司的發展我們都有非常類似的理念。包括怎么跟當地的政府,怎么跟其他已經存在的不同社群進行合作,不是那么對抗的態度,都是大家覺得應該采取的,在這個條件基礎上,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樣的合作我感覺越來越堅固,越來越緊密。
去年一共融了20億美元。在資金的支持下,一年時間我們的市場增長了3倍。今年的目標也還是一樣的,在某些市場上已經達到了平分秋色的地步,未來兩年目標是成為占多數份額的市場領導者。
在中國的跨越式發展
不可否認,中國資本的崛起是全世界無法忽視的,硅谷的公司覺得這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很多美國公司發展過程中,按部就班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建立起來,但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起來,就可以跳過這個階段,像滴滴和Lyft這樣的公司通過合作就可以跳過這樣的階段,中國永遠不需要達到像美國那樣40%的汽車保有率,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設施道路的情況下,通過滴滴這樣的公司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跨越式發展是我看到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這個大背景下,滴滴跟Lyft的關系是比較特別的,看到中國企業買了公司,買了品牌,買一個油田,但是兩家公司獨立運營,在資本在產品方面進行長期的合作,這個在硅谷還是比較獨特的。
現階段說對中國的需求,暫時來講更多的在資本層面,除此之外還有技術方,還有產品上面的合作。
專門為Lyft打造的無人駕駛汽車
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跟汽車科技做無人駕駛的技術,如果想象一下未來的交通生態可能有三個單元,一個單元是交通網絡公司,就像Lyft、滴滴這是運營平臺的。第二個是傳統的汽車制造商。第三個還需要有一個軟件的內容,所以現在的趨勢是看到第一和第二個單元結合起來在往第三個單元走。
從具體跟GM通用的合作來說,有一個近期的目標,近期來說已經在美國各大主要城市已經設立了租車中心,剛才說到美國的司機很多是需要靈活的服務,所以給他們一個選擇,能夠每月或者每周租用GM的好車上街服務,能夠做一個非常靈活的供需的調節,這個對司機來說是非常好的舉措。
長遠來說是無人駕駛方面,GM是一個傳統制造商巨無霸的企業,但是在美國和全世界來看,他們在前沿技術上是轉身最快的,反應最靈敏的,我們坐下來談才驚喜地發現,雙方的愿景都是類似的,所以會達成合作。
實際上無人駕駛這個技術要落地,肯定是落在像滴滴和Lyft這樣的網絡平臺上。首先是監管的問題,監管者是想面對大型的平臺來管理這些沒有人駕駛的車在路上跑,還是一個一個小家小戶,肯定是后者的監管成本太高了。
第二點從用戶的體驗來說,落在平臺也更加理想。各位都是年輕人,都依賴于打車服務,平日上班我打一個小車到辦公室就好了。但是周末可能去玩,這個車最好大一點,也許還要在車里看電影,所以只有高使用率的平臺公司,才能夠提供比較完整的體驗。
有可能在5年的時間內,GM就有一款專門為Lyft打造的無人駕駛汽車。
出售部分資金給沙特王子,是正常股東之間的平衡
這個大的環境并不說明所有的科技公司立刻遭到了市場的拋棄,還是要個別區分。實際上像Lyft跟滴滴在融資的過程中,大家看到去年我們融了20億,我們翻了一番都不止,我們現在面對的融資情況比較樂觀。從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投資者對我的信心也是越來越強,剛才說到沙特王子,其實一直積極的尋找各種機會入手我們的股票,已經通過王國控股拿到了一些,現有的投資人一小部分分給王子,滿足他的要求,這是很正常的股東之間的平衡。
阿里其實也是Lyft時間最長的投資者,給了很多的支持。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在很多物流方面的工作,未來不排除這方面合作的可能性,但是目前這一塊沒有新的計劃。
我們剛剛完成了一輪新的融資,現金水平非常好。同時也抱著開放合作的態度,和中國投資者相處體驗是非常好的,因為都是跟阿里、騰訊、滴滴這樣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