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從下榻酒店到召開記者招待會的破冰船,步行只需3分鐘,但因為地面結冰,靴子套了釘套,小心翼翼地走了好久,還扶著同行的冰島壯夫的手臂,以預防不由自主起舞“滑爾茲”。北緯69度,特羅姆瑟 (Tromso)在北極圈內300公里,幾乎整個冬天都被黑暗籠罩。11下旬到隔年1月的兩個月,太陽只會在地平線下徘徊,當1月21日太陽再度在地平線上出現時,雖然日照只有兩個多鐘頭,全民瘋狂慶祝。由于墨西哥暖流,這里的冬天比緯度相同的城市暖和許多,而且露天的人行道也鋪有地暖,不會結冰,唯一要小心的是汽車行駛的馬路。特羅姆瑟只有7萬3千多位居民,不到北京朝陽區人口的2%,但是它可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1月下旬更是熱鬧。這里不但有前來尋覓北極光的探險團,還有連續三周的國際影展(TIFF)、討論北極圈未來的北極前沿大會(The Arctic Frontiers),以及以音樂、舞蹈為主的北極光藝術節(Nordlys Festivalen)。
第一次聽說特羅姆瑟影展是在去年夏天,當時我在北極圈內的羅弗敦群島(Lofoten) 參加藝術雙年展。雖然還是8月底,住在北極圈內的人們已經興高采烈地討論這個挪威最大的影展。當時恰好是威尼斯影展期間,我實在很難想象在黑暗的冬季,大明星們如何穿著晚禮服在冰雪上走紅毯?但是這里的市民一點也不在乎是否看得到好萊塢明星。一張門票100挪威幣(相當于75人民幣),如果買聯票,只要花68挪威幣(52元人民幣)就可以看場電影,既溫馨又實惠。今年一共有140部影片,包含了實驗短片、有現場音樂伴奏的默片、劇情片等,還有幾部來自中國大陸的獨立制片,像胡杰導演講述1950年代末大躍進帶來大饑荒的紀錄片《星火》,顧桃“鄂溫克三部曲”的終章,關注少數民族命運的《犴達罕》等。放映地點也從傳統的電影院、北歐最古老的世界電影院(Verdensteatret)、到Hurtigurten 游輪上和港灣邊的廣場上。今年出售了6萬多張門票。這個城市只有7萬多人,去掉無需買票的高齡與幼兒,幾乎是全民參與,不少人干脆請一周假,每天看3到4場電影。這里每天日照只有100來分鐘,日出時去看場電影,看完時已經日落了,但是沒有關系,還可以接著看下一部!已經有26年歷史的影展成功證明了在蕭瑟漫長的寒冬,看電影是對抗缺乏日照的憂郁的最佳方法。大家不畏冰點,甚至到廣場看露天電影,一旁的贊助商還免費供應熱飲和甜甜圈。看來,漫長的冬天對特羅姆瑟的市民而言不是熬日子,而是一種享受!
為期一周的影展還沒結束,北極前沿大會立刻接踵而至。前沿大會結合了學術、政府與企業來共同討論北極圈經濟增長的機遇與挑戰。每年一月底舉行,今年是第10年,共有來自35個國家,1500名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記者參加,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同濟、交通等大學也都派了代表。
這個地區人口稀少,魚類、石油、天然氣及礦產資源卻非常豐富。由于溫室效應,該地區變暖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區快了一倍,冰山融化雖然對環保造成威脅,但也打開了常年封凍的航道,提高資源采集與旅游的機會。北極頓時成了全球公共利益與私人商業利益的交叉口。為了爭搶在北極有個立足之地的機會,在北極圈內有土地的美國與俄國都已投入可觀的投資,另外還有包含中國、印度等12個國家以觀察者身份加入北極理事會,觀察者只能提出建議與方案,但是沒有投票權。
前沿大會上,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甚至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的地理學家們從早到晚發表各式意見,中場休息互相寒暄,交換名片,這個政治游說的黃金時段,一分一秒也不能錯過。到了晚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一系列的酒會、晚宴、音樂、演唱、舞蹈、表演,可以看到原住民Sami人的演唱,還可以聽到挪威最酷的爵士音樂。喜歡海鮮的人,蒸、烤、煮、炸、曬干的、腌漬的,或者濃湯,各種海魚的各種做法應有盡有。馴鹿肉也是北歐特色,馴鹿排、鹿肉丸讓吃膩海鮮的人可以換換口味。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有多冷,都可以在路邊攤販上買到冰冷上口的當地啤酒。參加國際高峰會議還同時有度假村的享受!
前沿大會一結束,立刻是北極光藝術節。如果不是為了春節返鄉,我不會輕易放棄聆聽北極愛樂交響樂團的機會。在此只有幾天時間,竟然已十分習慣長期黑暗的感覺,看來挪威的冬天真的很誘人!許多人到此只是為了看北極光,其實因為城市光害,是無法保證看得到的。但是享受電影、文化、音樂、美食卻是絕對可以的,即使是在充滿了政治、商業與科學討論的國際會議中!記得多年前有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向我抱怨挪威生活的單調乏味,我想他一定沒有在冬天到過北極圈!